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气”结合 风格可期

2017-01-29 02:03张斌
中学语文 2017年15期
关键词:教学风格底气教材

张斌

“三气”结合 风格可期

张斌

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歌德说,风格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当一个教师因风格而被人提及时,那就标志着这位老师的教学已经进入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这于我们普通教师而言,应该“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一、追求教学风格要有底气

如果教学风格是一座别致的建筑,那么才学就是这座建筑物的基础。教师的学养即形成教学风格的底气,可谓才学平庸的人与风格无涉。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这样论述风格:“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刘勰认为才、气、学、习等因素影响着个人的风格,而“才”是放在首位的。

遍览风格显著的名家,哪一个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哪一位不是勤于读书,热爱学习?于漪老师的循循善诱,宁鸿彬先生的睿智深刻,都是开在专业素养这片沃土上的灿烂花朵。回看如今的我们,埋头于题海卷山,靠教学参考书去理解文本,靠网上的课件备课,这只能勉强成为一个教书匠,难有对教材作深入透彻的分析,更不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自然谈不上风格了。

1.深研教材给你底气

杨九俊先生常说,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不是普通话、不是粉笔字,而是分析教材的能力。这句话醍醐灌顶。他说,教材之于教师,要像面点师傅手里的面团:拍下去是个烧饼,拉长了是根油条,搓圆了是个麻团!生动形象的比喻揭示了教师对教材须有熟练的处理能力,选择教学方式组织教学的能力。早年读杨九俊先生的《语文教学艺术论》,就感受到他对教材深入独到的解读和处理就是他课堂风格的标签。

“讲什么永远比怎么就重要”。《金岳霖先生》讲授时能抓住“有趣”固然不错,能否挖掘这个“有趣”甚至有些滑稽的老人背后的痛苦、孤独、寂寞以及无奈与茫然?末尾“我想象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八十岁的老人却因为毛主席的一句话每天这么去做,为什么呢?此中深意,非深研不得而知。

2.热爱读书给你底气

锡山高中校长、著名特级教师唐江澎曾指出如今语文教学的弊端:教师不阅读,却在课堂是教学生如何阅读;教师不写作,却在课堂上教学生写作。现实确实令人唏嘘,自己不读书写作,你有何底气指导学生,有怎么可能收到好多效果呢?反观唐江澎老师,从一个高中毕业生到如今的著名特级教师,完成这样华丽转身的原因在哪里?在读书写作。拒他介绍,成为民办代课教师后,他拼命的阅读大量书籍,文学、哲学、历史等各类书籍,凡是有助于教学的,他都去读。逐渐地,他站稳了讲台,面对教材、试题等不再茫然,底气十足,风格也得到彰显。

3.了解学生给你底气

一堂课可以是沉静而深入的,也可以是热烈而温暖的,还可以说紧张而充实的,风格各有不同。但无论什么风格都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没有他们的参与和展示,风格就是无根之木,是逐水飘零的浮萍。

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班级总有不同的特点,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在上课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了解他们的个性脾气,这样才能够因材施教,设计出适合的教学方案。同一个老师教学汪曾祺的小说《鉴赏家》,因文科班和理科班学生的特点不同,课堂呈现出来的风格也有明显差异。理科班的学生不善朗读,但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刻,特别提出“第一个鉴赏家”的深刻含义:第一个也是最有名的一个,却死掉了,成了唯一的一个,流露出作者对名士精神、知己精神消逝的感伤;而文科班的女同学占绝大多数,看问题更感性,我就设计了通过朗读,对字词句的品味来感受叶三其人,感受文章淡而有味风格的策略。应该说对于学生的了解成就了两节风格不同但同样成功的语文课。

二、追求教学风格要有勇气

教学风格的形成总要经过一个艰苦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不是三日两日之功。初登讲台的教室都是从摹仿开始的,近处的跟自己的师傅学,跟同校的老师学;远处的到网上观看教学录像,看名家的教学设计。逐渐地,教师从摹仿期进入独立期,在教材的理解和处理上有自己的见解,在教学方式上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成为“独当一面”的教师。在教学一线,很多的教师就是属于这一类型,离拥有自己的风格一步之遥。

