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明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浅析昭和前期日本学校的国防教育
李月明*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昭和前期(1926-1945)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重要时期,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由鼎盛走向崩溃的时期。1938年,日本政府颁布《国家总动员法》以实现国防目的,遂将学校教育纳入国家国防体制之下,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主要包括强化学生对“皇国”的忠君爱国观念,向学生灌输军事和国防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军事训练等。国防教育使学校教育由体制化走向极端化,使学校教育脱离了其核心目标,使学生甘愿服务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最终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奴隶。
昭和前期;国防教育;军国主义
昭和前期,日本国内外局势发生变化。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不久波及全世界,日本资本主义经济也遭到严重冲击。日本政府和军部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和解决国内矛盾而开始加紧对外侵略扩张。1937年7月7日,日本按照既定的“大陆政策”对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日本政府为了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试图建立总体战体制,强化国民的“举国一致、尽忠保国”的思想。1938年,日本政府颁布《国家总动员法》,即发挥国家全部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国防目的。1940年,近卫文磨宣称建立“高度国防国家体制”。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根源在于教育,于是,国防教育便被提上议程。
应国家战时体制的需要,日本政府于1937年12月设立了“教育审议会”,以培养军事人才,并鼓励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参军为国家效力。通过对这一时期学校教育政策的梳理,将日本学校国防教育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思想上继续向学生灌输“皇国”观念,加强“以死奉皇”的爱国意识。日本政府将“皇国”观念加以延伸,重点强调“国体之本义”。1937年5月文部省颁行《国体本义》,要求国民“奉仕天皇、体奉天皇之大御心,……忠即奉天皇为中心,绝对随顺天皇之道。绝对随顺即舍我去私、唯奉天皇。”①这种“尽忠爱国”、“舍生忘死”的国家观念从学校教育内容中可窥见一斑。1941年新出版的第五期《初等科国语读本一》目录中,可以看出读本共24课,其中关于描述日本为“神国”的文章有6篇,《初等科国语读本二》中有5篇,约占全书的1/4,所占比例相当大。并且书中常常写到:“日本,优秀之国,纯洁之国,世界神国”,“神生至日本国,乃山川美丽之国”。②可见,教科书的神话色彩之浓重。
第二,在教科书中增加大量军事题材的内容。在第五期3年期的《初等科国语读本》中有许多描述军人、勇士、战舰、军旗、战争的课文,从其题目中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如“三勇士”、“东乡元帅”、“潜水舰”、“军旗”、“军犬利根”、“珊瑚海的胜利”等。国语读本一、二各24篇课文,每本关于军事题材的文章就有7-9篇,大多以国家之神圣、士兵之忠勇为主题。除此之外,也有介绍作为日本侵略目标的国家和地区,如“支那的春天”、“南洋”等文章,使学生了解这些地方已为欧美列强所侵占,而日本的历史使命则是解放殖民地,从而宣扬“大东亚共荣”的意义。
第三,在技能上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军事训练。军事训练是国防教育的必备重点项目,最初只是以强身健体为主的简单的体操训练,因战时需要,简单的军事体操已不能满足政府和军部对未来士兵军事战斗力的需求,于是日本政府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程度的军事训练内容。在初等教育领域,1941年3月的《国民学校令》将“体操科”改为“体炼科”,并将“体炼科”列为初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并且将“武道”列入体炼科之中,女子可以不练。在中等教育领域,1943年1月颁布《中等学校令》,3月又颁布《中学校规程》、《高等女子学校规程》、《实业学校规程》,同样将“体炼科”作为中等教育的必修课之一。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的军事训练增加了操枪训练,并由现役军官对大学生实施军事训练。在职业教育领域,商船学校的学生作为准海军学生,对其军事训练更加严苛,主要为模拟战争训练。对青年学校也加强了军事训练。1939年4月颁布的《青年学校令》规定12-19岁的男青年必须进入青年学校接受军事训练。③青年学校的实业技能和军事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实际上成为日本法西斯对外侵略的后备力量。
首先,日本学校国防教育的加强使学校教育完全脱离了教育的核心目标。学校教育是教师向学生传输各种知识、技能及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日本政府强制全国各学校在国家的国防国家的战略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国防教育,首先钳制学校教员的思想,使其向学生灌输日本“皇国”的国家观念,甚至派遣现役军官担任教员,一方面向学生灌输有关国防和军事的内容,一方面监督教员和学生,防止学校的教育民主运动的发生。其次不断强化学生的爱国忠君、以死效忠的思想,讲授的知识也完全服务于政治的需要。特别是军事训练,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程,已经完全超出以锻炼学生之身心,培养学生之技能为宗旨的范围,而是以此来加强学生的战斗力,成为国防力量的基础。国防教育是为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外来侵略而向国民国民传授有关国防的观念、知识及技能的教育活动。而昭和前期日本国防教育的强化对于学生来说,越来越成为一种被强迫从事的沉重包袱,而不是充满理性的、适当的、健康的身心教育过程。可以说,以侵略为目的的日本的国防教育偏离了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并且注定走向失败的道路。
其次,日本学校国防教育的加强使学生甘愿服务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日本政府制定和颁布的各种学校令和国定修身教科书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国家主义观念,要求学生忠君爱国,舍生忘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模拟实战演练,培养学生尚武的精神。虽然当时教育界发起了教育民主运动,反对日本政府和军部对教育的干涉,但都被日本法西斯政府镇压下去,宣传民主思想的教育期刊、杂志如《新兴教育》、《教育建设》、等相继被停刊。日本教育民主思想完全被遏制,因此学校教育完全处于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的体制之下,学生在“皇国”观念的影响下,认为法西斯军队正在进行一场捍卫国家领土,保卫国家安全的战争,是值得国民为之感到光荣。而国防教育更是让他们渴望获得这种荣誉感,当国家需要他们走上战场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响应政府的号召,“学徒出征壮行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可以说,日本的国防教育是为日本政府培养军事奴隶的精神工具。
最后,日本学校国防教育的加强使学校完全沦为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的“兵工厂”。日本国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对学生的军事训练,从简单的体育体操到以柔道、剑道及武道为主的体炼再到特技、防空训练,军事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军事化、体制化、极端化。军事训练最初标榜着以“体育上能完成身体之发达,造就强健国民之基础,并启发军事知识技能之一端”④,其实质是完善国防,为未来培养后备国防力量作准备。1938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国家总动员法》,旨在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持日本的对外战争,并建立了国防国家体制,教育是动员全国组织的根源,由此日本通过思想教育、军事训练、劳动生产使日本学校教育走向极端化。在日本国防教育的影响下,据统计,1945年共有中高等学校学生765.5万人、初等教育机构在校生1063.5万人被投入到劳动生产和国防防卫之中。⑤至此,学校完全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兵工厂”,与日本国防教育不无关系。
毫无疑问,日本学校国防教育的实质是军国主义教育,将国防教育完全置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之中,成为宣扬日本法西斯对外侵略
“合理性”的思想工具。
[注释]
①宫原诚一,等.资料日本现代教育史(4站前)[M].东京:三省堂,1974:289.
②海后宗臣.日本教科书大系(近代编第3卷修身三)[M].东京:讲谈社,1962:386,390.
③王桂.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244.
④海后宗臣.临时教育会议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0:915.
⑤臧佩红.日本近现代教育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226.
[1]吴廷璆.日本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2]臧佩红.日本近现代教育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3]王桂.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4][德]埃里希·鲁登道夫.总体战[M].戴耀先,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G
A
1006-0049-(2017)21-0086-02
李月明(1991-),女,汉族,山西大同人,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