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明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论鸠山内阁时期日苏渔业谈判
李月明*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20世纪50年代,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日苏双方均表示愿意恢复邦交正常化,这就为日苏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的解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日苏渔业谈判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从1955年6月1至1956年5月14日,日苏渔业谈判经历了“准备期”、“发展期”和“高潮期”。在《日苏渔业条约》签署后,两国并没有因条约的存在而相安无事,而是因领土问题仍然冲突不断。因此,面对如领土等更大的国家利益的维护的情况下,渔业问题便只能让位于领土问题,可见,渔业问题的解决与领土问题息息相关。
鸠山内阁;日本;苏联;渔业谈判
日苏渔业问题在日苏关系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从明治政府时期开始,两国渔业纠纷不断,直到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强大的沙俄帝国被刚刚崛起30多年的日本打败,被迫与日本于1907年签订了《日俄渔业条约》,从此日本在北太平洋享有更多的渔业权益。自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苏联一直为夺回渔业权益而努力。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沦为战败国,这就为苏联夺回北太平洋渔业权提供了机会。
20世纪50年代,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的对外政策也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1953年8月8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讲话中说:“国际上目前一切有争议的或尚未解决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有关国家的共同协商和平地加以解决”。①因此,“和平共处”成为必要和可能,这当然与1953年8月苏联氢弹爆炸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1954年9月13日,莫洛托夫外交部长声明调整日苏邦交的时机已经成熟。②与此同时,1954年11月24日,鸠山派自由党与改进党组成反对吉田茂内阁的保守势力,创建日本民主党,鸠山一郎为总裁。12月7日,吉田茂内阁总辞职后,主张日苏谈判的鸠山内阁成立。这样,苏联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的调整和致力于恢复日苏邦交正常化的鸠山一郎的上台推动了日苏谈判的进程,同时也为作为日苏谈判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日苏渔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日苏双方均表示愿意恢复邦交正常化之后,日本政府一面积极寻求机会与苏联进行谈判,另一方面,据1955年1月5日新华社报道,日本各地民众开展各种活动,热烈要求恢复日本同中、苏两国的邦交。赤平市举行了建市以来规模空前未有的恢复日中、日苏邦交市民大会,北海道空知地区的人民在岩见澤市举行了促进恢复日中、日苏邦交的空知地区居民大会。参加大会的有当地的市民、农民、工人及中小企业家,他们表示:“恢复邦交是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提出的要求”。最后,大会一致通过决议,表示要:团结一致,争取恢复对中、苏两国全面的邦交,成立促进恢复日中、日苏邦交的空知会议。③除此之外,苏军自1945年8月占领了千岛群岛后,垄断了该渔场,并对擅自闯入的日本渔船及渔民严加缉拿。据统计,1946-1956年间,苏军先后扣押日本渔船559艘、渔民,其中近半数的渔船和渔民,为1955-1956年间所扣押。④因此,不仅被捕渔民的家属希望与家人团聚,而且更重要的是渔业问题直接影响作为海洋国家的日本的国计民生,故而日苏渔业谈判被提上日程。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鸠山内阁与日本渔业界有着密切的关系。鸠山内阁农林相河野一郎曾历任“日鲁渔业”株式会社社长、帝国水产会会长,深知渔业对日本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1956年4月,大日本水产会会长平塚常次郎拜会河野一郎,建议日本政府应立即与苏联进行渔业交涉。于是,日本政府迫于渔业生产部门的压力不得不加紧与苏联举行渔业交涉的步伐。据1956年5月29日新华社报道,在5月14日日苏两国在渔业问题上达成一致,并签署了《日苏渔业条约》和《海上营救协定》,但是苏联提出必须在双方正式恢复邦交后才能生效。于是,为了尽快使《日苏渔业条约》生效,28日由“大日本水产会”、“全日本海员工会”等11个全国性渔业团体和渔业工会在东京联合召开了“促进恢复日苏邦交全国渔民大会”,参加人数达两千人。⑤可见,日本渔业界对推动日苏恢复邦交正常化和日苏渔业谈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日苏渔业谈判的“准备期”
