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叙事与现代理念的交集
——评约瑟夫·乔丹尼亚《人为何歌唱——人类进化中的音乐》

2017-01-28 22:07路菊芳
人民音乐 2017年11期
关键词:单音进化论尼亚

■路菊芳

传统叙事与现代理念的交集
——评约瑟夫·乔丹尼亚《人为何歌唱——人类进化中的音乐》

■路菊芳

音乐是人类最密切的伙伴,多少年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其来源的讨论。进入21世纪的最初十年,又一次掀起探索音乐来源的学术潮流。约瑟夫·乔丹尼亚(Joseph Jordania)[澳大利亚]2011年著,吕钰秀2014年编译的《人为何歌唱——人类进化中的音乐》①即是一部应时之作。该书包括导言和四个章节:第一章:单独唱与一起唱——单音与复音。主要讲述音乐单音、音乐复音与社会单音、社会复音的异同,并通过单音和复音目前在全球的分布情况,借鉴史料得出复音音乐是人类早期的音乐形式,单音是复音音乐的发展,并非古典进化论中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轨迹。第二章:人类文化史中的歌唱。侧重讨论历史上人类群体歌唱相关的问题,作者运用建立在深入区域考察研究之上的比较方法研究合唱复音,描述音乐是人类文化中极为稳固的因素,它可以经受住语言和文化的变革依然保持其传统的风格等。第三章:歌唱和战争。通过不同时期的学者对音乐起源的看法,推断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歌唱是原始人类防御侵略者的工具,在追求如何防御侵略者进化自身时形成原始人类的集体认同感,原始宗教思想的萌芽等。第四章:歌唱与思考。主要讨论歌唱和智力、语言、言语、言语病理学的关系,以及人类潜意识之间的联系。各章节互相独立,却又以人类进化过程贯穿始终。正如本书导论中谈到:本书虽然是致力于歌唱起源的研究,实际却是一本关于人类进化的书;意在表明该著作以进化论的思维探索音乐的起源。

一、纪实性描述和比较视野的结合

传统音乐民族志的纪实性描述是贯穿该书的一大特点,该书中没有刻意去引用其他学者或学派理论观点作为支撑,而是运用描述的手法,意在探索人类进化过程中歌唱的起源,正如安东尼·西格(Anthony Seeger)所言“音乐民族志则是如实记录对人群音乐的认识,它不需要任何理论的演绎,而只需要假定对音乐进行描写是可能的和值得的”。②所以,象格尔兹(Clifford Geertz)那样的阐释学理念在该书里较少涉及和运用,由此体现了东欧学者严格遵循欧洲民族音乐学研究传统的学术态度。

此外,拥有比较研究的视野也是书中亮点。乔丹尼亚认为,“二战”前的比较研究只是在地理上做大面积的延伸,“却没有对这些文化有着深入的认知”。③就此而言,比较音乐学时期的比较法研究曾一度受到后世学者的质疑和排斥,当时学者也被称为“坐扶手椅中的民族音乐学者(Armchair ehnomusicologists)”,“所以对于全球范围内的人类音乐文化,或是从一种文化至另一种文化的文化‘舶来品’发展规律,是建立在不完善的事实和不完整的二手或三手信息之上的”。④事实上,乔丹尼亚在本书的研究中并不是完全照搬过去的比较方法,有些地方的研究也是做了相当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如作者在第四章“歌唱与思考”中有关复音、单音和口吃的描述,运用了大量论据去论证口吃现象同单音和复音的分布特征存在关联。因此,无论乔丹尼亚是否真正做到了如其所言的良好愿望,他所做的不懈努力也完全表明了东欧学者目前正在对过去的比较音乐学方法所进行的深切反思。

二、互文表述和步步深入的叙事结构

除了纪实性书写和比较的视野,作者也采用了正文和插文夹叙夹议的互文性表述,纵横两脉呈现给读者两种思路:一是引领本书主旨的声音;另一是对该部分观点的评论或补充。不同脉络的叙述结构,给予读者不同角度、不同立场的思考空间,使书中论述观点更加丰满和翔实。此类叙事结构在中国同类著作中非常少见,与洛秦所著《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似有殊途同归之感。另外,与之相符合的是书中以诸多问题引出本章主旨,且每个问题具有吸引读者步步深入、究其来源的的特性,如人类音乐最早的形式是什么?单音音乐还是复音音乐?歌唱对生命来说危险吗?等等诸如此类激发读者好奇心的问题,迫使读者紧跟作者思路,探索人类进化过程中歌唱的产生、发展以及同人类生存关系的奥妙!同时,问题式架构的叙事特征正好迎合了本书题目《人为什么歌唱》的论述主旨。

三、多种思维和现代理念的交集

1.多线进化论的体现

初阅该书,惊叹作者敢于运用全球质疑的进化论论证人类音乐的产生!然而,在步步深入和步步设防的问题中发现,作者所谓的进化论思维并非完全遵循达尔文单一进化论,而是在人类进化过程大的历史语境中讨论歌唱的产生、发展。如第一章节叙述全球歌唱音乐有单音和复音两种形式,两者又分别有社会单音、复音和音乐单音、复音两种属性,根据单、复音目前在全球的传承情况,推断复音是人类音乐的早期形式,单音是复音音乐的发展。由此看,该论断完全不同于传统进化论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路线;再则,乔丹尼亚从社会性和音乐性两个方面考虑音乐的单、复音形式,也是文化价值相对论的具体体现。如书中第114页和115页提到“人类进化的多地区模式和近期非洲模式”。作者根据复音和单音的歌唱分布状况,明显支持“多地区的进化模式”。另外,朱利安·海内斯·斯图尔德(Julian Haynes Steward)提出了与19世纪很不相同的理论主张:“文化生态学和多线进化论……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而相异的生态环境则造就了与之相应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的差别。”⑤所以,乔丹尼亚的进化论更具有斯图尔德多线进化论的特质。其直接以“人类进化中的音乐”为书名,也是对当下和传统进化论的一种反思。

