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抒冰
音教园地Education
早期音乐理念对于西方音乐史研究和教学的启示
■贾抒冰
2016年11月8日,对于中国的西方音乐演出和学术研究来说是个意义重大的日子,“古乐西来——中国首届西方早期音乐节”在中央音乐学院开幕。整个音乐节为期一周,由六场音乐会、五场学术讲座、两场工作坊和一场综合性早期音乐论坛组成。音乐节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余志刚教授和英国著名巴罗克音乐专家彼得·奥索普(Peter Allsop)教授担任艺术总监,笔者作为本次音乐节的执行总监,参与邀请了国际知名的古乐团和演出嘉宾,并筹划了整个音乐节的演出和学术演讲的全过程。通过本届音乐节,国内音乐界第一次了解到了从中世纪、文艺复兴到巴罗克时期为一体的西方早期音乐的全貌。①这里之所以强调“三个历史时期为一体”,正是体现了早期音乐(early music)这一理念在西方表演领域和学术研究语境中狭义的历史时期指代。其实,国内音乐学术界对于早期音乐并不陌生,笔者也曾在之前发表的多篇论文中谈及国内学界对于早期音乐的教学和演出活动,自2013年开始,笔者在中央音乐学院持续开设“1750年之前的西方早期音乐”课程,并在2013至2015年进行了中央音乐学院重点科研资助项目“20世纪西方早期音乐表演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科研工作,撰写了两万字成果论文《当今西方早期音乐的理念与相关思考》(《音乐研究》2016年第5期)。通过近些年对于早期音乐领域的不断探索,笔者开始思考早期音乐的理念对于整个西方音乐史研究和教学的启发和意义,希望通过撰写此文,可以把自己对这方面的更多认识与国内学界分享。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在欧洲的音乐表演领域,有一批致力于寻求“本真”(authenticity)声音的学者型表演者们开启了一场革命性的、有别于一般学院派诠释方式的“早期音乐复兴”(early music revival),或称“历史性表演运动”(historical performance movement),这种探索和发现早期音乐历史的过程当然还包括20世纪初开始对于大量早期乐器的有体系的仿制,也包含20世纪中叶开始对于早期乐谱和理论文献的编辑整理。这些都对我们今天的早期音乐研究和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没有上世纪欧洲表演领域和学术界的发现和积累,我们今天就无从了解那些离我们几百年之遥的音乐及其风格历史。
从上世纪中叶开始,早期音乐(狭义的指从中世纪到巴罗克时期)的重要核心曲目被不断的发掘整理和编译出版。当然,建构这些早期音乐的核心曲目是与20世纪不断完善的西方音乐通史、尤其是断代史研究(比如两套不同时期的著名的诺顿系列断代史)的不断推进有着直接关系,这些转译为五线谱的曲目乐谱都被编纂成为各大音乐史书重要的参考曲集出版发行。早期乐谱在20世纪编译出版的较早尝试,当属由著名德裔美国历史音乐学家威利·阿贝尔(Willi Apel)主持、在40年代末编订的《历史性音乐曲集》(Historical Anthology of Music,哈佛大学出版社)。这套曲集修订后的第二版由两卷本组成,第一卷标题为“东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音乐”(“Oriental,Medieval,and Renaissance Music”),第二卷题为“巴罗克、洛可可和前古典主义音乐”(“Baroque,Rococo,and Pre-Classical Music”)。这套曲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展现了上世纪中叶开始,学界对于按照断代史时期建构的早期音乐基本曲目的重要规划和成果。当然,作为当时较早关注早期音乐的重要学者,阿贝尔教授被学界尊崇的还有他的代表著作《多声部音乐的记谱法:从900年—1600年》(The Notation of Polyphonic Music,900—1600,1942年第一版,哈佛大学出版社),在全面论述早期音乐记谱的学术高度和理论深度上,至今也少有人可以超越。
然而,随着早期音乐复兴运动的兴起,尤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早期音乐表演蓬勃开始和相关录音唱片井喷式出现之后,早期音乐曲目的需求量明显加大,新曲目的发掘和编译出版有了质的飞跃。最具代表性的一套大型曲目库便是在英国编译并不断完善的《伦敦古乐版乐谱》(“London Pro Musica Edition”)。这套曲目库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版,直到进入21世纪,已经完成编译出版了十几个专题分类,总共超过六千份早期音乐乐谱(合奏合唱音乐都包含总谱和分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西方音乐史教研室“早期音乐中心”(Early Music Centre)几年前购置了当时出版的这套曲目库的全部乐谱,笔者在2017年暑期对这套曲目库全部乐谱进行了浏览和系统学习。
