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身”德构成的三个面向*

2017-01-29 16:16:04朱慧芸
山西青年 2017年20期
关键词:规训德性论语

朱慧芸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6

《论语》“身”德构成的三个面向*

朱慧芸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6

在《论语》的思想视域中,身体不仅是人的物质性的构成质料,更是人性的凝聚体,仁德的践行即身化人文、以身载道的人道实践过程。在身化人文的逻辑链条中,身体呈现出三个面向:德萌于内的德感之身、克己复礼的规训之身与德施于事的躬行之身。身感之身非言语之身,乃德充于内的德性之身;规训之身是德感之身的外化和具化,其核心思想是“正身”,克己复礼、“反身”体道是规训之方;德因“修”成,道依“身”载,唯有躬身践德才是体道之本。此三个面向相互关联,大致呈现出了《论语》以身载道的哲学逻辑。

孔子;德性身;规训身;躬行身

在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中,人们对于《老子》之作为传统哲学的早成者和大成者,歧义无多。然对于《论语》的哲学成就,尚有不同意见,甚至有人以孔子罕言天道而否定《论语》的哲学成就。笔者认为,此乃不明传统哲学独特的话语方式和思维逻辑故。《论语》释德,包括德性体认、道德涵养与道德实践等问题,其内在的思想逻辑如何?在《论语》中,“仁”德如何能依持个体基础,萌发、通达为普遍的成人之则基?理清这些问题,对于从根本上把握《论语》的哲学特质而言,富有深义。

一、德感之身

在《论语·学而》首章中,孔子开篇名义地指出了“君子”之道,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之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孔子以简洁明了的方式,直接指出体认君子之道的方式,“说乎”、“乐乎”、“不愠”,都是践行君子之道的内在感受,是在学习、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感,这种满足感由身而发,自得其乐。那么,我们不禁要去追问,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让人能如此耽迷于其中,悦之,乐之,甚至摆脱了常人之困,达到“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显然,这种力量来自于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的某种“获得感”,正是基于这种获得感而使人超出了常人之乐,形成了一种高举远慕的人生旨趣。这种“获得感”是什么呢?显然不是有耳目口腹的满足而实现的那种自然的愿望之满足。在《论语·述而》章一五中,孔子指出了其中的奥秘:“饭疏食饮水,曲耾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对于常人而言,享受美味、追逐美味,乃人之常情,然在孔子看来,如果由不义之富贵带来的美味则是一件令人不耻的事情。反之,若能坚守大“义”,即便是“疏食饮水”,亦能乐在其中,也正是因此之故,孔子言:“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3]

结合《论语》的上下文,我们不难理解,孔子之所以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之远方来,不亦乐乎”,原因在于它们都是人砥砺德性、体悟大道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悦”“乐”“不愠”等愉悦状态,是人超越于有形限制而获得的一种身心自由感。如丁纪先生言:“‘不亦说乎’,若言‘这是多么令人美妙的事情啊!’乃乐而赞叹之语,盖‘学’而见此道之美、‘时习’则道美我身,自家心既得可乐之事如此,遂不禁而吐露之”[4]由体道而获得的这种身心自由状态,既是道德主体自我敞开的一种心路历程,亦是当身体进入社会之后,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而保持一种超越姿态的智慧法门。

此种德感之身,一方面与区别于那种狭隘的质料之身,而呈现出一种完整之身,再者,作为孔子整个道德实践机制的开端,同时包含着特定的价值指向意义,具有特定的行动身的含义。孔子言:“巧言令色,鲜矣仁!”[5]也就是说,身体的出场,它的本质呈现,是一种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致身向善向仁的内在的精神张力的,这种张力的具体战线是借助于高度自觉的自我规训来实现的。

二、规训之身

德性的涵养如何在社会实践中落实之,如何不流落于空泛的言语说教之中,在孔子看来,就要“克己复礼”,从人事的方方面面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地践履仁德。孔子言:“以约失之者鲜矣。”[5]孔子认识到,任何的道德教义都必须在具体的人际关系来体现,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层面的道德世界的建立最终都要落实于特定的道德规范之中,道德无规范则流于形式。这里需要探究的问题是,孔子是如何超越于一般性的道德规训,而赋予此种规训以神圣的意义呢?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礼乐崩坏”的时代,言不由衷者、尸位素餐者、兵戈相向者,比比皆是,恢复周礼,建设德治国家,成为孔子朝思暮想的社会理想。在这种背景下,孔子从“人之生也直”[6]的人性思想出发,提出了“克己复礼”、训身以正的主张。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7]君子求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以“道”正身,做“有道”之人。以“道”正身,不仅可以充实人格,更是施政理国的根本着力点。《论语》载季康子曾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8]在孔子看来,政治腐朽的根本在于统治者自身言行失范,身不正则致道不显。在孔子的精神世界中,身正不仅是道贯于身的必然状态,也是君子人格的内在要求,更是判断良政恶政的标准,尽管这里的身在不同的语境下所指涵义有所差异,但从根本上而言,都指一种道德主体义,在本体论层面它是人存在于世的标志,蕴含着即身而成人的意蕴。

