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思
(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赏析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之C大调第三组曲演奏版本
陈 思
(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之C大调第三组曲,是这六首组曲中旋律最明亮,演奏频率较高的作品。其特点:简单朴实,音色饱满,内容丰富。首先,对这首作品和组曲这种题材的发展,进行了阐述。第二,这首作品也是演奏家们极其喜爱登台表演的一首,对于不同的演奏版本进行了鉴赏和分析。为学习演奏大提琴和教学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复调;大提琴;结构分析;巴赫
(一)组曲的发展
组曲(suite),简单称为器乐套曲,由多个小乐曲组合而成。组曲在巴洛克时期以前就已经存在,而在巴洛克时期,组曲出现了法国组曲和德国组曲。法国组曲多为键盘类的小乐曲组成,德国组曲则是由舞蹈伴奏的舞曲组成。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就属于德国组曲。这种组曲最早的形式:阿列曼德,库兰特,萨拉班德和吉格。而这种形式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作曲家在其中加上了小步舞曲或布列舞曲,一些有变化的华丽曲。巴赫则在每个组曲的开始添加了前奏曲。17世纪以后,组曲就成为极其普遍的一种音乐形式。组曲中每首舞曲,通常都是二部曲式,在调性上也是一致的。
(二)巴赫无伴奏组曲对大提琴的深远影响
大提琴作为单声部旋律演奏的乐器,很多时候没有伴奏,听起来不乏有些单调,而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恰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大提琴的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从单声部旋律拓展到多声部复合旋律,从低音到高音的大幅度跨越,更好的发展了大提琴的演奏技巧。巴赫创作了大提琴的独奏曲目之后,使得大提琴一跃变成了独奏乐器,奠定了它的重要地位。使大提琴从乐队的通奏低音的环境中解放出来,不仅仅用于伴奏的低音乐器,更好的展现了它的旋律和音色。由于巴赫谱写的这六首无伴奏组曲,没有任何弓法,表情和强弱记号,所以它给了每一位演奏它的人更大的想象空间,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不是表现的多像巴赫,而是表现的多像自己,无论是音乐,技术都考验着每一位演奏者。
(一)卡萨尔斯—巴赫组曲的先驱
一提到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首先想到的是卡萨尔斯。这位音乐大师在十三岁时,无意间发现了这部尘封已久的作品,并于十二年后在舞台上展现给世界乐坛。使这部作品在重见天日以后,广受演奏家们的青睐。卡萨尔斯作为发现并率先演奏这首作品的音乐家,一生都致力于研究这部作品。这张CD录制于(1936—1939年)。一直到他六十岁才开始录制了这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
卡萨尔斯演奏的无伴奏组曲非常的自由,将音乐与技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他演奏的组曲弓法上做了很多修改,突出了重音,每一次演奏都有无穷的变化。当卡萨尔斯去德国演奏无伴奏组曲时,被评论说这不是巴赫,在很多人眼里,这六首组曲一直被当做练习曲来演奏,没有任何音乐内涵。卡萨尔斯却认为,巴赫被看成是很懂得对位和赋格的教授,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它是有各种感情的,永远是有灵魂的。所以卡萨尔斯对每一首组曲都有自己的理解。
C大调第三组曲被卡萨尔斯称为带有“英雄气概”的组曲。尤其是前奏曲,他认为,前奏曲决定了整个组曲的特性。前奏曲在演奏时,可以清晰地听出多声部的感觉,每一句的第一个音都有拉长,像是引线一样,引出其他的音符。乐句被清晰地区分开,声部像阶梯一样错落有致。每一句都饱含热情,再有转调时加了重音和自己的处理,结尾和弦的地方,铿锵有力,不拖沓。阿列曼德舞曲,卡萨尔斯在上下行的琶音上做了很好的表情,上行时渐强,下行减弱。如歌唱一般,自然地把它演奏出来,节奏上没有前奏曲太多的变化。三十二分音符,拉的更像是装饰音,听起来很悦耳。库兰特舞曲,卡萨尔斯演奏时,一开始在下行的琶音上用了轻巧的跳弓来演奏,整个曲子,听起来轻盈,欢快。没有太多的强弱表情,只是用最舒服的声音演奏出来,不拘泥于任何形式。萨拉班德舞曲,沉思一般的舞曲。卡萨尔斯认为,萨拉班德舞曲既不是浪漫曲也不是柔版,它是一种西班牙舞曲。在每一小节的四分音符都是很有力的步伐,卡萨尔斯演奏时,把音乐的连贯性做的非常到位,乐句的呼吸不慌不忙。并不像散板一样拖沓,仍然保持着舞曲的三拍子特征,两段旋律的感觉完全不同,反复的两段也有变化,他认为变化是大自然的规律,自然界没有完全相同的重复,音乐也一样。布列舞曲,卡萨尔斯先是把旋律演奏出来,很明显的听出高低音声部,使用跳音穿插在其中,是音乐听起来更加的丰富多彩。无论哪个舞曲,他都很注重复调线条。把这种巴赫创造出来的音乐手法,演绎的绘声绘色。吉格舞曲,作为组曲的结束曲,比喻成乡村中偏偏起舞的蝴蝶更为恰当。卡萨尔斯演奏的声音欢唱,更加的粗犷,中间夹杂着一些音听起来不够完美,但却是自然情感的真实流露,不去想谱面的复杂的音符,更多的去心领神会诉说自己内心的世界。在一次大师课上,卡萨尔斯这样的评价吉格舞曲:“再也没有那么愉快了,再也没有更健康,更美妙的了。我们就照这样用深刻的感情去表达痛苦,表达欢乐。你们不要模棱两可。要真诚的去演奏,不要害怕。按照应干的那样把音乐和巴赫演奏出来。”
