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蓉蓉 蔡普民
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杜威教育思想初探
邵蓉蓉*蔡普民*
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杜威一直将实用主义的思想贯穿于他的教育思想始终,实用主义哲学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杜威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包括教育本质论、教学论、儿童与教师论及道德论四个方面,同时提出并阐述了许多基本的教育问题,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本质论;教学论;儿童中心论;道德论
杜威的一生,一直致力于将实用主义的思想贯穿于他的教育思想始终,其思想主要包括教育本质论、教学论、儿童与教师论及道德论四个方面,同时提出并阐述了许多基本的教育问题。
杜威在实用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批判了我们的传统学校教育,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束缚了人性的自由,压制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另外在教育本质论中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的两大基本理论观点。
(一)“教育即生活”
杜威在实用主义体系中,最先论述的是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从批判传统教育的角度出发,在实用主义经验论的基础上,约翰·杜威确切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号称“中国杜威”的吴俊升教授,就曾指出:“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口号。①由于人生的生长特性,因此,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观点。另外,美国教育学者亨德利在《杜威、罗素、怀德海:作为教育家的哲学家》(Dewey,Russell,Whitehed:Philosophers as Educators)一书中指出:“对于杜威来说,教育是生长的和有关经验的。”②从实际上来说,“教育即生活”与“教育即生长”所要表达的是一个意思,本质上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
(二)学校即社会。
(一)“从做中学”
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书中,强调“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③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早熟,他们拥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当他们在人生的轨迹上发生偏离的时候,不是光靠家长老师的说教就可以改正过来的,要想让孩子彻底改变,必须让孩子从内心深处发自肺腑的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并且最终落实到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这才是最重要的。此外,杜威还指出:几乎所有的进步学校都坚持“从做中学”的原则,我们可以看到,“从做中学”充分体现了学习与行动相结合,也就是将观念转化为一种具体的实践行为,这就是杜威所理解的“从做中学”的含义。与传统“灌输”的教学方式不同,杜威主张的是“从做中学”的方式。
(二)思维与教学
在提出“从做中学”的同时,杜威对思维与教学的关系也进行了阐述。杜威首先阐明了自己对于思维的理解,他认为思维就是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并将两者连接起来。在杜威看来,思维并非脱离实际无端产生,而是我们现实情境中的一些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因此,如果没有可以引起思维经验的某种情境,儿童也就不会产生解决疑惑问题的需要。杜威认为不同于以往的教学,现在的教学有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的掌握;第二是技能的获得;第三是思维的训练。很显然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对于训练孩子的思维是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作用。如果思维不能提高我们学习行动的效率,不能帮助我们逐渐增长知识,那么这种思维对我们来说是毫无用处的。只用在科学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我们现在的教学,这样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在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基础之上,杜威主要探讨了儿童和他们的老师的关系,从所有的批评的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学派主张的学校生活,主张应围绕儿童作为中心来进行学校生活,并突出说明学校中的必要措施都理应是为了促进儿童的生长。杜威在讨论儿童与儿童教育问题时,提出了一种新的儿童教育观。这种新的儿童教育观不仅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的儿童中心教育思潮相吻合,而且也推动了儿童中心教育思潮的发展。但是,在充分强调儿童在学校生活中的中心地位的同时,杜威并没有完全否定教师的作用,指出教育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儿童共同参与以及真正合作的过程。
在道德论上,杜威对“道德”做了明确的论述。杜威认为,道德和整个性格有关,而整个性格又与人的全部具体特性和表现相等。道德包括我们的一切行为,道德素质的培养包括很多方面,只有社会成员中的每一个人的道德素质都得到提升,我们的社会才有进步的希望。另外,在杜威看来,道德过程是与教育过程紧密统一的。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成年人来说,人们在接受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时,无形中就对我们的道德品德、道德修养、道德素质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研究,可以清楚了解杜威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教育本质论、教学论、儿童中心论、道德论四个部分,并熟练地运用杜威的教育思想去解决问题。杜威站在柏拉图、卢梭和康德“历史巨人的肩上”,提出了属于他自己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杜威教育思想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上,对西方传统教育思想的批评和传承,扬弃和超越,从而不仅在理论上也在实践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 注 释 ]
①吴俊升.教育与文化论文集[M].台湾: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
②亨德利.杜威,罗素,怀特海.作为教育家的哲学家[M].英文版,1986.
③杜威,吴志宏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高瑜.解读杜威教育思想——兼谈对大学教学的启示[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
[2]徐倩.培养智慧:杜威课程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苏州:苏州大学,2011.
邵蓉蓉(1993-),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蔡普民(1964-),博士,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