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2017-01-29 16:16
山西青年 2017年20期
关键词:归化民俗文化中华文化

张 磊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地方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张 磊*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地方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外宣翻译作为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桥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主要从地方民俗文化外宣的文化定位,翻译方法的使用和翻译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探讨了地方民俗文化外宣的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地促进地方民俗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

一、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重要性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促进民俗文化的对外交流会极大地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地方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在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位置。地方民俗文化的外宣既是对中华文化的外宣,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民俗文化外宣翻译是中华传统文化外宣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化外宣翻译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和国家形象的窗口,是民俗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对于促进世界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方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

外宣翻译作为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桥梁,必须采用适当的策略,实现有效服务于民俗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的目的。

(一)精确文化定位

民俗文化外宣属于文化传播范畴,其行为实践为文化交流,因此,在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找准文化定位,突出本民族的文化特点,才能实现民俗文化外宣的目的。外宣翻译必须植根于民俗文化,体现民俗文化的核心价值,才能实现语言这一传播媒介的作用,推动区域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地方经济和文化软实力的双增长。

为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以尊重民俗文化为前提,以保留民俗文化内涵为条件,运用实用有效的翻译方法,对地方民俗文化进行准确的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突出地方民俗文化特色,促进中国特色民俗文化的传播。

(二)找准翻译方法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播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译文质量的高低。因此,必须要选对翻译方法,确保译文质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实现传播的意义。

1.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在文化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是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归化翻译是把原语内容翻译为目标语阅读对象认同的内容,而异化翻译则以保持原语文化内容的原汁原味为翻译标准。民俗文化外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播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其外宣翻译应该尽量保持民俗文化原汁原味的地方性、民族性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使用归化法,按照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去翻译,虽然有利于目标读者的理解,可是却会使其文化特色和内涵大打折扣。而采用异化翻译就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民俗文化的原貌和其独有的魅力。

所以,对民俗文化进行语际翻译时要尽量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本着民俗文化外宣的“传真”原则,展现地方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

2.翻译方法多元化

民俗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性特征,在其外宣翻译过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导致很多词汇在目标语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无法实现对等的翻译,出现了跨文化语际翻译中的“文化缺项”现象。此时,可以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尽可能保留原文化信息和内涵,譬如,对于民俗文化中的一些特殊表达方式及人名、地名等专有词汇就可以使用音译法,就是把一种语言的词语用另一种语言中跟它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语音表示出来的翻译方法。比如,汉语里的“豆腐toufu”、“馒头mantou”、“功夫kongfu”、“旗袍chipao”等词汇采用音译,既能最大程度地保留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同时又为外语文化补充了新的词汇,实现了语言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文化交流。因此,在民俗文化的外宣过程中,我们可以综合运用图像法、模仿法、替代法、阐释法、淡化或消除法这些多元化的文化信息翻译方法,不仅可以确保中华民俗文化实现有效的对外传播,还能丰富跨文化语际翻译策略。

(三)培养翻译人才

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就离不开文化翻译人才。目前,专门从事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工作的人才很少,地方民俗文化的翻译人才更是几乎没有,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因此,要搞好民俗文化的外宣工作,关键是要做好翻译人才的培养工作,加强民俗文化翻译人才队伍建设。

笔者建议可以在大学民俗学等相关专业增设英语翻译等课程或者在大学英语翻译专业适当添加民俗文化的相关课程,培养同时具备民俗专业知识和民俗文化翻译能力的人才。同时,学术界应给予民俗翻译工作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多方共同努力打造民俗文化翻译人才,推动我国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工作的发展。

三、结论

做好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工作必须要找准文化定位,突出文化内涵,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运用多种翻译手段,尽量保留民俗文化元素,做好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留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促进民俗文化传播得更加深远,实现中华文化的真正外宣,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助力当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1]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2003:54-59.

[2]王钟锐.民俗文化外宣策略研究——以河北民俗文化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12).

[3]徐志伟.民俗文化的外宣及其翻译策略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

[4]朱义华.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基于哲学视野的反思[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2017年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青州古城民俗文化对外交流研究”(批准号:潍社科学术委发〔2017〕2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磊(1979-),女,山东青州人,硕士,潍坊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H

A

1006-0049-(2017)20-0050-01

猜你喜欢
归化民俗文化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