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影
(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镇第四小学)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先做人再做事”,从这些话中,我们应该发现,德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有觉悟,有思想,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合格人才的前提。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中,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以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教育是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尤其学校的教育是教育中的重点。否则,他们不能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至关重要,需要教师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公德心,提高学生的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在教师的所有的教育教学方法中我觉得教师的“共同遭遇”,更能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多年来教师的教育教学习惯,都是不断重复的更新的就是讲道理,觉得这个道理很适合学生,就会搬出来,当学生做事的时候,当学生犯错的时候都会讲很多道理,希望打动学生,让学生受到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让学生永远朝着我们希望的正确的方向成长,而这些道理学生是不是心甘情愿地接受呢?会不会左耳听右耳冒呢?如何才能让学生欣然地接受教师的教导,我觉得这才是教育的重点。
“教书育人”永远是我们教师的工作宗旨和目标。德育过程中,我们教师往往更加注重理性思考,每位教师都认为自己是知识的传授者,道理的解说者,觉得自己的道理都是正确的,学生在这种道理下,应该很快就懂,做错了事能最快的教育、说服学生改正过来。其实,我们教师都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想当然的教法,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的。其实,这种方法就是错误的,教师没有成为学生的“共同遭遇者”。因此,学生不能感受教师的想法,没有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也白白地浪费了心力。在生活中,有许多教育专家,他们了解孩子的心理,能够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让他们能够在下意识的状态下接受教育。这就是他们会寻找“共同遭遇”。
有这样一位爸爸,他的儿子从小到大,他都不曾动手打过,大声呵斥过。但是,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顺利的,长大后也是非常成功的。很多人问他的教子方法,他笑了笑不置可否。但是他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他是这样教育孩子的:有一天他的三岁儿子在地上玩,头不小心头磕在了桌子角上,于是孩子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这时,爸爸走过去,他用手轻轻地抚摸一下桌子角温柔地问:“桌子、桌子,宝宝撞了你,你痛不痛?你怎么不哭啊?”宝宝听了爸爸这么说之后,不哭了,看看爸爸看看桌子,搽干泪又去玩了。但是孩子从此以后更小心,也更坚强了,同时学会了换位思考。这位爸爸教会了孩子要像桌子一样的坚强,这就让孩子和桌子有“共同遭遇”,让孩子感受到桌子的坚强,自己也学会了坚强。因此,不用爸爸哄,也不用爸爸讲道理自然而然就接受了教育。我们教师也要能像这位爸爸一样,那么,教育起学生来岂不是得心应手?这样的德育教育贯彻起来也就顺理成章。
“探讨——反思——再探讨——再反思”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成长,不断提升。要做一个合格的德育工作者,就必须及时地进行总结反思,找到最佳教育方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最佳的思想基础。波斯纳认为“成功=经验+反思”。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生长的环境不同,所受的家庭影响和家庭教育也不同,所以对于每个人的家教育方法和手段也不同,对学生的影响,思想的形成就各不相同。那么教师就该不断反思记录下案例,以便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发扬优点,改进方法,使自己的德育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教师要多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多走进社会,才能多了解社会生活,才能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更符合实际,更能提高“共同遭遇感”。走进社会,增加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了解社会上的那些好人好事,那些先进事迹,那些崇尚文明的新风尚。让给学生看看自己的身边人是如何做人、做事的,受到道德品质的熏陶。教师一定要定期,还要有计划地经常带学生去访问革命老区、敬老院、模范人物,参观先进企业、名胜古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同时再向学生介绍一些名人、名家,从他们的故事中、作品中来了解他们的品德,学习他们做人、做事的方法,学习做人的真谛。同时让学生受到德育及美育的熏陶。
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把感性和理性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在德育过程中与学生“共同遭遇”,从而使学校的德育产生的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