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2.中国人民大学 学术期刊社,北京100872)
建设“一流”学科保持“标兵”优势
——“高校党的建设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杨德山1,李文苓2
(1.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2.中国人民大学 学术期刊社,北京100872)
2017年5月20日,为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有关“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工作部署,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历史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中心联合举办的“高校党的建设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中共中央6个部委机关、中央及省级4家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全国11所高校的30多名专家学者莅临会议,就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学校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建设“党的建设”学科问题畅所欲言、献智献策,并展开了热烈讨论。
与会专家大多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基础上,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将“全面从严治党”定位为其中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之“全面”就包括了思想理论建设层面的问题,需要把规律性的认识挖掘出来,提炼起来,传播开来。这就对党领导的宣传、理论、科研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就应当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个一级学科下设立“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既是对它的重要补充,更是其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
来自中组部、中宣部、全国党建研究会、中央党史研究室的领导和专家指出:从党的实际工作看,目前有8 800万党员,440万个基层组织,有数以百万计的专兼职党务工作者,但是,专业人员少之又少。到目前为止,全国没有一所高校开设党建本科专业;2015年底,全国共有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博士点19个,硕士点86个,每年毕业生不足800人。很显然,这种状况与我们党要实现的“伟大梦想”,进行的“伟大斗争”、领导的“伟大事业”、建设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极不相称。因此,中央提出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置“党的建设”学科,为党培养出数以十万计的党建专业人员,确实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战略任务。
与会专家学者还特别强调,作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红色源头的中国人民大学,关注和重视党建研究是它的传统和特色。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大学在高校中最早设置了党建专业教学课程,招收党建研究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为全国高校培养了一批党建研究和教学人才,为各级党政机关输送了不少专业化的党务工作者。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共党建基本理论、中共党建史研究方面一直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并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应该在“党的建设”学科建设方面继续保持全国高校领先地位,发挥“标兵”作用。
就全国“党的建设”学科发展现状而言,建设时间较长、教研体系健全、特色比较鲜明、师资力量雄厚的是党校系统。其中,中央党校专门的党建教研部已经有60多年,目前设有5个教研室,40多名教研人员,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业层次教育,还有多年来形成的教材体系和积累的教材建设经验,等等。所以,有专家强调,党校系统的这些成就能为高校系统的“党的建设”学科建设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帮助。但是,两者之间还是有不少区别:党校党建教学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现任的党政干部,为的是提高他们的党建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高校面对的是青年学生,为的是让他们了解党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党校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专题性教学为主;高校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为主要传授内容,系统性教学为主。党校以短期、阶段性培训为主;高校以相对稳定的体系化、周期性教学为主。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依托全国组织系统建立的各级各部门的党建研究会是国内党建研究的重要力量,它组织的“党的建设”研究侧重于“宣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决策和要求,研究党的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对策性建议”。首先,现实性、针对性、专题性是这类研究的主要特点。而高校的“党的建设”研究的重点首先集中在基本理论、发展历程、经典原著等方面,是为教学服务。其次,关注现实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发挥高端智库作用。诚如全国党建研究会专家提出的建议那样,高校党建学科建设应该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即“经典理论与创新理论”、“逻辑架构与实践布局”、“中国理论与外国理论”、“理论阐释与应用指导”、“‘党的建设’与‘党的领导’”。
总之,高校“党的建设”学科建设,应该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教育,以党建基本理论教研为主要内容,同时关注现实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基础理论(尤其是这些理论本身发展的历史)厚实现实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又以现实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引导基础理论问题走向深入,进而达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学校教育与社会应用相结合的育人育才目的。
与会多数专家认为,高校“党的建设”学科从建设开启之日起,就应该牢牢地把握姓“马”、姓“共”、姓“中”、姓“科”等基本原则和规则。
