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杰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立德树人”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之维
孙 杰*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立德”,一方面是以人的道德需要为前提。要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质、较高道德境界的社会新人,人的道德需要与道德规范的制定间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是以社会主义条件为依据。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深层的价值内核也发生了变化,“私德”到“公德”转换的现实背景,为“立德树人”提供了新的时代要求。“立何德”就主要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树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理想和信念,维护公德且又不失维护私德的意识。
“树人”,一方面是以人的现实需要为前提、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而不断实现人的个性自由。“树人”就是培养人的问题,而这都离不开对人的需要的现实把握,离不开对人的实践活动的现实关切,其最根本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一个社会所需的人才,而是为了人能真正实现自我,提升个人价值,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所期许实现的“人的解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以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依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人,社会所需之人是“树人”的另一要求,“树人”的目的不仅是出于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要求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二)“立德树人”的基本特征
1.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一方面,“德”是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既包括着现实的个体道德规范也内涵着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道德规范它既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其基本的道德要求往往需要人们付诸一定的主观努力,在提高自身道德觉悟和境界的基础上才可达到,因而就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另一方面,“人”首先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人是具有现实性的人,是现实的、历史的、“过着生活”的人,同时人还会受到一定物质生产条件的制约,只有当人满足了其吃喝住穿等基本生存条件时,“树人”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2.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立德树人”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着个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内在要求,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人的内在需要、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然而。“立德树人”的实现又不能脱离于一定的社会条件。“立德”与“树人”一方面都体现着个体发展的要求。人具有道德需要具有对理想人格的敬仰,人作为一种精神性存在物,有着一定的精神需求和对自我人格完善的追求。另一方面,二者都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是处于社会中的、现实的人,要受到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现实条件及其发展目标的制约,社会的不断发展可为提升人的道德素质和个人人格完善提供经济的、文化的等基础。
3.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立德树人”是一个重要的育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外在的道德规范、知识性要求的约束,还有个人内在的道德觉悟、自觉地遵守意识。要实现“立德”与“树人”的契合,既需要这种规范性、知识性的外在灌输,也需要立足人的实践,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将这种外在规约性的东西内化于人的生活之中。因而,要真正发挥“立德树人”对育人的作用,需要立足于内在的需要而为实现人的自我约束提供可能,又要制定某种切合实际的、可以践行的外在规范。
(一)人的需要:“立德树人”的逻辑起点
“需要”的主体从广义上来说,是所有的生命有机体,从狭义来看则是指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指人对作为其生存和发展条件的趋向和求取状态,是主动选择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与动物的需要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人的需要归因于人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意识,在于人能够进行劳动生产,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能动性地创造活动。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强调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将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成为“必要需要”,而作为人独有的精神需要便是这种“必要需要”。人作为一种文化存在,道德体现着一定的精神价值,内涵着人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此外,人还具有互助需要,这是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推动力。“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培养理想品质而促进人在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马克思主义人学强调了人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发展需要。当人的物质、精神需要等生存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人也意识到自身的服务需要和享受需要后,人会追求更高层次的即自身的发展需要,这是人的超越性即追求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内驱力。“立德树人”强调着人的精神需要、互助需要及发展需要在个人成长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充满了人文关怀。
(二)人的实践:“立德树人”的立足点
“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要使一些知识性的规范、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的实践中。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观点,人的实践活动既体现着人改造外部世界和发挥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同时又表现着人的实践活动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或社会关系的客观制约性。[2]马克思将人的实践贯穿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改造人的、发展人的活动,必须要立足于人的实践。“立德树人”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从而达到培养“道德人”与树立“理想人”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内涵着人的实践本质这一要求。人的需要也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体现和实现的。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受一定物质条件制约的,因而人的某种需要的实现必须要通过人创造性的实践,“立德树人”内涵着人的精神需求、发展需求等方面,“树何人”、“以何树人”都要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既培养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人又要育社会所需之人才。
