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丹
(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黄自艺术歌曲中钢琴声部的个性化体现
张 丹
(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黄自先生是一位极为重要的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他的一生只有短短34个春秋,却创作了无数优秀作品,其中艺术歌曲影响颇大。本文旨在研究黄自艺术歌曲中钢琴声部个性化创作的因素,阐明黄自艺术歌曲中钢琴声部的地位和在不同作品中的作用。
艺术歌曲;黄自;钢琴声部;个性化
艺术歌曲是一种结构短小、歌词精美,旋律和伴奏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声乐作品。 在作品中来看,钢琴声部与歌唱声部相融合,共同完成艺术歌曲的整体,钢琴不仅仅只是伴奏乐器的身份,还承担了与歌唱旋律同等重要的作用。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伴奏可以说真正的由从属地位变为平等地位。比起其他声乐作品,艺术歌曲的伴奏也更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一个成功的音乐家,除了需要有进步的世界观,丰富的生活阅历,娴熟的技巧以及广博的知识以外,还要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作品中一定要有独到之处,有能够体现自己个性的创新之处。这些因素之间紧密联系又互相影响。
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对我国艺术歌曲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歌曲与伴奏相结合的文章,大多会把钢琴声部作为伴奏来理解和研究。本文从具体作品入手,以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为线索,着力探究艺术歌曲中钢琴声部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进而研究黄自艺术歌曲的个性化表现。
作于1932年的《玫瑰三愿》,是黄自先生创作的抒情艺术歌曲。歌中用拟人的手法借玫瑰花的三个愿望,唤起了对青春的向往,对幸福的憧憬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作品的前奏采用了钢琴与小提琴的合作,可以视为全曲音乐形式的一个缩影,给全曲定下了优美典雅的基调。小提琴助奏这种独特方式的出现,正是黄自在设计伴奏中个性化的充分体现。
该作品第一乐段中钢琴伴奏采用了常见的柱式和弦,节奏与曲调保持一致,清晰明了,体现出黄自作品的儒雅风格。在西洋作曲技法中,也常运用这种伴奏织体。除了一些短小的经过或者装饰性的乐句以外,具有和声作用的各声部通常是用四部和声的写作方法构成,当然,并没有局限于四个声部,在遵守和声学中的和弦选择、和弦与排列(开放与密集)、声部进行等原则基础上,根据织体层次设计及音乐表现的需要,黄自将四部和声的某些声部加以重复,形成伴奏织体中相同结构因素的重复或不同结构因素纵横交织的多层次组合。
第二乐段句幅被拉宽,调性移到了小调,黄自曾在《调性的表情》一文中提出:“小调”表示“一种未经约束或无法约束的表情”。特征旋律改为六度大跳音程,左手钢琴伴奏也由柱式和弦改为分解和弦,增强了旋律的律动。音乐表情上也采用了递进式的渐强,情绪愈来愈激动,最后推上高潮。右手没有直接展示旋律,而是沿用柱式和弦,和弦中包含主旋律,并且基本将主旋律放在高声部,这样使得歌唱声部突出。歌唱时,钢琴伴奏衬托主旋律,使得单声部的人声与多声部的钢琴和声水乳交融。最具特色的小提琴虽和人声旋律相同,但是错开一小节出现,借鉴了轮唱的形式,在听觉上形成此起彼伏的效果。
全曲结束时,再现了第一乐段的尾句,作为呼应。曲调稍加变化,速度缓慢、钢琴声部渐慢减弱,给人以优美的收束。如此个性化的《玫瑰三愿》,让人回味无穷。
由韦瀚章作词的《思乡》唱出了劳人思妇的离愁别恨,歌曲清新淡雅、韵味无穷。我们知道,在中国乐系的民族传统音乐中,所运用的调式虽然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但是却都是以无半音的五声音阶,或者是五声为骨干音构成的无伴奏的五声性旋律的调式为主。 可是在黄自先生的《思乡》中,我们发现了不少半音化的进行,这样大胆的应用正是他的独特之处,而令人佩服的是:这种半音化运用,本应体现西方音乐的特征,却丝毫没有改变作品里的中国味道,反而更添韵味。
作品中有三小节的间奏,钢琴的演奏非常形象,好像在模仿杜鹃的啼叫,接着采用和弦的重复弹奏以及和声的变化,造成节奏的紧张和音乐的不稳定,将音乐带入高潮部分。因而这三小节的鹃啼正是架起上片和下片的桥梁,可以说下片的“万种闲情,满怀别绪”是由这美妙的鹃啼“惹起”的。这种模仿音调的处理也是黄自作品中个性化的一种体现。