(二)罗斯特罗波维奇—自然的回归
如果说,卡萨尔斯发现了巴赫无伴奏组曲,那么罗斯特罗波维奇用毕生诠释了这六首作品。一九九一年,六十四岁的罗斯特罗波维奇在法国的一座具有九百年历史的教堂里,录制了这六首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对于巴赫跌宕起伏的人生,罗斯特罗波维奇早有耳闻,在经历人生的挫折之后,沉淀了他的内心以及琴声,因此这张CD包含的不仅仅是对巴赫音乐的理解,更多的是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感悟。在罗斯特罗波维奇看来,每一首组曲就像是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诉说音乐里的故事。
第三首组曲被称为辉煌。C大调本身作为一个自然大调,明亮,开阔。罗斯特罗波维奇感受到,对于巴赫作品的演奏,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对于音乐最简单的追求。既然谱子上什么标记都没有,那么就如谱子一样,毫无杂念,用最干净的声音演奏就好了。
(三)马友友—巴赫与现代的对话
马友友作为我们最为熟悉的华人大提琴家,活跃于当今乐坛。他从四岁就开始练习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一共录制了两次,这里我想介绍的是他第二次的录制,这张CD录制完成于一九九七年,马友友将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结合多种表演艺术形式进行了全新演绎。他以“巴赫灵感”为主题,演出了六部影片,和不同的领域的艺术家创造了巴赫音乐的新风貌。
无论何时去看,去听,都会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一开始,就会被视觉所吸引,音乐作为沟通者之间的桥梁,与建筑,园艺,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这是马友友对巴赫的全新阐释。
第三组曲,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马友友与舞蹈家根据抽象效果与舞台效果编写名为《堕落阶梯》的舞蹈。马友友利用舞蹈的姿态曲线丰富了音乐的语言,在大部分的舞蹈世界中,音乐总是他们最默契的伴侣,所以音乐与舞蹈的关系也是最密切的。前奏曲,这些舞者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声部的交错,延绵不断的的旋律,舞者一个接一个的迅速的转换动作,和音乐一样衔接的非常娴熟,音乐嘎然而止的时候,他们的动作也瞬间消失,音乐因舞蹈的出现,显出起伏更加的波澜。阿列曼德舞曲,对于这首舞曲,马友友的理解更多是模进的乐句,一个动作像是台阶一样,上上下下,舞者也是利用了这一点,两人一组,不断地的相互模仿,或是集体做着同一个动作。库兰特舞曲,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舞者们手拉着手旋转着一圈裹着一圈,这个动作不断的重复,充满着无限想象力,像是绽放的花朵,也像是含苞的花蕾。激发人的无限创造力。萨拉班德舞曲,马友友对这首乐曲的处理只是有缓慢的的散板,不带有悲伤地情绪,舞蹈被分成了不同的组,各有各的分工,在每一段最后一句汇总到一起,像是无数调小溪,最终会如大海一般。布列舞曲,先是由一组舞者用手臂肢体语言演出第一段的旋律风格,舞蹈家把这首乐曲的模进充分的带入了舞蹈中,三排舞者的动作乍看各不相同,仔细观察他们就像是模进一样,一个动作接着一个动作的模仿,有致的交错。而第二段由另一组跳了一段风格迥异的舞蹈。吉格舞曲,由一个人的独舞,引出两个三个一直到十几个人的集体起舞。这是一首很欢快的舞曲,大多都是乡村田园的风格,马友友演奏的轻松欢快,又带有一些俏皮。
[1] David Blum.卡萨尔斯论演奏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3
[2]塞缪尔.世界著名弦乐艺术家谈演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3]叶紫.浅谈六首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其中三首[J].北方音乐,2011.
[4]宗伯编.大提琴演奏艺术300年[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4.
[5]宗伯,王凤岐.怎样提高大提琴演奏水平[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6]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7]何塞.弓弦之王——卡萨尔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8]徐晓燕.论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对大提琴发展的贡献[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9]徐晋山.卡萨尔斯与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J].黄河之声,1997.
J622.1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