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浩达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2
试论古代香文化的现实意义
蒋浩达*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2
香文化传承千年,近代衰落,但其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应当被我们继承并了解,如香文化中香药和香疗体现的药用价值,以及芳香保健师新职业的出现。本文首先考察古代香文化的发展脉络,发掘古代香的地位与功用,结合现实情况,提出可以在研究香文化之余让其结合商品经济其重新融入广大群众的生活,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并光大传统香文化。
香文化;古为今用;价值
当代社会大多数中国人对香文化最为深刻与直接的印象应该是香水、法国以及香奈儿等奢侈品。但香文化绝不仅仅局限于此,从时间维度香文化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从种类上香文化也不仅是女士香水,它涉及宗教、驱蚊防病、文人怡情、香具、香诗等多个方面。因此,香文化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从《文人香事》《论香薰的人文价值》等论文中发现研究者们乐于将香文化价值的重点集中于其人文价值或者是香具的艺术审美价值,香文化虽然借诗词或是文人贵仕的重视(斗香和熏香等行为)得以发展,但却不能忽视香的使用价值,如《明代香药史研究》和《艾灸与芳香疗法》是从香料的药用价值进行研究。而本文试图从香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出发说明香文化的使用价值。因为继承发展一种传统文化决不能是空中阁楼式的研究,必须将传统文化联系于生活,让其具备发展的土壤,融入群众,才会有迸发勃勃生机。
《天香传》中这样记载:“香之为用从上古矣。”①古人认为香的使用从上古开始,而根据现代考古发现的燎祭遗存亦可证明此事。燎祭是指古人燃烧草木或是动物躯体用以祭祀祖先,沟通神灵,这可以视为燃香熏香的原型。又根据《古代香事》一文提及在1983年时上海青浦福泉山发掘的一座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墓中出土的一只泥质灰陶熏炉,说明在这时人们不仅将香用于祭祀还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但香大量运用于日常生活是先秦时期,人们开始随身使用香料、佩戴香囊。从文学作品,例如屈原的《离骚》中可以看出当时香料的种类虽不多,但用香流行,且《礼记》中记载未成年人向长辈问安前是需要“皆佩容臭”,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将香的使用上升到一种审美与礼仪的高度。到了秦汉之时,中国进入大一统时代,疆土开阔,香料种类增加,又因为汉武帝痴迷求仙,用香的习俗更盛——祭祀、熏衣、香体,皇帝用以赏赐大臣,并规定官员向皇帝禀情奏事时应该在口中含鸡舌香②等;至隋唐,香的使用更为普及,上层用香更为奢侈广泛,斗香之风始盛,且此时香不仅用于熏衣佩戴,宫殿和办公场所也需香气萦绕;宋时,烹茶、插花、挂画、熏香并称为文人四大闲事,后世大多认为宋代是香文化发展的高峰,在之后逐渐衰落几近失传。
香料、香谱、香具等物质实体固然是香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以其为主或与其相关的诗词和故事轶事也是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仅明朝周嘉胄所著《香乘》一书收录香诗30首,香词三首,与香有关的诗句48句,词句18句,香文18则,与香有关的趣事轶事百余则。关于香文化的史料繁多,说明香曾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香在生活中的作用
周嘉胄在《香乘》自序中如此写到:“香之为用大矣哉!通天集灵,祀先供圣,礼佛籍以导诚,祈仙因之升举,至返魂祛疫,辟邪飞气……”③可见当时香文化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香的用处也极为广泛。除了祭祀拜佛时的用香,古人还佩戴容臭、以香熏衣、用香料酿酒(如桂酒)、用香驱虫和防御疾病,文人墨客焚香抚琴作画等。如李孝美于《墨谱》记载了香墨的制法,《香乘》记载瓦失香草可辟蠹。
但如今日常生活中的用香,除祭祖时的三柱香,多为香水和衣柜里的樟脑丸。自从近代传统香文化衰落之后,传统的用香习惯也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焚香静心一事更是鲜少。香并不是已无用武之地,而是需要人们重新发现它的价值。比如最传统的香囊,虽然人们已经没有随身佩戴香囊的习惯,但可以将其作为礼物,也可将其放入衣柜和包中;再者用合适香熏衣可以达到消毒和香衣香体的效果;《九歌》写道:“浴兰汤兮沐芳”,可见香料亦可入浴;也可改良古法制香墨、香笔、香纸等。
