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资源观下的课程资源开发

2017-01-30 06:42杨天姣
山西青年 2017年17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课文教材

杨天姣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1158

新课程资源观下的课程资源开发

杨天姣*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1158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这样描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改革背景下,我们越来越强调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要始终围绕这一点展开。本文探讨分析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几个角度。

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课程资源开发

一、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教材已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从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来开,教材仍然是重要且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学校教育中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相比其他课程资源,教材体系更加完整,并且就语文教材而言,所选内容都是经过时代检验,相对经典的篇目,因而更具有代表性。

以现行的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的不同,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课程五个板块是为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以“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为目标;选修课程的五个系列则是为发展学生的个性需求,每个学校、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的。必修课程按主题风格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的几篇文章间有互相借鉴学习相通之处,每篇课文后又有配套的针对性练习。所以说,语文教材对于语文课程资源而言是第一手的也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我们切不可对其轻视甚至无视。

二、生活是最广阔的课程资源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众多专家学者都提到过生活与学习的关系,前期有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的概念,“生活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活动,生活教育就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生气勃勃的活的教育……生活教育对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作用,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生活教育”;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主张,他说“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作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到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专家学者纷纷提到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叶圣陶先生把“作文论”与“做人论”结合起来,把作文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认定“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顾黄初先生提出“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语文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几乎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紧密联系着……”。王松泉先生主张“课堂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言语实践应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通过简单列举的几个专家学者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语文既来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语文既要汲取生活中的有益成分,将生活作为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库,反过来,学习的语文知识又要更好地作用于生活、指导生活。

三、教师是最独特的课程资源

教师作为知识的主要传递者,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教师本身也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资源。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在于通过言语表达来突出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从而对学生未来的生活提供更深远持久的影响力,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所以说,语文教师就成为语文教学中最独特的一种课程资源。

首先,语文教师丰富的人生体验能为学生提供真实而亲切的阅读材料。教师亲身经历、参与过的生活事件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材料展示给学生,而经历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和经历后的体悟与反思则可成为优秀的写作素材。其次,语文教师优美的言行举止、高尚的品德修养是学生模仿的重要对象。一名好的语文教师,一定不只存在于课堂之上,而应该时时刻刻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对语言有一种敬畏之情。

四、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传统教学观念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灌注给自己的知识,这样一来,造成学生学习的机械重复,没有学习激情,磨灭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直到新课改提出,在新课程资源观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才逐渐认识到,学生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只有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课程资源,课程改革的设想才能变成现实。

学生作为课程资源首先表现为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生大都处于青少年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他们对生活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而广泛的认知,并且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讲解课文,化陌生为熟悉,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例如,在讲解鲁迅的《社戏》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于童年的回忆,引导学生讲述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的心情,进而再由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入课文的讲解,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由浅入深,由熟悉到陌生,就能减少学生对鲁迅文章普遍的一种畏难心理。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杜威说:“兴趣标志着在个人与他的行动的材料和结果之间没有距离。”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极其重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学生的爱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对于新知识的建构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这里,笔者想提供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在人教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下册中有一篇鲁迅的散文《雪》,这篇课文的重点原本是让学生理解鲁迅作为革命者的战斗精神和坚强的民族气节,然而,由于海南学生几乎无人见过雪,对“雪”这一景观既无印象又无情感,因而这篇本就难以理解的课文就更加无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如何引起海南学生对于“雪”的兴趣就成了这篇文章首要的难点。经过笔者反复思考和查找资料,最终选定以当年比较火爆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中在雪乡拍摄的一期作为这一课的导入。学生们在观看了节目中孩子们在雪地里玩耍打闹的场景后,自然对雪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和喜爱的情感,再由此为切入点来讲解鲁迅的《雪》就不会太过突兀枯燥了。

最后,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尚处于生长发育中的中学生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如何利用学生的错误来促进学生的成长是一门大学问。在素质教育的引导下,教师不能“一刀切”地看待学生的错误,不能简单粗暴地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善于将错误转化为兴趣。总之,教师要善于发掘并利用学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

杨天姣(1992-),女,汉族,山西大同人,海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G632.3;G

A

1006-0049-(2017)17-0153-01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课文教材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