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群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农村孩子语言调查的几点思考*
张彦群**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我国是一个农业方言大国,农村保存着丰富的语言材料,农村语言状况的调查对我国语言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给农村语言调查过程理出一个头绪,本文以农村孩子为切入点,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入手,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河南和桂林两个区域部分农村孩子语言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得出农村语言调查过程中调查对象必须均衡、调查方式必须多样、调查材料应多角度分析。此外在农村孩子语言认同和语言使用调查的过程中还得到农村孩子语言教学的三点建议:一是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二是进行口语社会实践、三是设置专门的课堂语言训练。
农村孩子;语言调查;语言教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城市语言状况的调查研究逐步繁盛起来,像周薇(2011)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的相关性分析、靳文杰(2014)焦作市城区中学生语言调查、王玲(2010)农民工语言认同与语言使用的关系及机制分析等,而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农村语言状况的调查研究却相对少得多,这对我国农村语言的保留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仍占据总人口的50.32%,这说明农村在我国依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农村语言状况的调查研究也显得必不可少。本文选定农村孩子作为本次语言调查的对象,通过对调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对农村孩子语言使用状况、认同状况调查结果的分析,从语言调查本身和农村中小学语言教学两个方面提出几点思考。
农村孩子的语言调查方法和城市其他群体的语言调查方法是十分相似的,都是通过社会语言实际情况调查的方式进行,首先确定调查对象,然后根据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调查方式,最后是回收、整理、分析调查材料。这个调查过程完成必须有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因为一旦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统计数据的正确性,最终导致调查结果的偏差。下面结合本次调查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对这三个环节进行讨论。
(一)调查对象的均衡性
调查对象是整个调查的关键所在,只有保证了调查对象的均衡性,才能得到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也才能运用各种手段对材料进行分析。因此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兼顾到性别的得差异,因为男性和女性在本质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在语言的使用习惯上有着很大不同的;其次要注意到区域的影响,这里的区域不仅指大区域还要兼顾到小区域,因为在语言使用上区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区域的方言是非常丰富的,即使距离很近,使用的语言却有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再次要把握好调查对象周围环境的不同,像调查对象亲人、朋友的不同等,这些都有可能对调查对象各种习惯产生影响;最后要抓住各个年龄段之间的关联性和差异性,无论是什么样的调查内容,各个年龄段的调查对象必然有着某种关联性和差异性,这一般也是调查结果分析的关键所在。
在本次农村孩子语言状况的调查过程中,首先从性别、区域、调查对象周围环境、年龄段四个方面进行了有效平衡,除了在各个年龄段人数平衡上出现了不均衡现象,其余三个方面基本实现了调查人数的1:1,这为后期进行材料数据分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省去了很多加权处理。
(二)调查方式的多样性
调查方式的多样性是保证调查对象均衡的重要手段。要做到调查方式的多样性首先要把现代方法和传统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既要有电子形式的问卷调查又要有实地考察的谈话调查。其次要做到同一调查方式的多次使用,只有多次使用然后再针对缺少的对象重点补充,才能有效平衡各种类型的调查对象。
在本次农村孩子语言状况的调查过程中,先后使用了电子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的谈话调查、问路调查法三种方法,其中电子版的问卷调查占了调查总数的70%,有效保证了被调查者的数量,谈话调查和问路调查虽然使用的数量比较少,但是这两种调查方法既帮助了调查结果的原因分析(通过电子问卷调查后,可以初步掌握调查各项的结果,然后可以针对结果询问原因),又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另外本次电子问卷调查共使用两次,第一次调查的结果初步分析,性别、有无父母外出务工、年龄段这三项比例相差都比较大,再加上处理掉一部分无效问卷。因此针对第一次电子问卷调查出现的不足进行了第二次电子问卷调查,很好的改善了调查各项内容的均衡性。
(三)调查材料多角度分析
调查材料是指通过各种调查方式获得的资料,这既包括调查问卷,还包括调查过程中所作的记录等,它相当于一个比较复杂的资料库,是调查前期、中期和后期各种信息的汇聚。由。调查材料分析是调查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一步,也是距离调查结果最近的一步,要做到材料信息最大程度的展现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按照预定计划对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出相应的数据,用调查获得的数据和自己预想进行对比发现规律,并对学习、生活和工作提出建议。第二,对调查过程中出现的和自己预想不一样的结果进行分析,这些不一样的结果一般代表着某一地区或某一时间段生活中所具有的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只有将这些原因归纳出来,才能更好地指导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三,对调查材料统计的各项数据进行拾遗补缺,因为有很多现象和规律是调查前不能够预想到的,调查资料汇集完成后,通过各种数据的对比可能会发现很多超出自己预想的结果,这部分结果虽然不是有意为之,不过却有可能成为整个调查最大的收获。
本次农村孩子语言状况的调查材料分析就是按照以上三步实行的。首先按最初的预想按性别、区域、有无父母外出务工、年龄段四个方面统计出了农村孩子语的基本使用状况和语言认同情况。其次通过对比发现了有父母外出务工的农村孩子使用普通话的比例和将家乡话和普通话混用的比例都比普通农村的高,这和原先预想的有父母外出务工的农村孩子将普通话和家乡话混用的笔记较低正好相反。最后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拾遗补缺,发现了农村孩子在和父母、爷爷奶奶、小伙伴交流时无论是公众场合还是私人场合使用普通话的比例都极低,而且男生女生基本没有太大差别。还发现了无论是何种场合,和何种对象交流(和老师交流除外)郊区的孩子使用普通话的比例虽然比普通农村高,但是相差的程度却不大。
