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藏族自治县民族与宗教生态探析

2017-01-30 06:42朱玉萍
山西青年 2017年17期
关键词:土族天祝宗教信仰

朱玉萍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天祝藏族自治县民族与宗教生态探析

朱玉萍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天祝藏族自治县民族构成多元,民族分布整齐划一。宗教信仰多元,以藏传佛教为主,兼其他信仰。本文主要通过考察天祝藏族自治县的民族成分,探讨其民族分布特点与宗教信仰特点,并分析形成其特点的原因。

天祝县;民族;宗教;生态

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东端,面积约7149平方公里,人口近23万,是全国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该地生活着藏、汉、土、回、蒙古、裕固、东乡等16个民族。首府华藏寺镇,距省会兰州144公里,距武威市132公里。有兰新铁路、312国道、高速公路穿境与东西,交通十分方便,为兰州的北大门,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

一、天祝县的民族概况

截至2013年,该县下辖9镇、10乡、176个行政村。共有藏、汉、土、回、蒙古、东乡、裕固等28个民族,23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8.270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6%。天祝藏族自古以来就是以藏族为主体,能够形成多民族和谐共生的现状,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人口迁移;二是政策的实施。1949年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时期,有大量外省、外县人口逐渐进入天祝地区,主要是加快西北建设速度,大搞垦殖。1979年以来,我国力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社会环境逐渐稳定,人口流动愈加活跃。

(一)藏族

据相关史志和民间口述可知,天祝藏族自治县的藏族是宋代六谷蕃部大族的后裔。公元9世纪整个藏族社会处于社会动荡、连年混战、政权割据的年代,各族人民处于混战当中,并努力寻求生存之道。公元9世纪后期吐蕃王朝彻底覆灭。公元10世纪初期(北宋初期)占据河西走廊的吐蕃部落开始分散,无复统一。之后,在河西走廊凉州(今武威市)逐渐形成了“凉州六谷部”势力,主要活动于河西走廊凉州地区。凉州六谷部是由吐蕃本部移到河西走廊的藏族人和自汉以来迁移至此地的汉族人后被吐蕃同化了的藏族两部分构成。“他们中的一些至今保存了汉族的姓氏,这在笔者的家乡很常见,汉姓藏名,如“何桑杰尚、马仁前草、牛尼玛等。”①

截至目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32%,约有7万人口。藏族主要聚居在毛藏乡、抓喜秀龙乡、东大摊乡、西大滩乡、哈溪等地。近年来,由于工作、孩子的教育、赡养老人、搬迁政策、生态保护等原因,此地藏族多搬往县城。藏族行业分布较为广泛,比如抓喜秀龙乡藏族群众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也有极少数人经商。经商的人群有两类:一是世居此地的人群;一是从其他地方迁过来的人群。天祝藏族自治县藏族人通用藏、汉文,其属于安多方言,包括哇彦、觉仓、华锐三种小方言。华锐语有其自身的特点:1、保留有大量古藏语。2、随着其他民族的迁入在交往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的词汇。

(二)汉族

天祝县汉族多为早期外地移民的后裔。截至2015年,汉族人口约有14万,占全县总人口的60%。从人口迁移角度看,从上个世纪90年代始,此地迁入、迁出人口数量失衡。“1986年,迁出10164人、迁入10343人;1987年,迁出5457人,迁入5235人。”②例如抓喜秀龙乡汉族人的记忆中,其迁移的原因是,“马步芳抓兵,我们都是从茅坑(厕所)里逃出来的”。由此大致可知,汉族人大多是由外地迁移而来。“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建设时期,从上海、河南等地迁入大量移民,主要目的是大搞垦殖,加快西北建设速度。”③由于政策的变化,人口流动愈加活跃,人口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三)土族

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土族大部分是从青海互助、民和、大通等地迁来的。自称“蒙古儿”、“蒙古儿扎”、(意为蒙古人)也有自称“察汗蒙古儿”(意为白蒙古),本地藏族称土族为“霍尔”,汉族称“土民”,也有“老土民”的称谓,一般是关系非常融洽的亲朋之间会有此称谓。天祝藏族自治县土族人口约占全县的6%,约有13800人,主要分布在天堂村、石门镇、松林等地,居住较分散,其他地方也有分布,不过人数较少,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土族有自己的语言,其语言属阿尔泰系蒙古语族,一半以上的词汇与蒙古语相同。天祝的土族操互助土族方言。近年来,因和汉、藏民族杂居,也有相互通婚的现象,其语言受到了汉、藏语的影响,不少汉语、藏语词汇被吸收到土语当中。

(四)回族

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回族大部分来自甘肃临夏和青海大通、门源一带。其迁移原因主要为经商至此。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约占全县总人口的2%,约有4600多人。回族主要分布在天堂村、打柴沟镇、金强驿、石门镇等地,居住较分散。