(三)人的个性自由:“立德树人”的最终旨归
“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理想人性”,即实现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理想的人性对人的个体性或主体性的充分肯定,是人的类特性在人的道德精神中表现出来的、有利于个人的一系列优秀品质和完美特性[2],体现着人们对崇高人性的向往。“立德树人”的核心问题在于培养人、怎样培养人,马克思人学内涵着丰富的人性关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等著作中,强调了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和个性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的人的发展的最高形态。人的个性自由的实现不是头脑中的、仅仅通过观念就可以实现的,只有以个人的现实生活为载体才能实现,必须要以“现实的个人”的需要为出发点,立足人的实践活动中。要实现人的个性自由发展,需要以“个体存在的人”为考察对象,而不能将其当作纯粹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离不开人的社会性,人的个性与社会性二者间是内在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因而“立德树人”要实现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必须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了解人的内在精神需求和发展需求。
(一)把握人的需要,优化内容供给
首先,要注重人的正当、合理的需要。人有着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需要,因而,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立德树人”必须要充分了解和把握每个个体的需要,进而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培养目标,坚持教育与注重人的正当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在当今社会,当人的物质需要等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满足之后,人的精神需要越来越强烈。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要注重学生精神家园的建构,注意区分人的需要的不同类型、层次,区分哪些是合理的、非合理的需要,只有这样深刻地了解,才能使得“立德树人”的目标贯穿在育人的全过程。
其次,要注意把握人的需要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人的需要不是固定化和模式化的东西,而是会随着人的生存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会受到人的生存条件、社会环境等的影响。人的需要是客观性与主观性、自然性与社会性、受动性与能动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内容应随着人的需要的发展变化而采取相应灵活的方式去加以更新。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力范围的不断拓展,人的各项需要也就会得到满足而又会产生新的需要。“立德树人”工作的推进,需要建立在充分把握人的需要的丰富性特征基础上,开展多种课程,以期满足人的发展的现实性需求。
最后,“立德树人”要以尊重人、理解人的需要为着力点。人的尊重是人精神需要的一个较高层次,要做好“立德树人”这项工作,就必须尊重人和理解人的需要。马斯洛强调了人有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3]随着人对自我精神需求满足要求的提升,人对自尊自重的认识也愈加的深刻。
(二)立足人的实践,提高教育实效
“立德树人”是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工作,人的价值只有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动态的交往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一方面,人的精神性的发展性的需要的满足离不开人的实践。人不是单子式的存在物,而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存在物。“立德树人”内涵着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自我精神世界的丰盈,更内涵着一定社会期求的“道德小康社会”的实现。另一方面,人的个性自由的实现深深根植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人的潜能的突显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即丰富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强调“人的解放”、“人的价值”的实现,不是观念、自我意识等的产物,只有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采取现实的革命的手段才能实现。人的个性自由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终极旨归,体现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都应以人的实践为立足点而不断实现人的解放和价值。“立德树人”工作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更新目标、方式和方法,不断提供现实的情境,促进实践教育活动的常态化。
(三)挖掘人的潜能,实现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体现着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育人以德”。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弗洛伊德充分强调对人的潜能的挖掘。康德强调指出:“想象力是即便对象不在场也在直观中表现对象的能力。”[4]因而,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可以借助“形象德育”的力量,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和个性。“形象德育”就是将德育以形象化和具体化,把抽象的知识性内容以丰富的形象化的情境、事物等表现出来,从而触动人内在的道德需要。人的创造力的实现有赖于人的内在潜能的挖掘,不同于亚里士多德将人看作是“政治动物”,马克思将人看作是“社会动物”,人要在社会上立足、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就需要自我创造力、创新性的发挥。道德教育强调的是将一定的知识性规范内化为信仰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康德曾言:“当人们深感畏惧的莫过于在内心的自我反省中发现自己在自己的眼中是可鄙而无耻的时候,那么此时每一种德性善良的意志都能够嫁接到这种自由上去。”这就是说人的内心自由是通过内在的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而实现的。人的内在精神需求亦即人的自由的实现,需要建立在人的潜力的挖掘基础上,只有这样人才能充分发挥“改造世界”能力,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总之,“立德树人”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的需要、人的实践、人的个性自由始终贯穿其理论的各个环节,为“立德树人”的实现和工作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路径。要将“立德树人”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发展、人的能力提升等各个过程中,立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不断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挖掘学生的潜能。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韩庆祥.马克思的人学理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3][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德]康德.纯粹理想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孙杰(1994-),女,汉族,山东乳山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
A
1006-0049-(2017)19-0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