香文化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少不了香的商品化,香文化的复兴不能只在殿堂之上研究,也需接触人群,香的商品化大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平价的日常用品,一是高端的奢侈品。如今实体市场上香制品稀少而且简陋毫无传统特色,幸而电子商务发展,给了香制品一个机会。从如今最为流行的电子商务网——淘宝网观察,我们能看见古代香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在其中输入关键词“香”,商品页面共有一百页,其中以线香盘香倒流香为主,这些中又主要多为檀香和沉香,价格高低不等,其作用多为礼佛为主,专用于赏香的较少。此外最主要的在前20页中发现了五家店铺出卖手工合香香丸、香包、香珠、香膏等商品,名为百川流香、合悦香铺、不二真香、司香尉、迦印堂,这几家店是较为符合本文构想的,首先对古代香文化的继承——“古法合香”香丸的手工制作与售卖;其次是没有过浓的宗教氛围,其商品主要是品香与日常用香方向。
一则这些店中迦印堂和司香尉有线下体验馆和实体店,百川流香为虽然也有实体店,但最开始是网店的形式,不二真香应为小型工作室而合悦香铺则是店主个人包揽所有工序;二则他们的收藏量分别为1.7万、2721、1.3万、1万、3.8万。从此分析,可知香文化目前只流行于小众,然而虽然如此,一些商家却能从网上店铺发展到线下实体店,说明香的商品市场有一定的规模和乐观的前景。
(二)香料的药用
香料的药用价值是其重要特点。在中国传统香文化中,香料和中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医中有专门的分类是香药和香疗。
如《山海经》中便记载了许多可以防御治疗疾病的香料,臭如蘼芜的熏草配之可已疠等,虽然山海经的可考性不高,但从中可以推断当时古人已经意识到香草对身体的保健与药用。而《黄帝内经》也涉及用兰草治疗疾病的方法,《神农本草经》收录麝香(“辟恶气”“不梦寤魇寐”)、白芷(利于肌肤生长恢复,可用以制作面脂)、蘼芜(治“咳逆,定惊气”)④、杜若等香药。据《中国医学通史》可知“秦汉时期,预防疾病指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使用香药和隔离病院。”⑤而另一种能更直观地让现代人了解的香料用法则是防腐,这从古墓中陪葬的大量芳香药物可以看出,如《三国志》中记载,刘表死后他的儿子“捣珍香药物数十石”放在棺中达到“表貌如生”的防腐效果。南朝时期,范晔著书《和香方》,是最早的香疗方法专集,虽已无法得见全书,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载录的此书序言,即“麝本多忌,过分必害;沉实易和,盈斤无伤”⑥,可以推测作者对香药的功效性质有较为系统的了解,而同时代的《名医别录》收录了自汉以来的国内外多种香药,为之后香疗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唐宋时期香药的更加发展,《本草拾遗》补充多种香药,如婆律香、郁金香、迷迭香等,而《外台秘要方》中也将香疗单独列为一卷,李珣《海药本草》收录海外香药50多种。而宋代更是在宫内设有内香药库。明时,朱橚等人所编的《普济方》收录六万余种方剂配方,其中“诸汤香煎门”卷中记载了九十余种香药方剂清时香疗著作有孙灵芝的《明清香药史研究》一文对当时的香药的广泛应用和国内以及海外传入的繁多的香药种类做了详细的研究,特别是吴师机《理瀹骈文》中对香疗法的机理等方面做了系统的理论阐述。
以上皆为先人对香文化中的药用价值的开发与总结,现当代其中一些诸如防腐的药用价值已被更方便的防腐剂代替,但其中依然有值得继承的继续开发的部分,例如崔莹雪的《艾灸与芳香疗法》中提及的艾灸疗法。
香文化中的药用部分虽有诸多记载,但当代研究对其的力度不大,若要充分开发,首先因从流传的古籍入手,对现有书籍进行总结以及对书中所提香料进行校对,确认其名称是否变化,确认其是否绝迹。涉及药用应更加严谨,因此理论知识整理总结是继承发展香料的药用文化的重要步骤。
(三)香文化与新职业
香文化的逐渐发展也体现在相关新职业的出现。2005年10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的新职业中包括了芳香保健师,英文缩写为SPA,继而在次年4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的第六批新职业中包括调香师一职。芳香保健师和调香师正式被承认为新职业,说明已经至少有超过5000人从事此行业并且职业技能趋于成熟稳定,但根据目前市场情况,存在从业标准参差不齐,知名度不高等问题。