1955年4月1日在日本方面任命松本俊一为日苏谈判的全权代表,而苏联方面也宣布驻英大使雅科夫·亚·马立克担任全权代表。6月3日日苏两国在苏联大使馆举行了第一次会谈,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谈判。7日在日本大使馆举行了第二次会谈,在这次会谈中,松本向苏联递交了“七项备忘录”,其中关于渔业问题的主要内容为:鉴于北方海域渔业对日本经济具有重要性之事实,希望苏联对本海域的公海渔业予以照料,不加阻挠,并强烈要求立即送回被扣船只和船员。苏联方面在经过详细研究之后,于14日在苏联大使馆举行了第三次会谈,马立克也向日本政府递交了“十二条和平条约草案”,在渔业问题上,苏联提出:考虑到苏联与日本国有关保存和合理使用鱼类与其它海洋动物资源的利害关系,缔约国同意就缔结规定捕捞鱼类和其它海洋动物的章则以及有关限制的各项条约和协定问题开始谈判。从日苏两国互相递交的关于渔业问题的草案来看,双方基本上在渔业问题上达成一致,但对于日本来说,苏联并没有对“送回被扣船只和船员”的问题进行实质性的回应,而是提出对捕捞鱼类和其它海洋动物的章则以及有关限制的各项条约和协定问题开始谈判,争取到在与日本渔业谈判中的主动权。结果,由于在领土问题上双方分歧越来越大,日苏谈判中断。虽然在第一次伦敦谈判中日苏两国关于渔业问题没有举行专门的会谈,但也基本上达成一致,并且在有争议的地方进行协商。
(二)日苏渔业谈判的“发展期”
在日苏谈判中断期间,日本政坛发生剧烈变动,1955年11月15日,民主党和自由党宣布组成自由民主党,由此日本形成了保守与革新两大势力相对的“55年体制”。而日本保守党的合并势必会妨碍日苏谈判的进程,因此,鸠山一郎决心在任期内实现日苏邦交正常化。通过与苏联协商,决定于1956年1月17日在伦敦举行第二次伦敦谈判,双方重申了谈判中断前的态度,并且苏联方面提出“希望今后的谈判方法为逐条审议,在讨论中发生困难时,即将该条款暂时搁置,顺次进行”⑥,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推动了日苏两国在渔业问题上举行正式会谈,集中讨论渔业问题。1月31日在日本大使馆举行了第十八次会谈,主要讨论渔业问题。中心议题是是否将在邻近领海的公海部分进行安全作业写入和约中,松本俊一和马立克都表达自己的观点,松本认为为了避免日苏两国未来在渔场保护与开发以外的渔业活动产生纠纷,有必要提前对此作出明确规定,而马立克则认为只要日本的渔业生产者不侵犯领海非法捕鱼,就不会发生争端,最重要的是马立克认为将领海外附近水域的概念写入和约,只会使问题复杂化,但马立克最后基本上同意了日本的方案。由于双方在领土问题上相持不下,3月20日日苏谈判再次中断。
相较于“准备期”来说,日苏两国就渔业具体分歧进行协商谈判,日本政府明确表达在北太平洋渔业权益,并希望使其渔业权益得到合法化,以防止过去日苏两国在邻近领海的公海上的争端,进而影响日本的渔业发展。
(三)日苏渔业谈判的“高潮期”
在伦敦第二次谈判宣告破裂的第二天,苏联部长会议宣布《关于保护与苏联临近的公海水域渔业资源和控制捕捞鲑鱼的决定》,限制了北太平洋渔业捕捞的时间、地点及捕鱼量。苏联的上述决议给进入鱼汛前夕繁忙准备期的日本以巨大的打击,而苏联此举的目的就是利用“鱼”向日本施加压力,迫使日本不得不主动与苏联再次进行谈判。在这种情况下,3月22日日本驻英大使西村彦向马立克提出举行两国渔业谈判,苏联态度很冷淡,直到4月9日才回复,同意举行渔业谈判。1956年4月29日,以农林相河野一郎为日本渔业谈判的全权代表在莫斯科与苏联水产部长伊什科夫开始两国渔业谈判的部长级会谈。在第一次会谈中,河野向伊什科夫递交了日本方面的渔业协定草案和援救海上遇难者协定草案。伊什科夫于5月3日对日本方面提出的草案进行表态,认为两国关于限制捕鱼量和保护鱼类资源的问题在原则上基本一致。然而,在5月8日会谈中,河野提出的缔结有关今年出海捕鱼的临时协定使日苏渔业谈判再起波澜,河野强调日本将严格实施主动的捕鱼量限制,这一提议立即遭到苏联强烈的反对,并提出既定方针,即“首先签订正式的渔业协定,协定实施以后,苏联政府才研究怎样处理刚才说的限制措施”。经过多方协商,1956年10月19日,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日苏两国领导人分别代表本国政府正式签署《日苏联合声明》,至此,5月14日签署的《日苏渔业条约》和《救援海上遇难者协定》也正式生效。