1.与众不同的勇气

“风格就是人。”布封的名言指出了风格是人的“精神个体性”的外在体现,即风格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每个教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独特的“这一个”,也就应该让风格有自己的烙印。同样教授《荷塘月色》,擅长朗读的教师可以“以读带讲,批文入情”,擅长绘画的教师也可“以画现景,情景交融”,可情思激荡,也可谨严朴实,总之“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马克思的这句话道出了每个教师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的真理。

2.敢于舍弃的勇气

现成的教案教参比比皆是,我们是奉为法宝,依样画葫芦,还是批判继承,敢于舍弃,实行拿来主义?立志成为有自身风格的教师必须谨记“舍得”,有舍才有得的道理。即使是名家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也未必是每个人都可以即插即用的。魏书生的课再精彩,你学不来,名家有名家的风格和个性,你是你的个性和特点,不可生搬硬套。只有当别人的构思本土化了以后,只有当优秀的设计融入你个人的风格,才能称得上是你的一节课。

3.挑战自我的勇气

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必然要对自己的气质、特长等作一番剖析。每一种气质类型都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向积极或消极的方向发展,比如粘液质类型的人其情绪和行为特征是“冷漠”,情绪兴奋特征是“底”,速度和灵活性特征是“慢不灵活”,如果努力不够,在教学中必然表现为过于平淡刻板的弱点。这就需要敢于挑战,向积极方向发展,扬长避短,不断付出努力,成就自我的风格。

三、追求教学风格要大气

大气,即大方的气度,相对于小家子气。尽管风格的形成来自自身的才、气、学、习,“风格就是人”,是和个人的精神气质密切相关的,但风格又不能囿于个人狭隘的理解,要抛弃凡是带有个人色彩的就一定是教学风格的误解,也就是说,教学风格是应该带有个人色彩又有着以下特征:

1.与时俱进显大气

“少陵每饭不忘国君,碧山亦然,然而人负质不同,所处时势又不同。少陵负沉雄博大之才,正直唐室中兴之际,故其为诗也悲也壮;碧山以和平中正之音,却值宋室败亡之后,故其为词也哀以思。推而至于《国风》《离骚》;则一也。”陈廷焯在探讨文学风格的形成时就提及了时代因素。文学有此特质,教学艺术亦然。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就应该能够体现新时期的教学理念,体现新课程的课改方向,这样才走出个人的小天地,超越古代私塾式的教学风格。

2.地域文化显大气

2015年10月第四届“苏派语文”教学论坛在扬州中学召开,既然称苏派,当然意旨是课堂教学要显现出带有江苏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风格。很多人都知道的“京派”与“海派”,她们体现了各自的不同风格,京派更实,海派更活,成为风格流派中的靓丽风景。试想,当一个地区的教师都有着一些共同的风格特质的时候,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声势浩大的场景,该会带动多少有志气的教师走向他们心目中的风格殿堂!南通的“情景教学”自李吉林老师开创,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教师,形成了显著的地域特色,为南通地区的教育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3.依托生活显大气

所有的教学风格都应该是来自自己的生活,是生活化了的教学方式。笔者所在的是一所农村高中,身处鱼米之乡的里下河农村,成片的稻田麦垄,金灿灿的油菜花,河流纵横,船只往来,到处都是感受田园风光的资源,也是走进大自然,把大自然融进自己的生活,融进语文学习的好机会。这是城市学生不可能拥有的条件,是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每个季节,我都要布置学生乡土类的作业。如高一年级乡土类作业按照季节来设计。

秋——和家人一起走进稻田,割稻子,拾稻穗。写一篇周记。

冬——你眼里,冬天的乡村是什么模样,把你看到的冬景写出来。

春——很多作家写过春天的到来,你能否走到小河边,树林中,田埂上去寻找春天的踪迹?

夏——选择一种夏天的事物进行描写,如知了、麦浪等,写出乡村夏天的特别之处。

如此坚持做下去,生活语文、乡村语文的教学风格自然就有了雏形,推广开去,一定会形成磅礴气势。

当然,教学风格并非一味强调个性,不同的风格其实有着一些共同的因子,如真实、美感、坚实、灵活等特点。从教者角度来看,拥有学问与才华的“底气”,融入教者“精神个体性”的种种因素,有“勇气”去改变,高端“大气”的教学风格即可到来。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风格底气教材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心底无私底气足
为政底气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探究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常州市中学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