所谓姓“马”,一则从意识形态指向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信仰,今天党仍然将自己的性质定位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因此,“党的建设”学科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则“党的建设”学科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在遵循一级学科的建设“两个服务”、“三个规律”、“三个要点”、“两个促进提高”等四个原则前提下,既要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党的建设学科建设的领航作用;又要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学科建设;还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育人育才的优势以加强党的建设学科建设。
所谓姓“共”,“党的建设”学科是研究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学科,不是一般的政党学、政治学,绝不能把西方政党学理论用来指导党建学科的建设,否则就搞偏了。比如,现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有人把西方的相关理论与范式拿来研究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果发现怎么也套不上。因为在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语是“党领导人民”,党是“领导核心”,而在西方政党仅仅是个介于“公共权力”和“公民社会”之间的“政治中介”。
所谓姓“中”,中国共产党是共产主义政党,同时是中国政党。因此,“党的建设”学科建设还需要从“中”,即从“中国”,从“中国政党”发展历程的角度加以认识。中国有政党已有一百多年时间,西方政党政治曾在民国初年实行过两年时间,结果大败。但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人“真经”不念,总想着“西天取经”。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界对中国政党的学说学理、政党政治运行逻辑和规律研究不够,进而对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党的建设”的价值目标说明苍白,认识不清所致。因此,立足中国近代以来的基本政治国情,对国内政党内部治理做深入的比较研究,对“党的建设”学科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姓“科”,就是不要仅仅把“党的建设”学科当成是政治现实的需要,作为学科建设还要保证它的“科学性”,这是它的生命力所在。有些人之所以不承认“党的建设”学科是科学,原因就在于把政治与科学截然对立起来,机械地割裂开来。实际上,否认了它的科学性也就是否认了政治学本身的科学性。“党的建设”学科之所以是科学,最主要的在于它有很多经验性、规律性的论说可循,就在于它对实践有预见性、指导性的作用可期。当然,在做好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党的建设”宣传工作是纠正否认其科学性现象的重要途径。
在对上述原则性问题进行充分讨论的基本前提下,与会专家对高校“党的建设”学科建设一些需要解决的紧迫和基本问题提出了如下观点:
第一,什么是“党的建设”学科,或者说这个学科研究什么?与会专家们认为:
第一,它是从原来包含在中共党史学科内的“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的简称,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学说和自身建设的本质特征、历史过程、基本经验、基本规律,并用以解释回答、解决党建现实问题的学科”。易言之,它不是一般的政党学,而是特定类型的政党学,尤其是其中的一种政党学;它不仅仅做单纯的理论和学术研究,而且更关注实际的应用。
第二,如何构建“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和主要研究方向。有专家提出,首先建设“党建学概论”这一门核心课程,其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学科对象、指导思想、实践基础、历史发展、学科构成。学科构成又应该包括性质论、价值论、要素论、方法论、实践推动论、标准效果论、人才培养论等内容,形成一个紧密相连的完整的问题链条。在此基础上,建设好主干课程,尤其做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等五大方面建设史的研究。也有专家指出,“党的建设”学科至少有六个发展方向值得关注,即马克思主义政党基本理论研究(学科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建设历程及其经验研究(科学发展支撑),执政党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学科发展重点和主要内容),政党领导理论和方法研究(学科性质规定的关键所在),党务工作研究(学科应用性展开)和国外政党建设及其借鉴(学科开放性和外延性必然要求)。还有学者提出一种粗线条的建设方案,即基础理论类(含政党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重点在中国共产党党建基本原理)、发展历程类(含世界政党史、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史,重点在中国共产党建设史)、原著经典类(政党学原著、马列主义政党学说经典著作,重点在中国共产党党建重要文献),还要保证三者的有机统一。
第三,“党的建设”学科建设与其他相关学科建设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其他学科的关系。专家们大多认为,这应该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在探索一级学科建设现状基础上形成的新认识,是对一级学科体系建设发展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是对其他二级学科关键性问题的回应。其二是与“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的关系。一些专家认为,这不仅仅是去掉“()”,“党的建设”学科“独立”了的问题,而是进一步促进两个学科的共同发展所需。因为“中共党史”本身又是奋斗史、理论史、党建史三维有机构成,而党建史也是“党的建设”学科的基础主干建设内容。党建离开了党史,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党史离开了党建,就失去了根本、灵魂和保证。当然,“中共党史”是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而“党的建设”则属于另一个一级学科,两个一级学科大的原则是一致的,但是各自建设有其专门要求,如何能够保证和谐发展,则需要进行新的探索。
第四,比较政党研究对“党的建设”学科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生存、发展于世界政党政治体系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人为鉴,自探新路,一直是中共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途径。所以,“党的建设”学科建设必须重视比较研究这一视角的运用。一是对中共党的自身建设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党建各要素的发展进行纵向的比较,以形成一些经验和规律性的认识;二是借助史学成就,进行共生时段的横向比较,主要是与苏联共产党(1921—1991)的比较、与中国国民党(1921—1949)的比较;三是关注国外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内部建设情况。
与会学者均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战略部署,不但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在“党的建设”理论上实现了全面创新。认真学习、宣传这一理论成就并具体化到高校“党的建设”学科建设和研究中是当务之急。有些专家建议,在研究习近平党建思想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应该走在全国高校的前面,走在全党的前面,走在全国的前面,进而展示出自己“党的建设”学科建设的最大特点。
[责任编辑陈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