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中庸之道”

2017-01-29 19:05彭兴智
山西青年 2017年11期
关键词:德政天津师范大学君主

彭兴智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7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中庸之道”

彭兴智*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7

中国古代的中庸思想是孔子儒家修身、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其基本含义是为人处世不偏不倚,勿过犹不及,懂得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道德观念和方法论。同时,中庸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治国安邦具有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庸思想;孔子

一、中庸思想的概念

中庸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庸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其基本含义是为人处世要不偏不倚,过犹不及,懂得忠恕之道,真诚而宽容的待人接物。作为一种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字里行间渗透了孔子的人生智慧:以“执两用中”之处世方法,以“权变时中”之处世精神,把握和处理社会人际之间的各层关系,最终提升自我人生境界,培养“内圣外王”的高尚人格。这也是中国古代历代君王治国的“中庸”之境界。

二、中庸思想的内容与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贡献

中庸思想是一种处世方法,更是一种政治哲学和政治原则,根据这个范畴,本文围绕“忠恕之道”、“礼之用”、“为政以德”、这三个方面探究中庸思想。

(一)中庸思想的“忠恕之道”

中庸思想的道,从广义上讲是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应遵循的普遍规律,是一种哲学智慧。君子之道,费而隐,说明道包含了万事万物所共有的必然性法则。如《中庸》所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即告诉世人,上天赋予人的是本性,遵循本性而行事发展的是道,把道加以修明并推之于众的是教化,这也是《论语》中“道”的基本内容。

《论语》的中庸思想特别表现了“忠恕之道”。孔子有云:“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阐述了人如果能够做到“忠”和“恕”,那么就离中庸之道不远了。那么什么是忠恕呢?那就是心中不乐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东西,也不要施加给别人,这就是中庸思想之中非常著名的“忠恕之道”,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的“忠恕”思想是由“仁”派生出来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宽容他人,推己及人,具体内容是:己立立人,几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论语·卫灵公》中曰:“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告诉人们“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历代君王治国亦如此,理解他人,宽容对待他人,将心比心,待人忠恕,真诚宽容,这也是“仁”的基本要求。

(二)中庸思想的“礼之用”

当年周公制礼,孔子是为“述而不作”,可见孔子是非常注重“礼”的,自古圣明君主统治和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做事、为政都会按这个原则去做。“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即中庸思想,中庸思想提倡礼乐制度和和谐思想,在此处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论语·八佾》中有:“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夷狄有君主而不讲礼节,还不如远之地的没有君主而讲礼节,在此,孔子通过与“夷狄”的比较,阐述了“礼”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因为如果在没有礼制的国家,人们是不会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容易引起社会动乱乃至战争,没有共同的道德规范、文化心理和民族理念,国家一旦动乱就很难平定下来。而华夏之国因为有着“礼”的文明传统,人人、社会、国家和谐,自觉遵守道德礼制,当然要比没有“礼乐”制度的“夷狄”外族之邦好很多。

(三)中庸思想的“为政以德”

昔日,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之建议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历朝历代君主皆以儒家思想治天下,是为我中华政治传统文化。《论语》中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为政、治国思想,在其的中庸思想中亦为体现。《中庸》有曰:“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说明了国君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才能更好地处理政事。所以,在《论语》治国为政方面,孔子主张“为政应取中庸”,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孔子看到了贫富不均是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不能安居乐业的真正原因所在,故而施行中庸之道有助于政治的安定。

《论语》为政篇第二中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是说若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在这里孔子用比喻的方法将施“德政”的人比作北极星,受万颗行星的拱卫,受万民敬仰爱戴。施“德政”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总之,孔子把实行德治放到了治国的核心地位,反对“不教而杀”,力推施行他的“道德教化”,实行张弛互补的中庸之德政,从而达到“政是以和”。

孔子在此强调“以德治国”的思想,注重道德在为政、治国的重要价值,是故历朝历代圣明君主皆采用“为政以德”的治国手段,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者只有以德为政,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和认同。尧舜禹有仁德之心,他们实行德政,以仁治天下,收到万民爱戴与敬仰万古流芳,功盖千秋;而夏桀与商纣王没有一丝仁德之心,实行暴政,对民苛刻,最终毁了祖宗基业,江山不再,遗臭万年。所以,古代国家兴亡繁荣与否,取决于君主的品行与仁德,德政无比重要。虽然从古至今已千年,但如今我们炎黄子孙依然没有抛弃这个政治优良传统,政府依然坚持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当然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天下归心”。

三、结语

虽然,中庸思想对个人、社会、国家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思想所要求的那些东西,看上去平常简单,并不深奥难懂,其实却不容易做到,真正做起来何等之难。总之,中庸思想切实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展示了它的正确性,它不但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更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精髓。

彭兴智(1992-),男,汉族,河北张家口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政治制度。

D

A

1006-0049-(2017)11-0126-01

猜你喜欢
德政天津师范大学君主
云南艺术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国画作品选登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水彩作品选登
五张羊皮
当代皇室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和谐君主帝喾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兰花
中国传统行政理念的内蕴与现代启示*
依法治国方略对传统儒家思想精粹的融合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