这套曲目全部专题分类(包含分类名称、缩写及乐谱册数)列于下表,按首字母顺序排序。
表1
从这个庞大的早期乐谱曲目库可以看出,《伦敦古乐版乐谱》侧重发掘16、17世纪的器乐曲目,包含了以“EML”(“早期音乐图书馆”)分类的众多类型的合奏音乐、“LPM ADC”(“早期音乐图书馆——为两个合唱而作”)分类的大量的所谓文艺复兴时期的“双合唱”(a due cori)风格的器乐、“Per Cantare e Sonare”分类中大量新发掘的早期奏鸣曲,还有“Thesaurus Musicus”(“音乐财富”)分类中编译的大量早期舞曲。这套世界著名的曲目库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最新发现整理的早期音乐,更为重要的是,几乎每一份乐谱之后都附有详尽的文字说明(大多由伯纳德·托马斯撰写),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到每首音乐的风格特色和时代背景,还有在编辑处理成现代乐谱过程中的重要学术依据。
在早期音乐的大量曲目文献确立之后,如何表演早期音乐就需要一些相应的第一手历史文献的支持。“演奏早期音乐需要有相当的历史研究的投入。没有这种信息,你就有歪曲作曲家意图的危险。”③因此,这些历史研究的重要来源便是各个历史时期珍贵的第一手文献。但是由于这些第一手文献都是非英文撰写的,对于国际音乐学界来说,使用这些文献具有一定困难,这就形成了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大量英译版本的问世。当然,重要的英译早期历史文献在一些知名的英美音乐文献集成中就已经陆续开始收录。比如,著名的诺顿系列文集《音乐史文献读物》(Source Readings in Music History),最初由历史音乐学家奥利弗·斯特朗克(Oliver Strunk)在上世纪50年代编订出版,直到90年代末再由音乐学家利奥·特莱特勒(Leo Treitler)作为主编修订完善。这套文集以历史分期各自成册的“古希腊音乐观念”“早期天主教时代和拉丁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时代”收集了当今最新英译整理的早期音乐历史文献。
除了这些西方音乐断代史的配套文献读物之外,还有非常多重要的能够指导早期音乐历史性表演的文献在20世纪被译为英文,极大地方便了国际学者和表演者参考使用。例如,18世纪最为重要几部器乐演奏标准读物都有了英译版本,例如J·J·匡茨的《论长笛演奏》(1752年,Edward R.Reilly在1966年英译出版)、C·P·E·巴赫的《论键盘乐器演奏的真正艺术》(1753年,William J.Mitchell在1949年英译出版)、利奥波德·莫扎特的《小提琴演奏的基本原则》(1756年,Editha Knocker在1948年英译出版)。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文献,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那个时代乐器演奏的基本规范和审美原则,对于我们今天的表演、研究和教学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另外,除了对于早期音乐历史文献的英译工作之外,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尤其是在美国,很多涉及早期音乐史的研究课题都纷纷将工作的首要任务设定在对原始早期资料的影印出版上,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早期理论文献的影印本(facsimile),基本都是在这个时期开始陆续出版的。这些影印本的价值在于,我们可以对于第一手早期文献的文字排版印刷情况,尤其是可以将含有大量原始乐谱和图片信息一览无余。上世纪60年代开始出版的这些第一手文献的影印本很多都是在美国历史音乐学家们的主持下,由纽约的布劳德兄弟公司(Broude Brothers)印制出版的。
可以说,我们掌握了众多类型的早期乐谱和重要指导意义的历史文献之后,早期音乐表演的录音在20世纪后半叶的大量涌现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在早期音乐复兴运动的黄金时代,一批重要的古乐艺术家在欧洲组建了大大小小的古乐团和合唱团,代表性的古乐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参见下表,④很多顶尖艺术家和团体直到现在还活跃在舞台上。
