李福来
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孔子与法拉比幸福观的共同点
李福来*
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丰富,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所期望的幸福。我们可以向先哲寻找智慧,探寻“幸福”。孔子和法拉比在各自民族和时代具有重要影响,他们的幸福观都认同内心精神世界的满足、追求德性的提升、国家社会要维护大众的幸福。孔子与法拉比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理想人格的相似是幸福观相同的重要原因。
幸福;内心世界;德性;城邦社会
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带来了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水准并没有同步发展。我们反思现在到底幸福不幸福?历代哲人对人生的幸福都进行过探讨,西方斯多噶派认为:人生活的意义是为了追求幸福。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哲学家的认同,从这一角度出发,人类发展史就是探索获得幸福的历史。当然,时代环境不同,各个时期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
“幸福”这一次的出现最早是在《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六》:“幸福而祸,无亦左乎!”。在这里“幸福”指希望获得福气。《尚书·洪范》提到了“五福”的概念:“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也就是说,幸福就意味着有寿、有钱、没有灾殃、追求德行、好死。这也是我国古人对“福”的普遍认识。孔子和法拉比提出的思想主张对各自民族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虽然他们并没有对“幸福”有过系统论述,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根据对“幸福”的零星论述,把握他们对幸福的理解。
平常人多会因为甘味美食而欣喜若狂,而哲人通常不会热衷于此,孔子和法拉比就是这样的哲人。尽管孔子在饮食上要讲究,但只是一种对生活认真的态度。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孔子对饮食和居住并没有多大讲究的。在孔子对颜渊的态度上更是说明了这一点。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像“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样的生存境况,是被众人所摒弃与不耻的,但是,孔子作为一位智慧高超的人,豁达的人生态度,所追求的是精神的快乐。物质生活的贫困并不能干扰内心的情怀。孔子的一生可以说是坎坷的,虽然做过短暂的官职,甚至一度贵为代理相国,但是从没有声色犬马、纵情酒色,而是勤学不辍,从书中寻找内心世界的安宁。
法拉比认为快乐是人生所要追求的,他把快乐分为精神与肉体的快乐,其中,感官的暂时满足产生的快乐很快会消失。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艺产生的快乐才能长久[1]。传说他曾受到国王的礼遇和盛情款待,但他每天只用四个第尔汗作为自己的生活费用,他所追求的是知识的不断扩充。据说他曾经在大马士革当过一个果园的守门人,即使这样,他仍坚持学习,甚至也利用守门人的灯照明,从不中断自己的哲学学习。贫苦的生活并没有阻止法拉比求知的脚步,他常常忘记了生活的困顿,常常废寝忘食。他把求知当成一种乐趣,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法拉比是博学多闻的,能够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而且熟知许多方面的知识,多种学科知识的造诣都很深,法拉比在求知中得到内心的愉悦。
孔子一生的思想来源于周礼,主张“内仁外礼”。他认为,“仁者爱人”是人的天性,只有发挥这份天性,才能愉悦,才能幸福。人的目标是灵性的提升,是成圣成贤,是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他赞叹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以改正错误,提升德性为自己的快乐。
法拉比把人的行为分为三大类:①善行,应该褒扬的。②恶行,应该贬抑的。③非善非恶行,不褒不贬的。法拉比眼中,在实践中可以得到品德,无论是好的品德还是不好的品德都是可以在实践中培养[2]。良好的品德可以通过反复练习来获得。反复的行为就会成为习惯,当然,人是有自主性的,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他还强调了善于思考、坚强毅力和识别能力对优良品德的作用。
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心怀天下。孔子年轻时勤奋好学,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主张,他怀揣着拯救社会的梦想,在各地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够稳定社会秩序,建立良好的社会。但是这一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不得已,他回到了自己故乡曲阜,招收学生,教育学生,传扬自己的思想主张。这些都表现了孔子为社会造福的情怀,孔子的幸福建立在众人获得幸福的基础之上。法拉比的幸福观集中反映在他的道德城邦的思想之中。法拉比提出了创建高尚社会即“道德城邦”的思想观念。这一思想观念集中体现在他老年时期(70岁之后)所精心撰写的《道德城》一书中。该书深入论述了创建高尚城市所必备的条件,从而反映了法拉比的高尚的社会观和幸福观。