2.苏联和东欧民俗音乐学的影响

概念决定行为,行为产生结果。《人为何歌唱》之所以能够体现上述诸多因素,与学者本身的教育背景密切相关。约瑟夫?乔丹尼亚受教于格鲁吉亚,1978年获第比利斯国立音乐院荣誉文凭,1982获第比利斯国立音乐院哲学博士,1991年于基辅国立音乐院再获音乐学博士学位。1993年开始为第比利斯国立音乐院教授,1995年成为澳大利亚及格鲁吉亚公民,居住在澳大利亚,为墨尔本大学音乐系荣誉研究员。从其学术背景可知,乔丹尼亚一直是在苏联和东欧民俗音乐学的影响下成长。

回顾民族音乐学的西方历史,东欧民俗音乐学以巴托克、柯达伊等学者研究为代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一直关注以本民族为主的区域性研究,收集民间音乐资料为其创作服务。此种研究理念在20世纪50年代影响过中国的民族音乐研究。虽然进入21世纪,从乔丹尼亚的著述风格、论证侧重特征等均可看出东欧学者依然保持着东欧传统民俗学的研究思路,关注音乐本体,音乐文化略有涉及的研究倾向。

四、传统叙事与现代理念交集的遗憾

《人为何歌唱》是21世纪国内翻译文献中以传统音乐民族志叙事风格为主,综合多种研究理念和多线进化论思维于一体,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谈论音乐起源的第一本著作;也是一本现代理念和传统书写思维交融的典范,该书为国内读者了解东欧现代学术潮流提供参考。虽然薄薄一本书,但其中蕴含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学术潮流相互交集的研究思路,值得我国学者反思目前国内较多偏重区域研究忽略整体研究的倾向。另外,将歌唱音乐放入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运用“多地区进化模式”讨论的研究脉络,也是其他音乐翻译文献中少有的研究视野。

然而,在传统叙事与现代理念交集的书写中,难免存在一些遗憾;书中所用论据来源和标注有时不甚明确。如第一章节“声乐复音的世界分布”中“世界上最主要的复音音乐地区包括次撒哈拉非洲、欧洲、美拉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亚洲和美洲则主要是单音音乐,但这些地区也有非常有趣的孤立复音传统。”⑥再如,第二章“复音比较研究的观点与事件纵览”一节中提到“1280年代,吉拉尔杜斯·坎贝西斯(Giraldus Cambrensis)对不列颠岛的复音歌唱传统做了细节的描述,并认为英国北方的复音,是由挪威和丹麦人带去的(参见框‘吉拉尔杜斯.坎贝西斯和早期欧洲复音’)。1496年,意大利音乐理论家弗兰基诺·贾佛里(Franchino Gafori)描述了一所米兰教堂中非常不寻常的欧洲专业音乐歌唱风格,它是基于二度不协和音程……”⑦,对于当下学者研究来说,这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料。遗憾的是,书中没有注明这些论据何时来自何处,或以什么方式获得这些信息。虽然书后也罗列一些参考文献,但没有具体标记所对应的论据。

综上所述,《人为何歌唱》是新世纪以来中国音乐翻译文献中较具独特风格的一本专著。问题式的导引诱人思考,使读者紧跟作者思路走进千百万年原始人类生活,感受人类如何生存?如何歌唱?如何斗争?又如何发展出集体认同、宗教情感等,使人们对于歌唱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虽然该书论据来源不明确致使读者迷惑,但依然不能磨灭其本身具有的价值。特别是乔丹尼亚提出的复音是人类最早的音乐形式的论断,从根本上动摇了古典进化论从简单到复杂的单一进化路线。另外,“异音”现象也为我们中国少数民族歌唱音乐的研究以资借鉴,可以说《人为何歌唱》是一本不同于国内其他著作,而是以独特视角看待人类音乐起源的典范之作。同时,也为当下学者们反思过往研究提供参考。

①[澳大利亚]约瑟夫·乔丹尼亚,吕钰秀编译《人为何歌唱》,于浩、毕乙鑫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

②Seeger,Anthony,“Styles of musical Ethnomusicology“,Comparative Musicology and Anthropology of music:Essays on the History of Ethnomusicology,Edited by Bruno Nettl and Philip V.Bhlma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③同①,第26页。

④同①,第28页。

⑤候淑玲《古典进化论与新进化论诌议》,《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16—17页。

⑥同①,第11页。

⑦同①,第35页。

路菊芳乐山师范学院教师,中央音乐学院2016级在读博士生

(责任编辑 金兆钧)

猜你喜欢
单音进化论尼亚
卫星通信物理层非直扩链路的单音干扰影响解析
归乡喜若狂——进化论诞生背后的故事
单音及部分频带干扰下DSSS系统性能分析
达尔文与进化论
视唱练耳听力训练的方法
海波尼亚的翡翠绿岛
品牌进化论
Y1—Y6“爵”式造型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