根据官方定义,芳香保健师的工作主要是以天然植物精油、芳香植物材料的使用为基础,通过香熏、水疗等各种方式,为客人进行服务,以求使其达到身心保健的效果;而调香师是“使用香料及辅料进行香精配方设计和调配的人员,从事内容包括:设计香型的配方、选择所使用的材料、调配符合配方要求的香精等等”⑦。从所查找的相关论文和期刊资料来看,芳香保健师多存在于美容行业,而现代的调香师可分为食品和日化用品两类。调香师为人们使用的一切与香精有关的物品调香,芳香保健师更倾向于以芳香疗法作为医疗的的一种替代手段治愈身心。后者涉及的香疗方法中国早在两千年前就已开始开发使用,古人发现香料的药用价值,不断加以研究,因此在中医中出现香疗和香药。
芳香保健师这一职业被官方承认正说明了香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被正式承认,这一职业属于第三产业,也正是国家经济结构优化改革的关注点,因此发展香文化,与社会发展趋势相符。
除了以上提及的香文化的意义,它还有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部分,即香文化的人文价值,这种人文价值是包含在日常生活的香文化以及香的药用中的,古时文人雅士将品香列为“四般闲事”之一,这正反映了香文化中的人文价值,除此,人们组织香席或是抚琴时焚香,也作关于香的诗词。
香文化是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其沉寂已久,鲜少有人了解,香文化也难以适应如今社会快速的节奏,而且发展至今有许多古香料绝迹或是产量稀少,想让香文化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困难重重,但绝不可任其衰落消失,结合时代的特点重新挖掘其妙处,在继承中发展传统香文化,让香文化重新融入时代。
[ 注 释 ]
①鄢敬新.尚古说香[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4.3.
②[唐]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281.
③[明]周嘉胄.香乘·自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
④鄢敬新.尚古说香[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4.33.
⑤孙灵芝.明清香药史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39.
⑥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宋文[M].143.
⑦夏燕.芳香之旅——走近调香师[J].观察视点,2007:48-49.
[1]鄢敬新.尚古说香[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4.
[2][明]周嘉胄.香乘[M].北京:青岛出版社,2014.
[3][清]孙星衍.汉官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唐]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原所贤.《本草纲目拾遗》与红楼香谱[J].
[6]龙海.以香而华——像古代士大夫那样闻香[J].人与自然,2012.
[7]黄宏.古代香事[J].中华文化画报.鉴藏:67-71.
[8]阮富春,朱威.天香飘渺:复兴的香文化[J].中国文物报,2013.
[9]于洁,魏洁.文人香事[J].大众文艺.文化综合.
[10]丁玲.趣味与文化身份认同上海中产阶层的品香生活[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11]袁珂.山海经校注[M].北京:后浪出版社,2014.
[12]陈寿.三国志.
[13]夏时华.城泛代香药现像考察[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3.
[14]孙灵芝.明清香药史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
[15]杜建.芳香疗法源流与发展[J].中国医药学报,2003,18(8).
[16]夏燕.芳香之旅——走近调香师[J].观察视点,2007.
[17]崔莹雪,赵百孝.艾灸与芳香疗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0,25(10).
[18]翟秀丽.芳香疗法研究进展[J].香料香精化妆品,2011.
[19]吴彦群.芳香保健师成为新职业[J].致富时代,2006(6).
蒋浩达(1995-),女,湖南永州人,延边大学,2014级历史学专业本科生。
K
A
1006-0049-(2017)10-00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