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强强
浅谈中学语文拓展性课堂教学
柳强强
拓展性教学因为打破了狭隘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了进一步呈现,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所以在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不断推行的大背景下,拓展教学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但深入教学一线,仍发现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是教师仍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尽管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部分一线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反而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感受,无法探知学生的真正需求。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无法真正领会拓展性内容。
二是脱离文本。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语文教学课堂都不能脱离文本。文本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更是学生学习的原点。部分教师片面追求教学形式,但却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华而不实的教学手段的革新,过度使用多媒体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阅读。脱离了文本阅读教学的初衷,不利于拓展性教学的开展。
那么中学语文在进行拓展性课堂教学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进行比较阅读时,要科学选择比较阅读的教学内容,确定比较范围,选好比较的切入点。比较阅读教学具有十分广阔的选择空间,而具体教学实践中比较范围和角度的确定是由具体教学目标来决定的。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地联想,选择比较阅读教学的适当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在长期的训练中学会知识的迁移,求同辨异,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例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中选入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所咏之物完全相同,都是“梅”,所用的词牌也都是《卜算子》,但两人笔下的“梅”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毛泽东笔下的“梅”乐观自信,而陆游笔下的“梅”却是孤苦寂寞。由“梅”的不同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托“梅”所抒之情。再结合两篇作品不同的写作背景,学生就能理解即便是选择同样的题材,用相同的形式来表达情感,不同时代的作家写出来的内容和抒发的感情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在中学语文拓展性教学的实施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某些相同的或者相似的主题课文进行归纳与拓展。在此基础上,对这些课文的主题共性进行深入分析与归纳,使学生强化对课文的理解,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在对文本的整合与深化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主题也将有更深刻的领悟,这能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在进行《窦娥冤》一课的教学时,针对这一课文的文学特征,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性教学,可以选择刘兰芝与焦仲卿、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类似的题材进行归纳与延伸教学。这样的课后拓展性阅读,不但开发了课程资源,实现了学法的迁移,促进了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拓展与延伸教学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即在课堂教学过程启发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如《小石潭记》中运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全段无一个“水”字,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鱼儿的活动侧面地写出水的清澈。这时,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此情此景,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积极拓展与延伸。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拓展教学对于学生心理、学习能力等都有不可取代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质疑解惑、课文拓展以及综合性拓展等方式,培养学生多向、多边、多元的多维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创造力。
与其它教学方式相比,随堂练笔的开展充分利用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空白点,通过具有创造性的拓展写作活动,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巩固,并通过对课文主题的充分应用,寻找到内容的相似点,达到拓展性教学的目的。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课文内容都与当代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这些教材内容也是中学写作教学中的良好素材,通过对这些教材内容的合理应用,进行恰如其分的拓展写作,将使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适当的开展随堂练笔的形式,通过续写与改写两大手段,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中的所思所想进行写作表达。例如在《项链》一课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文章情节进行分析,对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部分进行续写。通过对文本资源的充分发掘,使学生在对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体会中发挥创新思维。又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改写。如于勒叔叔如果是一位百分富翁,我的家人会是怎样的态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刻理解,把握人物特征,重新安排情节等,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拓展性教学是新课改推进的必然需求,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与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为了充分发挥拓展性教学的作用,教师应当积极探讨拓展性教学的开展策略,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改进,使中学语文教学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甘肃平凉市庄浪县良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