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青青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育德中学之留法勤工俭学研究
马青青*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状。一些有识之士高举“教育救国”的口号,开启探索新的救国之路。其中,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当时“教育救国”实践的重要一部分,打开了中国留学史的新篇章。而保定育德中学创建的高级预备班在此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保定育德中学;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高级预备班
李煜瀛,字石曾,河北高阳县人。1902年,李石曾前往法国留学,就读于蒙达尼农业实用学校,学习农业知识时对中国大豆产生浓厚兴趣,毕业后又考入巴斯德学院研究生物化学,注重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大豆的功用。之后,李石曾决心创办豆腐公司。1909年,李石曾与齐竺山在巴黎西郊创办了豆腐公司,工人都是从家乡招过来的,知识水平不高,为使他们能更好适应国外环境和提高工作技能,李石曾采取业余教育的方式,以工兼学,白天工作,晚上学习。同时,除学习外李石曾对工人日常生活要求严格,不准有吸烟等恶习,如有违反,将开除或遣送回国。这些工人在法国两年内,大都有所积蓄,文化技能也得到提高。正是通过豆腐公司工人的以工兼学实践,李石曾认识到这是实现国内青年以最低费用来法留学的好办法,为他发起勤工俭学奠定思想基础,以实现更多人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知识与技术,实现教育振兴,摆脱被列强压迫的命运,改变贫穷落后局势,达到救国之目的。
1911年,李石曾回国参加辛亥革命,面对国内封建势力的顽强和民智的落后,认识到发展民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势在必行,提出了赴法留学之提议,得到了蔡元培等人支持。1912年初,李石曾、吴稚晖、蔡元培等人在北京正式发起了留法俭学,从此以“以节俭费用,为推广留学之方法;以劳动朴素,养成勤洁之性质”为宗旨的留法俭学运动拉开帷幕,其目的“改良社会,尊重教育,欲输世界文明于国内,必以留学泰西为要图”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到1913年时,入会赴法人数达到百人以上,超过了以往官费加自费学生的人数总额。但即使是以节俭费用为办法,其最节俭的开支标准每人每年的各种费用仍有五、六百左右,对于广大贫寒百姓来说仍是高昂无法承担的,不能够达到最大程度上更多人出去留学发展的效果。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由于战争缺乏劳动力,急需招募工人,大批华工被招募到法国,但由于语言不通,缺乏基础文化知识,给双方带来很大的不便。这种情况下,李石曾看到了机会,便于我国可以派大量有知识文化的学生到法国进行勤工俭学,既能学到技能与知识,也参加工厂劳动赚取资费,实现豆腐公司工人的“以工兼学”“工学结合”,实现更多人参与留学活动。1915年6月,李石曾与蔡元培、吴稚晖等人在巴黎发起了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以“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为宗旨,拉开了留法勤工俭学之序幕。1916年6月,李石曾与蔡元培等与法籍学者欧乐教授及法国众议院议员穆岱等,在巴黎成立了华法教育会,宗旨为“发展中法两国之交通,尤重以法国科学与精神之教育。图中国道德、知识、经济之发展”,以促进中法文化交流与合作,并通过在各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刊登广告,广泛宣传留法勤工俭学之意义与途径,以广泛实现留法勤工俭学,在北京、直隶等各地建立华法教育会分会。1916年至1918年,一战期间巴黎招工局与李石曾商议,由俭学会代招华工,并在巴黎设置华工学校以对来法华工进行教育。与此同时,为使学生在赴法前受到法语和相关劳动工艺方面的培训,先后在北京内外建立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其中就有保定育德中学高级预备班、布里村留法初级预备班等,为将要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和技能。到1919年底,全国已设立留法预备学校20多所,为发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与支持。
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保定成为留法勤工俭学重要培训基地,以育德中学附设的高级预备班成绩优秀。而高级预备班的建立与其期间的校长王国光是分不开的。王国光,河北高阳县人,与李石曾是同乡。1916年,担任育德中学校长,主张进行教育变革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育德中学教育内容上,增加了实用手工,将手工和图画两科结合起来,以增加实业知识与技能,其主张与勤工俭学的宗旨相契合。
1917年,李石曾与蔡元培参观育德中学,并发表了关于留法勤工俭学的演讲讲述留法勤工俭学的意义,号召学生参与留法勤工俭学的运动,学生深受感触。并提出在保定育德中学开办一个“留法勤工俭学高等工艺预备班”得到了校长王国光的赞同。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于1917年8月开始面向全国招生。1918年,育德中学第一班优秀毕业生刘仙洲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毕业于香港大学,获得“头等荣誉”的毕业文凭和工程科学学士位,毅然放弃了香港大学保送去英国牛津大学深造的机会及天津高等工业学校高薪优待,接受校长王国光的邀请回校担任留法班班主任兼机械、制图教员,薪资每月只有50元,是高等工业学校的三分之一,刘仙洲支持母校的行动受到人们的赞誉。为给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让学生的工艺技能得到实践,刘仙洲在育德中学主办了铁工厂。“预备班的实习厂分锻工、锉工、翻砂、机械等工种,每个工种再分四组,各组实习内容,每周更换一次。锉工车间设有油发机一台、车床两台、虎钳数十个。锻工车间有风箱、火炉、铁砧等设备”[1]。保定师范美籍教员法斯特因敬慕育德中学的校办工厂,捐送一台5马力柴油发动机,因此实习工厂也曾称为“法斯特铁工厂”后又改名为“育德中学铁工厂”。工厂除了供留法预备班的学生实习外,中学班的劳作、手工课也在工厂上。
育德中学附设工厂的建立方便教员对学生的劳动实践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做工技能,做到了“学与工”相结合,既锻炼学生又能盈利扩充学校,服务社会。“工厂结合教学和社会上的需要,生产过丁字尺、三角板和网球拍,农民浇地用的水车,还生产过高阳县一带需求量很大的织土布用的织布梭等。”[2]在课程设置上,育德中学留法班招生简章规定学生“以法文及铁工为主要科目,机器原理、工艺图画、土木工程等科目副之”。[3]相较于北京留法勤工俭学课程的设置,一改其只授法语和习俗的做法,对职业教育的开创性探索,推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展。
育德中学从1917年-1920年前后共办了四期,第一期是由本校毕业生组成的,共40人,其中第二班湖南省学生最多,享有湖南班之称,其中有后来成为国家领导人的李维汉、李富春及贺果等学生,人数达86人。第三班有63人,其中刘少奇在此班学习。第四班学生33人于1921年毕业,但当时留法运动在法受挫,此班学生未能赴法。这四期留法班毕业生人数共达213人。
从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办学规模、学生人数、办学时间及教学水平来看,育德中学附设留法勤工俭学班在当时的勤工俭学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对学生学习及进步起到关键作用。