歌曲进入第二乐段,转入g和声小调,转调手法采用了半音进行。钢琴伴奏中,两手分别为柱式和弦与八度双音,两手均为半音阶,且成反向进行,增加了音乐的张力,充分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深情。这种用法后来被大量运用到即兴伴奏中去。
下片书写乡愁,情绪陡然激动起来,钢琴声部改为柱式和弦,和声上增加了许多不协和音程,力度也在不断加强,节奏紧凑且变化多样,音区扩大,直到“问落花”时到达高潮,再现了降E大调,调性回归。尾声部分,钢琴声部再现开头,暗示游子“满腔的离愁别恨,愿随流水一同归去”。
这首歌曲旋律中的和声轮廓也十分明显,钢琴始终是和声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声部,丰富旋律的织体。纵观全曲,《思乡》中体现了不少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征,典型的大小调调式。于我国而言,五四运动后,西洋音乐作曲技术理论才进入国门,专业音乐创作刚刚起步,黄自先生用和声思维的方式去发展构思旋律,让钢琴伴奏作为和声中的一个声部,并且地位举足轻重。在当时来说,这种运用十分大胆且成功。同时构思旋律与伴奏,让两者有机的结合,是以一种立体化思维模式去创作音乐。这也正是可以把黄自艺术歌曲钢琴声部看成是歌曲整体的一个声部的有力证据。
黄庭坚评苏轼《卜算子》一词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百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黄自在创作这首古人诗词作品时,运用了印象派的手法来表现诗中境界。
这首运用五声调式谱写的淳朴、古典的艺术歌曲《卜算子》,在黄自笔下表现出一种缥缈幽远的境界。在旋律上采用了五声音阶中的商调式,而在和声上,却是以羽调为主基础,其中又包含商调和角调的因素。比如,第一小节钢琴声部演奏前奏时,就出现了商调的Ⅱ。不仅如此,黄自还使用了小七和弦,在短短11小节的歌曲中,大量小七和弦的平行进行,这种手法又类似印象派倾向的和声手法。 由此可见,此曲的调式色彩是非常丰富的,不光是调式色彩的混合,还有色彩性的和弦做装饰。这首作品的独特风格,在黄自的作品中也是不多见的。
黄自先生在创作艺术歌曲时,不仅在旋律上下功夫,更是“利用和声、伴奏将感情很透彻的表现出来。” 他的作品中充分显示,钢琴声部的作用不单是衬托或者依附与歌词,更在于通过写意或造型等艺术手法来渲染气氛,突出诗中的心理刻画以及补充诗词的不尽之处,正像马克利斯在《音乐欣赏》中所说:“把诗中的形象变为音乐形象。”这一系列的创作方法都是黄自音乐创作中个性化的体现。
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以富于诗情画意、情景交融、以及歌声与钢琴的有机结合浑然一体著称。娴熟的作曲技法、严谨的艺术结构、清雅的乐韵和明显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神,是黄自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受到西方美学思想、音乐流派的影响,黄自的音乐实践中体现了自己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和感受,“洋为中用”在他的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将西洋作曲技法有机地运用到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为我们今后的创作指引了方向。
[1]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2]钱仁康.黄自的生活与创作第二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3]杨八通.调式半音体系与和声的现代民族风格[J].中国音乐学,1986(03).
[4]王文俐.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中的现代技法因素[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02).
[5]杨晓勤.黄自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若干特色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6]黄自.音乐欣赏选自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音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7]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三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J62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