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杰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离魂”故事的文化阐释
徐文杰*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离魂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较高的文学地位和较广阔的文学创作空间。本文就以离魂故事的题材流变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为中心,具体梳理出“离魂”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演变过程,探究“离魂”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灵魂观念和信仰以及“离魂”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女性对封建婚姻的反叛意识。
离魂;题材流变;灵魂信仰;婚姻制度
“离魂”是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独特现象,它由来已久,自开端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后,经过一千多年它被创作改编成不同的文学形式,传奇、戏剧、诗词、小说比比皆是。尤为著名的比如陈玄祐的传奇《离魂记》,郑光祖的杂剧《倩女离魂》,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及蒲松龄的《阿宝》等。离魂故事的产生与流行,与中国古代民族文化心理与魂魄观念以及婚姻制度有着密切联系,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中国古代小说中离魂故事范型的产生和流行,根植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观念和信仰。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灵魂的古老信仰以及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下女性对礼法制的叛逃是“离魂”故事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离魂”故事首先是以中国古代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魂魄观念与认知为基础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魂魄与人体是可以分离的,有为郑所杀)……及子产适晋,赵景子问焉,曰:‘伯有犹能为鬼乎?’古人还把魂魄和鬼神结合起来,并认为魂和魄“犹能凭依于人”,即离开其原来的形体而附于他物之上。那么,魂和魄在人体中又处于一个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呢?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说明魂魄离开了肉体后,肉体也就不会留存了,这也就是大多数离魂故事的主人公都辗转于病榻,饱受苦痛的原因。总之,在古人看来,灵魂是存在的,而且是可以脱离肉体独立活动。因此这种观念成为了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民间信仰之一。
黄老文学和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使魂魄观念开始发生些改变。班固在《白虎通·性情》中论及魂魄的言论最具有典型性,是因为他将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与人的性情、灵魂相比较,将魂划归于情,属阳;魄划归于性,属阴,对小说家将离魂之事用于表现男女情事是有启发的。到了冯梦龙,他就把人世间的男女之情与梦境、灵魂完全结合了起来。他说:“……至人无梦,其情亡,其魂寂;下愚亦无梦,其情蠢,其魂枯;常人多梦,其情杂,其魂荡;畸人异梦,其情专,其魂清。精于画者,魂与之俱;精于术者,魂为之使。呜呼!茫茫宇宙,亦孰非魂所为哉!”
另外,宗教的传播使灵魂信仰这一概念逐渐加深,并有了新的含义。宗教中灵魂观念的传入反映在古代小说的创作上就是产生了新一类的离魂故事。这类故事中的灵魂往往是某人由于种种原因,魂魄被带到冥界或地府,目睹冥界或地府诸事之后,魂魄又被释还,在这一过程中,此人在世之身已死,魂魄释还后复活,而人间已历数日。这种离魂故事偏向于宗教的教义与说教,虽不如因情离魂类故事更具有感染力,但也着实存在不少作品,如,如《宣室志》卷四的《董观》;卷七的《崔君》、《刘溉》、《许文度》;《玄怪录》卷二的《崔环》、《董慎》;《聊斋志异》卷三的《连城》等,形成一系列的故事范型。
正是基于中华民族对灵魂一说的传统信仰,才使土生土长于这片土地上的小说家、戏剧家有了“离魂”的创作动机和欲望。而灵魂观念随着中国传统文化新元素的加入而衍生出新的内容,也使“离魂”故事有了更多的创作母题。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缔结整个古代社会体系的重要一环。“离魂”故事常与浪漫的爱情相结合,其在古代小说中的演变和流传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婚姻的形态以及女性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对古代婚姻制的反叛。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古代婚姻繁冗形式中的一种,缺少这种形式的婚姻结合在古代是不合法的。只有双方家长同意其子女的结合,并且经过一定的仪式,婚事才能算是成立,因此婚姻形式的不自由往往会造成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诗经》中就有:“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的记载。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古代人民的爱情生活是畸形的,爱情活动从婚姻家庭逐渐被挤向秦楼楚馆。然而爱情本来就不会一帆风顺,封建社会中爱情的阻碍主要来自于家庭反对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基于古代婚姻制度的情况,男女青年,尤其是女性在婚姻的选择上几乎没有任何的选择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女性对封建婚姻的反叛意识。
离魂故事中的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大多都饱受压抑,他们肉体的不自由最终导致了灵魂的飞跃。而这种不自由则是束在他们身上的封建婚姻制度。《倩女离魂》中的张倩女自幼长在闺阁,琴棋书画兼通,传统的“严男女之大防”观念使得老夫人连一个男性奴仆都不给她安排,有过婚约的王文举也是在赶考前匆匆见了一眼。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封建礼教的教条并不能阻止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纯真向往,它也不过是人类心理和生理的正常渴求,“越是受到压抑的东西就越是拐弯抹角地寻找出路。”倩女最终还是回到了现实中,她想要的爱情婚姻却是通过离魂的方式得到的。
“离魂”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和改变的原型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不仅仅是因为作家本身的浪漫想像,更多的是受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中华民族古老的灵魂信仰和女性对封建礼教制度的叛离、对自由爱情的向往才是“离魂”故事传载千年而经久不衰的源泉。
[1]周传家.元杂剧爱情卷[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41.
[2]李格非,吴志达.唐五代传奇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53.
[3]李小荣.离魂题材流变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1).
徐文杰(1992-),女,山东淄博人,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文学研究。
I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