首先,日苏渔业谈判是在日苏两国表示愿意恢复邦交正常化的背景下进行的,而渔业问题也是日本与苏联之间亟需解决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之一。日本借日苏谈判之机与苏联签订了《日苏渔业条约》,保证了日本在西太平洋的渔业生产,使渔业总生产量迅速增加1951-1960年日本渔业总生产量例如1952年日本渔业总产量为482.3万吨,1953年为459.8万吨,呈上下波动趋势,而1957年的渔业总产量达540.7万吨,1958年达550.6万吨,呈直线上升趋势。⑦因此,《日苏渔业条约》的签订大大促进了日本海洋渔业的发展。
其次,在日苏恢复邦交的谈判过程中,渔业问题成为苏联有效牵制日本,迫使日本对苏妥协的筹码。经过数次协商谈判,苏联方面已摸清日本在渔业问题上的意图。1955年北太平洋的特产鱼增多,对日本渔民来说极具诱惑力,而此时日苏正在为恢复日苏邦交正常化进行艰苦谈判,苏联为了迫使日本就范,在渔业问题上有意加大打击力度,如苏联对日本的渔民、渔船进行扣押,尤其是在1955-1956年之间,是苏联扣押日本渔民、渔船的最高峰时期,1955年间扣押渔民为1104人,渔船为125艘;1956年间扣押渔民为1207人,渔船为131艘,⑧最终使日本重新回到谈判桌上,从而起到了有效的配合作用。
再次,日苏渔业问题是日本政府在暂时搁置领土问题的前提下展开的,保证了日本渔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在日苏谈判过程中,日本一直试图通过此次谈判解决两国的领土纠纷,但始终未能达成一致。鸠山一郎曾主张先缔结和约,然后再解决两国之间的领土问题、渔业问题、被俘人员问题及通商问题等,但在谈判过程中,面对苏联在领土问题上的强硬态度,为了保证其他问题的解决,鸠山一郎不得不改变策略,将领土问题暂时搁置,先解决像渔业问题等较容易且有利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悬案。虽然日苏签署了《日苏渔业条约》,但是两国因领土问题而产生的渔业纠纷仍然不断发生。因此,《日苏渔业条约》不能切实解决横亘在日苏两国之间争夺的更大的利益焦点——领土问题。
[ 注 释 ]
①俞正梁,等.战后国际关系史纲1945-1987[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148.
②[日]吉泽清次郎.战后日苏关系[M].叶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
③日本各地人民要求恢复日中、日苏邦交.新华社新闻稿[N].1955,1,5(1681):16.
④李凡.日苏关系史(1917-199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17.
⑤日本举行“促进恢复日苏邦交全国渔民大会”.新华社新闻稿[N].1956,5,29(2183):24.
⑥[日]吉泽清次郎.战后日苏关系[M].叶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9.
⑦文部省编.水产学[M].欧锡祺,陈哲聪,等译.台北:大原彩色印制有限公司,1981.3.
⑧李凡.日苏关系史(1917-199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51.
[1]俞正梁,等.战后国际关系史纲1945-1987[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2]李凡.日苏关系史(1917-199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米庆余.日本近现代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4]王新生.战后日本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5][日]吉泽清次郎.战后日苏关系[M].叶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6]文部省编.水产学[M].欧锡祺,陈哲聪,等译.台北:大原彩色印制有限公司,1981.
[7][日]五百旗头真: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2010[M].吴万虹,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
[8][日]鸠山一郎.鸠山一郎回忆录[M].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译,1978.
[9]蒋耀莲.苏联同日本的合作社贸易和渔业关系[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86(1).
李月明(1991-),女,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日本史。
K
A
1006-0049-(2017)17-00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