二、天祝藏族自治县民族分布特点

天祝藏族自治县自古以来就是以藏族为主的多元民族聚居地。自汉朝起就有一部分汉族人迁入,隋唐时有多民族迁入此地杂居,在历史上就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现今也一样,天祝县的居住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整齐划一,形成这种居住格局的原因有二:一是世居居住地;二是环绕宗教建筑物而居,比如清真寺周围回族居民较多,佛教寺院周围汉、藏、土族居民比较多。天祝县各民族人口分布特点是:1、汉族、藏族分布于全县各个乡镇,有聚居村、也有杂居村。例如:毛藏乡、红圪塔村、代乾村是藏族聚居村;围绕县城居住的村庄,如上四滩、水泉村、红达村、陈家沟村、炭阳沟村等都是汉族聚居村; 2014年以来政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让一些村庄迁移出去。在这些经过迁移形成的村庄中杂居的现象比较普遍。2、分散居住,天祝县的回族大多数是因祖辈经商而迁移到天祝。几乎每个村镇都有但人数极少。

三、天祝县人的宗教信仰及其特点

宗教信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宗教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是人类在适应与改造生活环境的实践活动中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反映出人类在精神领域的追求”④天祝县是一个藏、汉、蒙古、土、回等民族杂居的地方。少数民族多信仰藏传佛教,寺院遍布全县,有很多寺院在甘、青、内蒙很有名。新中国成立后,有14座寺院,36措哇(部落)之称,天祝之名,就是取两座寺院(天堂寺和祝贡寺)首字而得来的。历史上有很多规模很大的寺院,或遭天灾或遭战事而毁灭,解放后进行重建。天祝的寺院在1958年和“文革”期间均彻底被毁。改革开放后,党的宗教政策落到实处,14座寺院又重新开放,进行重建。同时,对清真寺的恢复和重建满足了广大穆斯林的意愿。截至现在,全县大、小共有5座清真寺,分别坐落在华藏寺(今县城所在地)、岔口驿、打柴沟镇、镇羌驿(今金强驿)、安远镇。全县宗教和顺、社会稳定。天祝县共有两种宗教信仰:一是藏传佛教,主要信仰者为藏族、土族、汉族、蒙古族,二是伊斯兰教,主要信仰者为回族、东乡族信仰。此外,也有少部分人信仰一些民间宗教。“宗教在少数民族地存在一族一教,一教多族普遍信仰。”⑤类似宗教信仰不仅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多民族杂居地区也有所体现,也是该地区宗教信仰的突出特征。天祝县天堂村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庄,天堂村是一个被藏族、土族村落包围的藏、汉、土、回四个民族杂居的村落。该村的藏族信仰藏传佛教、土族大部分信仰藏传佛教,少部分信仰苯教、由于生存汉族大部分信仰藏传佛教,少部分不信仰任何宗教。回族都信仰伊斯兰教。

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下,人们自然而然的分成两个群体,从信仰人数和分布区域来看,分族而居的特征尤为明显。天祝县的藏族、汉族分布全县各个村镇,而回族基本都居住在县城或是居住在各个镇。天祝藏族自治县由于特殊的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矿产资源吸引了不少外省、外县各族的人。在这个多元民族杂居地民族关系及其宗教信仰方面有其独特的一面,主要表现为:(1)民族构成多元。与武威市管辖的其他县城相比,天祝县的民族成分复杂,是以藏族为主,回、汉、蒙古等其他少数民族构成的民族大家庭。(2)民族关系和谐。天祝县少部分汉族和藏族为本地的土著民族外,其他各少数民族都是由于各种原因迁移到此地的,没有复杂的历史记忆,也不会出现严重的民族矛盾。(3)宗教信仰多元。天祝藏族自治县是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毋庸置疑,藏传佛教是当地最重要的信仰,信仰人数超过全县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一族一教、一教多族”的特征尤为突出,汉、藏、土、蒙古族同时信仰藏传佛教。比如汉族人“煨桑、去寺院烧香拜佛,”土族人也一样,除服饰和语言有别于藏族外,其他各方面几乎与藏族没有差别。“目前,在天祝地区已经无法从建筑风格上区别族属,并且杂居规模逐渐扩大,聚居规模逐渐缩小。”⑥

天祝藏族自治县民族构成多元,是武威市多民族杂居的典型的县城。从民族构成方面观察,主要以藏族为主,兼有其他民族。从宗教信仰方面而言,主流中有多元,浓缩了河西走廊各民族的特点。

[ 注 释 ]

①据2015年对抓喜秀龙乡寺管的访谈.

②天祝藏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天祝县志.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117.

③夏妍.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汉族移民和民族关系研究.兰州大学,2010.

④高永久.民族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292.

⑤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⑥王浩宇.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汉藏互动”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3.

TU

A

1006-0049-(2017)17-0240-02

猜你喜欢
土族天祝宗教信仰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民族地区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以天祝县为例
土族聚集区传统常用野生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的研究
简论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神秘的土族人
高寒牧区天祝白牦牛冷季暖棚育肥经济效益分析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
“造神” 与“娱神”——论民间宗教信仰与20 世纪小说的政治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