正身是对身的规训,这种规训体现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者,以“礼”“乐”之道对身之言行进行规范和引导,以使身之言行符合君子之道;二者,道德主体面对“礼”“乐”等外在的规训形式,以“反身”的形式对“礼”“乐”进行吸收转换,将之转化为道德主体的修养境界,使“礼”“乐”之形式道转化为德性之实质道。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9]通观《论语》全体,“三省吾身”可以说是孔子进行道德教化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其“忠恕”之道,还是“身正则行”的管理之方,昂或是“君子求诸己”的交往之则,都处处流露出“反身”的色彩,愈加彰显出孔子与众不同的悲悯情怀和救世精神。诚如张再林先生所说:“哲人与常人的根本区别与其说是能否对自我进行‘反思’,不如说是对自我进行‘反身’。通过这种‘反身’,他发现真实的‘我’与其说是一种思维着的‘我’、自足的‘我’,不如说是欲望的‘我’、永远缺失的‘我’,一种始终痛苦的‘我’。”[10]观诸孔子一生,难道不就是痛苦着并创造着的一生么?在“反身”的道德实践中,孔子不仅拉开了自我与社会大众的距离,使自我成为孤独自我,亦拉开了“小我”与“大我”之间的距离,使其内部总是积蕴着强烈的精神张力,驱使他向着君子人格的方向进军、再进军,即便因之陷入“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困境,亦以必死之心行抱道之志,彰显出士人风骨。

三、躬行之身

鉴于《论语》中有“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言语,以致于有人认为孔子之学乃纯粹经验之学,缺乏天道层面的超越性,甚至有人得出孔子无信仰的谬论,此皆是不通孔子思想全体故。在孔子看来,“仁德”的贯彻,“君子”人格的养成,是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实现的,而不是在无穷尽的言说中达及的。孔子也不像西方思辨哲学家那样,以抽象道德体系的建构作为道德哲学的逻辑归宿,孔子的哲学智慧,更多的作为一种实践智慧而存在。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致学主张,他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11]“述而不作”体现了孔子的睿智和通达,因为面对活泼泼的生活世界,任何先验理论体系的构建,都无法涵全部的生活本身,道德教化只有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作应时应机的处理。

当然,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和立场,也和孔子关于道德本质的理解有关。在《论语·述而》章中,孔子对种种伪道德现象,表达出自身的忧虑之情:“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12]诚如马克思所言,根本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身处邦国离分、道德混乱的时代,面对大量的种种假道德甚至反道德现象,这时候最有力的呐喊,不在于与种种伪道德展开唇枪舌剑式的论辩,而莫过于以身体力行的姿态,用身体的方式去唤醒沉睡的人们,哪怕自身因之而灰灰然如“丧家犬”,亦道志不移,这难道不是最有力的道德批判么?

[1][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47.

[2]同上,第97页.

[3]同上,第71页.

[4]丁纪,著.论语读诠.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2.

[5][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74.

[6]同上,第89页.

[7]同上,第52页.

[8]同上,第137页.

[9]同上,第48页.

[10]张再林,著.中国古代身道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29.

[11][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93.

[12]同上,第93页.

*宝鸡文理学院2017年校级项目《早期儒家的身体理解范式——以<尚书>、<论语>为中心的考察》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K2017002)。

G

A

1006-0049-(2017)20-0041-02

猜你喜欢
规训德性论语
论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与实践智慧
西部学刊(2024年1期)2024-02-19 10:58:58
柳亚子书法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规训与惩罚:雍正尊孔的帝王心术
如何读懂《论语》?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34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中国德育(2018年15期)2018-11-20 11:01:02
规训与政治:儒家性别体系探论
后现代语境下科学话语在广告身体规训中的转向
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35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伦理学研究(2016年5期)2016-02-01 12: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