通过农村孩子语言状况调查得出:在语言认同方面,农村孩子对普通话的语言的期望认同(个人或群体对自己使用的语言或方言期望达到的水平)和情感认同(个人或群体对某种语言或方言产生的接受或排斥的心理反应)方面是相对较高的,而行为认同(个人或群体在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交流适用的言语行为)则较低,针对这个现象可以通过良好的语言氛围和口语社会实践进行改善。在语言使用方面,农村孩子在性别、区域、年龄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学中可以针对这些方面的差异,有区别的进行专门的课堂语言训练。
(一)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
《纲要》提出发展幼儿语言就要为幼儿提供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取得积极应答的环境。农村孩子对普通话行为认同较低的一个很大原因在于他们缺少一个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我国广大农村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思想保守,这样就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村孩子和外界交流的机会。另外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很多家长语言交流方式粗俗,对孩子呼来喝去,这不仅影响了孩子身心发展,而且对孩子语言的使用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学校方面农村孩子和老师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语言隔阂,很多考编入职的年轻教师对本地方言不熟悉,有的甚至排斥当地方言,对孩子语言能力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些原因汇集在一起就造成了农村孩子不想说、不敢说、没机会说的现象。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想说、敢说的语言氛围,我们可以从家长和教师两个方面做出改进。
家长方面可以通过家长会、个别家访、角色互换联谊会、亲子活动等形式让家长意识到和谐的语言环境对孩子语言能力形成的重要性,然后利用家长疑惑答疑会的形式指导家长在平时和孩子交流时使用文明鼓励的话语,让孩子在无压力的家庭环境中表达思想。教师首先要树立任何语言和方言都平等无优劣的观念,不能因为不熟悉当地方言而产生排斥的思想,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当地了解本地语言风俗,并发现当地方言的优点,然后制定有效的方案将孩子的方言优势转化为语言能力,从根本上消除孩子内心的语言障碍。
(二)进行口语社会实践
通过农村孩子对普通话语言认同的调查,发现他们的期望认同和情感认同都是较高的,这说明农村孩子从内心深处是愿意使用普通话的,行为认同度低只是因为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使用较少的缘故,可以通过定期的普通话口语社会实践养成农村孩子使用普通话的习惯,让他们在现实的语言活动中自然而然的使用普通话。在调查中我们也深入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和当地老师交流了进行口语社会实践的具体办法,共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可以成立同学互帮会,学校对农村孩子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普通话使用场所,因为农村大多数村民都相互熟知,使用的都是当地的家乡话,很难营造出讲普通话的氛围,而学校是教育机构是公众场所,再加上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参与能够很好的营造出使用普通话的氛围。其次可以开展农村孩子进城活动。最后可以组织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手拉手活动,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通过城市和农村的手拉手活动既能增强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之间的友谊,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交流,又能让农村孩子更多的练习普通话,尽快养成使用普通话的习惯。
(三)设置专门的课堂语言训练
在农村孩子语言使用状况的调查过程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在语言能力上,还是普通话和家乡话的语码转换上,设置的性别、区域、有无父母外出务工、年龄段四个选项中,差别较大的都是区域和年龄段。区域上,郊区和普通农村语言能力的差别分别是2%、42%(会说普通话、会将家乡话和普通话混用),语码转换方面的差别虽然不大,但是无论是公众场合还是私人场合郊区使用普通话的比例总是高于普通农村;年龄段上,3-6岁和6-9岁的农村孩子在会使用普通话和会将家乡话和普通话混用这两项上的变化幅度都达到了最大,语码转换方面农村孩子在同老师、同学、陌生人交流时各年龄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使用普通话的比例,不过在私人场合同老师交流时,3-6岁和6-9岁的孩子使用普通话的比例和公众场合基本是一致的。根据调查出的这些差别,可以在农村中小学设置专门的课堂语言训练来有效提高农村孩子的语言能力。
郊区和普通农村显示的差别比较单一,普通农村的孩子对普通话基本知识的掌握尚有欠缺,主要精力应集中在普通话的规范工作上。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在郊区的学校里可以设置对话交流课、普通话朗读比赛课等,运用具体的交流环境加大学生普通话的使用率,增强对普通话的熟悉程度。普通农村的学校可以设置普通话纠错课、普通话技巧精讲课等,通过具体的句子、对话、篇章的讲解为孩子以后正确使用普通话打下坚实基础。
从年龄段上表现出的差异我们可以得到3-6岁和6-9岁是农村孩子普通话掌握最关键的时期,尤其是6-9岁这个阶段普通话和家乡话的混用情况达到了最高,因此农村学校语言课程的大强度训练也应该集中在这一阶段。3-6岁应以打好基础为主,可以设置上面提到的普通话精讲课,用具体的实例让孩子感受规范的普通话用语;6-9岁应以加强训练为主,主要设置普通话练习课,通过教材中的图片、文章、情景对话等内容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普通话。
[1]郭骏.关于城市语言调查的几点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13(4).
[2]严娟.浅谈农村幼儿语言能力提升的几种策略[J].教学探究,2014(13).
[3]汪平.正确处理方言与普通话关系刍议[J].中国方言学报,2016(1).
[4]徐大明等.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016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农村孩子语言状况调查(项目编号:YCSW2016007)。
H
A
1006-0049-(2017)06-0013-02
**作者简介:张彦群(1990-),男,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