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宁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听塞上风情,看塞上今昔
——马迪笛曲《塞上风情》解析
蒋 宁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竹笛与乐队《塞上风情》是著名笛子演奏家、“长安乐派”代表人物马迪先生于1997年创作而成。乐曲元素来源于陕北信天游《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以时空发展的创作手法,描绘了塞上的历史变迁。全曲分为三个部分:信天游(引子)、眷情(慢板)和放歌(快板)。悠扬的信天游回荡在黄土高原上,倾诉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凄美的旋律仿佛带您来到了这片深多情的土地。乐曲中,作曲家还采用了特殊技巧“笛乐腰鼓声”,让人在笛声、鼓声中心动,感受来自塞上的别样风情。
塞上;马迪;《塞上风情》;长安乐派;创作
“塞上”,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在唐代,有很多诗人写了描摹边塞的诗作,如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又如陈陶的《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都是在描述塞上、塞下,长城内外的风土人情。从“塞上”发展的历史脚印看,华夏文明正是从这里照亮大地;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里把革命推向了胜利。
竹笛与乐队《塞上风情》是著名笛子演奏家、“长安乐派”代表人物马迪先生于1997年创作而成。乐曲元素来源于陕北信天游《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以时空发展的创作手法,描绘了塞上的历史变迁。该作品曾于2011年荣获由陕西省政府、省文化厅主办,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承办的“陕西省首届民族器乐新作品评比”一等奖(总分第一名)。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刘锡津在听过《塞上风情》后,以“惊天地,泣鬼神”来评价之;著名管子演奏家胡志厚听过《塞上风情》后,跟作者马迪说:作品很好,我要把它改成管子独奏。
“长安乐派”,是以陕北民歌为主,其演奏技法和艺术风格既有粗犷豪放激越之情,又不失温婉细腻之韵,将陕北人民的豪迈情怀与细腻情感融为一体。到过陕北的人都知道,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但民风纯朴。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生活在“圪梁梁”、“山沟沟”的女子和汉子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他们有着天生的好嗓门,“对坝坝”上一声吼,都能在山梁上缭绕许久。于是这伤感、哀婉的“苦情”便成了让人魂牵梦绕、欲罢不能的一种情愫,一种源于自然的大美。
笛曲《塞上风情》分为三个部分:信天游(引子)、眷情(慢板)和放歌(快板)。引子部分,曲作者运用了“清吹”的手法,旋律是《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的原曲调加以变化。但是对演奏者的要求是极高的,不仅得会唱此曲还要将感情完全融入,以声带情,用一支竹笛“唱出”信天游的味道来。所以,在气息运用上也要求游刃有余。这听似两句男女声的对唱(话)中,或许是女子思恋亲人,或许是汉子思恋婆姨。面朝着黄土高原,贫瘠的沟壑、苍茫的沙丘,孤独的竹笛,满怀着一腔的酸楚与无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回荡在有情有义的信天游旋律中。
一段中速的过门后,乐曲进入到慢板部分。这段“眷情”,由主题《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的首句引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发展开来。旋律进行抑扬顿挫、娓娓道来,直击人的心灵深处。这段音乐中的每一句,都像在诉说一段感人的人生故事,在笛乐的骨子里更是交织着悲怆。乐曲在演奏时不必太强,但要体现出一种内在压抑的情感。情到深处,一种断肠天涯的莫名惆怅积蓄在胸中,伴随着寒气袭人的西北风慢慢扩散开来。而这种“小”的儿女情长也渐渐放大成对家园故土的一种“大”的情怀。祖祖辈辈的黄土地,你何时才能走出贫瘠,再创辉煌呢?演奏技法上,曲作者多次运用指揉音与气滑音来表达乐曲的情感。在力度变化上,则采用强吹与弱奏相呼应、“抛物线”等手法将感情抒发到了极致。
伴随着旋律线条的一路上行,乐曲进入到快板,“放歌”也由此展开。乐曲创作于1997年,正值“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即将吹响,沉睡的黄土高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时刻。这段竹笛的演奏法则要向唢呐的演奏模仿,即“全奏”,要有完全敞开心扉之感。曲作者马迪在此段的创作上也由之前的“抑”转而为“扬”,情绪也渐渐明朗起来。大线条的旋律线加上气势磅礴的乐队呼应,独奏竹笛以一种势不可挡之势吹响,音乐表现上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在一段简短的间奏后,陕北腰鼓的阵阵鼓点在竹笛上“敲响”,这也是马迪先生特意为该曲而新创的技法:笛乐腰鼓声。腰鼓秧歌是流传于陕北榆林、安塞等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陕北腰鼓以其奔放、豪迈、雄浑为特点,据传这是从古代边防驻军的军鼓演变而来,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喜庆佳节,当地的民众便自动的组织成百上千人的腰鼓队,豪迈的舞步,雄浑的鼓声震山川。一是保佑人们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二是展示国民之勇敢、坚强、强悍的男儿本色。通过指滑音与气滑音的巧妙结合,腰鼓演奏的热烈气氛在竹笛上得以完美呈现,而之后出现的调性升高以及连续吐音、历音、指颤音的组合演奏则把塞上儿女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建设美好家园的热烈场面渲染的红红火火。
乐曲在长线条的旋律中再现,独奏竹笛与乐队在对奏中将整首音乐推向最高潮,激情澎湃、热血沸腾。这是塞上儿女对新生活的憧憬,也是曲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乐曲最后的尾声部分,长音旋律“fa—sol—la——”,由弱到强,最后在强音中收掉,结束全曲。奔放、高亢、悠扬的笛声,在天宽地阔的大自然中漫游,越走越宽,越走越强,也正预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一带一路”的经济带大发展,塞上这片神奇的土地也将越走越辉煌!
曲作家马迪是生长在这片古丝绸之路起点的长安人,在继承传统笛子演奏方法的同时,他博采众长,先后创作了指揉音、笛乐腰鼓声等许多新技法,进一步丰富了竹笛的表现力,成为“长安乐派”名副其实的代表人物。他无论在演奏技巧或作品创作以及教学方法上,都形成了其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在笛艺界独树一帜。
马迪先生曾在该作品获奖后感言:“我的创作思路立足于两条线,一,秦风(民歌、戏曲音乐)。如:塞上风情、秦川抒怀、赶牲灵、纺线线、跑旱船等乐曲;二,唐韵(唐诗意境)。如:《山居秋暝》、《登幽州台歌》、《夜雨寄北》、《远韵》、《大漠》等乐曲。让每一件作品都具备较高的可听性,浓郁的地方风格性,创新的演奏技法,高雅的艺术性是我创作器乐作品的永恒标准。回望我所有的作品,绝大部分乐曲的创作素材均取之于陕西地方音乐元素。我想说:关中平原孕育了我、秦岭山水滋润了我、黄土高坡磨炼了我,三秦大地是我的创作源泉,长安笛韵是我毕生的追求,我惟有用作品来感谢、赞誉故乡,倾诉情怀。塞上是一块神奇的地方,只是很遥远。当人们想去时,往往因遥远而止步。我没学过作曲,但勤于写作;尽管艺路漫长,但我一直在走。……只要迈开前进的步伐,塞上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