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之时,许多有志青年纷纷选择在育德中学高级预备班学习,这与育德中学的声望是分不开的。育德中学是一所具有革命血统的学校,由中国同盟会会员陈幼云为了掩护革命运动于1907年创建的,是当时北方革命运动的集会场所和据点。辛亥革命时期,校长郝仲青担任同盟会河北分会的主盟人,育德中学成为了辛亥革命北方革命机关和组织部。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旧社会的面貌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变,育德中学依旧保持进步的传统作风,在学校开办“书报贩卖部”,传阅《新青年》、《东方》等进步书刊,供学生借阅,为学生提供思想指导,为学生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育德留法预备班的开办使得一些思想先进的年轻人能够接触到进步书籍,丰富其理论指导,并可以通过勤工俭学走向世界,开展大规模自由研究,了解世界共产主义发展,以达到救国之目的。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育德中学中学班和留法班的学生,听到消息后,均立即响应,积极投入了这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斗争。5月22日,“保定学生联合会”在育德中学礼堂正式成立,当时在留法预备班学习的刘少奇、李富春、李维汉也出席了成立大会支持保定学联工作。大会通过了“保定学联联合会会纲”、“中华救国十人团宣言”,并通电全国。保定学联成立后组织了全市学生总罢课行动,发表罢课宣言痛斥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以及北洋政府的卖国罪行,组织讲演团,示威团上街游行向社会各界进行爱国宣传,号召市民抵制日货。这场爱国运动使学生深受鼓舞,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保定的传播。1921年,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曾经有过两次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一次是巴黎“二·八运动”,一次是占领里昂中法大学事件,这是留法班学生为争夺生存权,求学权,及平等权而发起的群众性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一部分,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运动。
“……送往法国的学生多是专以艰苦求学为目的,如周发歧、路三泰,赵信之、杨铭功、李宗海……李清泉等,有的得了博士学位,有的学有专长,他们现在分别在大学、科学院和工厂各方面服务,还有在工业、矿业、交通、电业各部门任职的人数也不少。他们是参加祖国建设的有力分子”[4]。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许多渴望求得新知的青年提供了机会,这一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人才的培养。留法学生脚踏实地,认真践行着“勤于作工,俭以求学”的苦学生活,终于学有所成,成为了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实现“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的梦想,为祖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由李石曾等爱国知识分子倡导,以受过初等教育为主的中下层家庭出身,多种职业、不同年龄层的人参加的一个全新的留学运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广大的贫困子弟打开了留学大门,许多青年学子走上了寻找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成就了“世界留学史”上之壮举,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和支持。更重要的是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留法勤工俭学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还有许多科技领域人才,“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的前25年,我国学生在法国留学取得各级学位的有64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勤工俭学生”[5]。在众多的留法预备班的办理中,从毕业生成绩及影响力来看,育德中学成果卓著。那么,育德中学为何能够在留法运动中取得斐然成就呢?
首先,育德中学有着进步血统,校内学术氛围自由,有诸多进步刊物,便于中学学生和留法预备班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指导,培养了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等一大批卓越的中共领导人,为中国革命做出重要贡献。其次,育德中学高效教育和工作团队,实现了高效率的工作管理机制,在学习和生活中为学生提供了有力保障。从育德中学办学时间上看,加紧筹办,积极响应勤工俭学这一爱国运动,体现育德中学的高觉悟高责任感。再次,在教学水平上,育德中学有专门的实习工厂,机器完备,教师水平高,对于学生的管理要求严格,留法预备班中,很多毕业生知识基础牢固,文化素质高,这是育德中学留法班毕业生能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科技等各个领域,育德中学高级留法班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所取得的成绩是无法估量的,其地位和作用得到广泛肯定和认可,对推进中国历史发展,祖国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相信在以后关于育德中学留法勤工俭学的研究中,会有更多的文物史料发掘出来,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将会更加凸显出来。
[1]资料来源:保定教育史料选编编委会.保定教育史料选编(第二册).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218.
[2]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料丛书编委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21.
[3]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料丛书编委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17.
[4]王国光.开办留法勤工俭学高等工艺预备班的回忆录.保定育德中学编.1905-2005百年育德.内部发行.
[5]黄新宪.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反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160.
马青青(1991-),女,汉族,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门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G
A
1006-0049-(2017)11-00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