法拉比认为“幸福”的标志,首先体现于人们拥有的完美品德。但是,“完美品德”的获取,只有通过人类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通力合作”是“人性”的自然表现。他强调人的社会性,社会中的人是能够提供相互帮助的,单独个人的生活是难以为继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才能使人获得幸福。在合作的基础上就产生了人类社会。
他还把人类社会分为完全的社会和不完全的社会。完全的社会包括“大社会”、“中社会”和“小社会”,三者的区别是分别由“国家”、“民族”、“城市”结合在一起。不完全社会是农村、社区、街道和家庭的结合。其中,家庭社会是街道社会的一部分,街道社会又是社区社会的一部分,社区社会又是城市社会的一部分……社区社会和农村社会都是为城市服务的,社区社会是城市社会的一部分,农村社会完全为城市服务。法拉比还指出,城市社会是国家社会的一部分,国家分为许多城市,一个完整的人类社会分为许多国家。
法拉比还认为,人们相聚和合作的最高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人们各自的幸福。因此,最美好的城市,其标准即是:“城市居民通过大家的相聚和合作,能获取各自的真正幸福。”法拉比把这种类型的城市赞誉为“美德城邦”。法拉比认为在美德城邦里,城邦居民知道何为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在城邦里,社会分工,个人有各自的职分,分工的重要依据是劳动、知识和道德。城邦领导的选择发挥了重要作用,城邦领导要有天赋,要勤奋。法拉比根据对城邦定义的原则把国家分为道德城与非道德城。道德城是追求幸福生活的国家,非道德城邦是丧失美德的城邦,非道德城邦包括愚昧城、放荡城、背叛城和迷误城。愚昧城是不知何为幸福、不追求幸福、不相信幸福的国家;放荡城是知道何为幸福却不去争取的国家;背叛城是受腐朽思想侵蚀,背叛了原本信奉的道德的城邦;迷误城对真主和幸福的理解出现了谬误。总之,非道德城都没有理想国的和谐,背离“幸福”的指向。
孔子系统阐述了周王朝伦理道德。建立“大同”社会是孔子的理想。法拉比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伊斯兰教,不可避免的打上了伊斯兰教的烙印。
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战乱频发,社会动荡。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孔子的贫困潦倒,年少时父亲就去世,中年时空有政治主张,不被君王采纳,一生郁郁不得志。战乱的社会常常使孔子及其弟子们惶惶不可终日,既不饱餐。法拉比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将士家庭里,虽然被国王所欣赏和信赖,但是并不以此为荣,不再前进,相反,他将心思沉浸于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沉浸在与哲学家们的思辨中。法拉比处于喀拉汗王朝的末期,社会动荡不安,哈里发经常更迭,政局不稳。法拉比死时就在异国他乡。
孔子认为理想的人格应具有仁义、智慧和勇气。“仁”是最高道德准则;“智”意味着知识与智慧;“勇”意味着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孔子认为圣人是理想人格的化身和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君子”是内在的仁义道德,关注整个社会,并能真正实践。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恢复整个世界的秩序,重新回归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乐秩序里,男耕女织,各安其位,各尽其分,实现天命,完善人格,独善其身,兼利天下。
法拉比在哲学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政治哲学思想,提出了他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使人达到各种美德的社会。他设计了自己的理想社会“美德城邦”,美德城邦建立在知识劳动的崇高美德基础之上。可以看出法拉比是一个具有崇高理想的人,是一个有着大爱,希望社会和谐稳定的人。
综上所述: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后世儒学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提出了一些主张,但是没有超脱孔子的立论范围,之后的儒者根据孔子的思想与时俱进,提出了不同时代的相应主张,丰富了儒家学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厚重系统,这些也深深的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法拉比是将古希腊哲学伊斯兰化的重要任务,他也因卓越的成就而被尊为“第二导师”,可以说法拉比完全掌握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伊斯兰哲学思想体系,是开创性的人物。两位具有重要影响的哲人在幸福观上竟有如此的认同,都特别重视精神世界的满足,特别重视德性的提升,重视整个社会全体的幸福。这些,应该值得我们借鉴。
[1]程志敏.阿尔法拉比与亚里士多德[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02).
[2]李振中.法拉比哲学思想简介[J].回族研究,2002(01).
李福来(1987-),男,汉族,山东诸城人,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少数民族哲学。
B
A
1006-0049-(2017)06-0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