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玲芝
(湖南城市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论高师声乐教师的音乐听觉
梁玲芝
(湖南城市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笔者通过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提出教师应注重听力能力的培养在教学,阐述了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听力能力的重要性,并简要介绍了教学中使用听觉能力的几个方面。
声乐;教师;听觉
当谈到音乐试听,人们自然就想到了在音乐学习视唱练耳的作用。事实上,在音乐实践、音乐听觉的内容早已超过视唱练耳的范畴。由于职业的不同需求,各种音乐听觉能力在实践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就是所谓的嗅觉的方法,是连续的,专门的。音乐表演、教学、理论研究、音乐批评、乐器制作等……所有与音乐有关的专业工作都离不开听觉,但在听力的内容和要求上,它们是不同的、不同的。同时,在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中,随着认识的加深,人们对音乐听觉能力领域的认识将不断加强,让人们从事音乐实践水平。
通过多年声乐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声乐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听力能力。声乐教师的声乐能力决定了他们的教学质量。沈湘教授,已故著名声乐教育家在中国,指出教师应该有一个良好的美声唱法的影响,有一个正确的概念,用声音测量,并使用听力考试评判学生的话语权。如果声音概念不符合标准,我们可以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因此,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有两个解决声音问题的条件:一是方法好,方法多,二是耳朵好。如果教师不具备这两个条件,我认为是教好学生很难。(摘引自《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邹本初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正如沈湘教授所说,声乐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水平,必须要具备“办法好”和“有一副很好的耳朵”这两个条件。
科学的歌唱方法可以产生优美的歌声,可以产生正确的声音观念,和听感好是标准的、正确的声音概念,换句话说,好的,灵敏的听觉是建立在标准的、正确的声音概念,并不能从追求分离。
只有把握好歌唱方法的真实,才能找到正确的歌唱发声的感觉,用正确的歌唱发声,树立正确的歌唱发声的概念,从而形成清晰的发声理念,通过听觉引导,引导学生追求和达到声音的目的。
沈湘教授曾指出:无论声乐水平能否提高,关键是教师的水平如何。老师教学生,老师必须先了解(指正确的歌唱),老师懂了,教学生才懂。在歌唱中,教师必须首先了解歌唱理论,有科学的指导,教学不是盲目的。(摘引书目同前)沈湘教授的这段话,对于我们声乐教师来说,是值得十分重视的,我们在教学中不能靠学过的一知半解去盲目地要求学生,这样的教学在听觉上也不会有什么分辨能力。如此说来,好的听觉离不开教师的先知、先觉水平,也是必须建立在科学、正确的歌唱方法基础之上的。只有掌握了科学、正确的发声方法,在头脑中形成好的、正确优美的声音感觉和概念,才能在听觉上逐渐建立正确唱法所产生的声音观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去指导学生唱出优美的歌声。
因此,用好的歌唱方法,如何引导学生的歌唱实践,这取决于良好的听力解决,也就是说,神说了好耳朵。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良好的听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练声。练声时,听辨学生的发声位置是否正确;是否提到喉和呼吸都是下降的;共振位置和元音组合的准确性;唱连音时气息能否控制得住;唱跳音时气息与位置的搭配是否合理;唱高音时气息是否上提、位置是否巩固等等。
2.演唱作品。练唱作品时歌词的咬字是否太紧或太松;子音是太靠前还是靠后;通过元音和歌唱位置的协调;短语的划分是合理的;长了是否适当控制语句呼吸;音乐情感是合理的;音高,节奏是准确的;速度和速度的变化是合理的;如何改变伴奏的强度;以及性质、理解等方面。
综上所述,如何会“听”,尽快学会“听”,也是摆在我们声乐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在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的指导主要依靠听力来判断学生歌唱发声的正确性和错误。有经验的声乐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歌唱时,其听觉是十分挑剔和灵敏的,通过对学生歌唱声音的听,便可知其问题的所在,能立即指出位置是靠前或靠后,气息过浅或过深,咬字过紧或过松,压喉或提喉等等产生的原因,并能提出解决的办法。此外,对教学的不同对象来说,有经验的声乐教师也会根据性别的不同、声种的不同、生理条件的不同等等,通过听觉来分别对待,因材施教。例如女高音教师教男高音、男中音的学生;男高音教师教女高音、女中音的学生;男中音教师教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学生时,这些不同的声种在教学中由于教学对象的变换,声种、年龄、性别、音色等等方面的改变,在演唱的方式、声音音色的概念、个人生理情况等方面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好的声乐教师往往会根据这些种种不同的差别来区别对待,通过听觉做出正确的判断,准确找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正确声音音色,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找到与教师头脑中的声音概念相适应的契合点,指导学生的演唱水平逐步提高。
如此看来,好的声乐教师其本身在头脑中建立起正确规范的声音概念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灵敏的听觉能力,来掌握学生在歌唱中的种种声音状况,并通过听的辨别来指导学生的歌唱,使其达到声音的正解与规范的目的。当然,这种听觉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也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积累,才能逐步提高。■
[1]张君.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评价模式[J].音乐时空,2012,03.
[2]余双慧.一项有继承、有摒弃、有创新的改革-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反思[J].艺术百家,201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