这些重要的早期音乐艺术家录制了大量的唱片,最初以黑胶(LP)唱片的形式发行,后以CD形式为载体问世。随着早期音乐表演形式的日趋成熟,欧洲也形成了一些大大小小的专门以发行早期音乐为己任的唱片品牌,如“Harmonia Mundi”和“Ricercar”等等,这些著名的早期音乐品牌的录音版本是古乐演奏质量的业界标杆。本文尤其要向国内学界介绍的是“Ricercar”公司出品的早期音乐唱片,这一欧洲早期音乐录音的标志品牌于上世纪90年代由古乐专家杰罗姆·勒琼(Jérôme Lejeune)创立,到今天已经录制发行了近三百套唱片。它的品牌名称借用文艺复兴时期的器乐形式“利切卡尔”,每一张唱片的创意和制作强调学术性和表演的前瞻性。““RRiicceerrccaarr””品品牌牌最最具具特特色色的的便便是是配配合合上上万万字字说说明明文文字字的的88CCDD专专题题套套装装,,全全部部由由勒勒琼琼编编辑辑并并撰撰写写文文字字说说明明,,可可以以说说这这些些CCDD套套装装就就是是他他潜潜心心钻钻研研早早期期音音乐乐的的““学学术术成成果果””。。直直到到本本文文撰撰写写的的时时间间,“,“RRiicceerrccaarr””品品牌牌发发行行的的具具有有广广泛泛影影响响力力的的88CCDD早早期期音音乐乐专专题题套套装装可可以以参参见见以以下下表表格格::
表2
表3
笔者早在2016年的两万字长文《西方早期音乐的理念与相关思考》中就试图阐明“早期音乐”的核心理念几乎全部依托于表演实践,这也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早期音乐复兴运动”的重大意义所在。因此,早期音乐的研究就与传统西方音乐史学具有截然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对于从事西方音乐历史研究和教学来说,不论早期音乐昭示的“本真”学术特色,还是之后其意义扩展到更广泛的“历史性表演”,以音乐的声音为先导理解西方音乐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早期音乐这一理念使得以文字和乐谱为分析文本的传统历史音乐学者更加重视这些古老的音乐应该怎样演奏,进而得知这些音乐应该发出怎样的时代性的声音,而不仅仅是体现现代人的普遍理解和接受的声音状态。“早期音乐重构了我们对于过去已经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音乐技法与风格的认识,这种音乐的复兴的确可以让我们重新发现和重新创造早期作曲家的音乐创造意图。”⑤然而,笔者进一步认为,这种声音重构并不是简单的追寻“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或者美学上的“忠实于原作”,这是一种更加符合当今音乐学研究前沿的将音乐作为表演的理解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上把音乐表演看作是一种简单的从谱面转译出来的附带现象的观念,而在早期音乐表演的声音状态下体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就像2016年中国首届西方早期音乐节的开幕音乐会“永远的巴罗克”一样,英国知名的“红发牧师”(Red Priest)古乐团在传达巴罗克器乐的历史声音的同时,创造性地体现了巴罗克音乐即兴自由的成分,并尽情渲染现场演出的效果,因为在任何历史时期,任何的音乐表演都要服务于当时当下的听众。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那些简单以“早期音乐无法真实的还原历史”的质疑无疑是肤浅的,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早期音乐表演者从不声称他们的表演仅仅是刻板的“本真的”,他们的表演诠释希望传达的是一个全方位的重构声音的概念,其中当然也包含现实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
因此,这种以声音为核心依托的早期音乐也带来了分析音乐方式的转变,表演录音就成了我们分析音乐的重要“文本”(text),而不仅仅再局限于乐谱文本本身。我们对于早期音乐的认识就建立在上世纪中叶以来以不同载体形式存在的录音之上,借助一些可繁可简的电脑分析软件,这些录音版本可以清晰呈现或多或少的一些早期音乐风格。2016年,在笔者指导下完成的一篇音乐学学士论文《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古钢琴演奏版本的计算机可视化分析与“本真”表演探析》,就是在对20世纪四个不同版本的古钢琴录音的比对分析下,与C·P·E·巴赫的历史文献《论键盘乐器演奏的真正艺术》相对照,探寻当下“本真”表演的意义。
在1750年之前这个狭义的早期音乐时期,我们在很多严格的学术语境下,甚至在简单的聆听很多音乐录音时,都无法准确把我们的思考范围孤立定位在今天地理位置上这个“西方”(或者欧洲)世界。这在我们今天谈论和研究所谓的“西方音乐史”(Western music history)时是非常隐晦的。
在那个还远没有形成近代“民族国家”(nation-state)状态下的“西方”(或欧洲),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不同文化圈和语言圈的相互交融和不断渗透的过程中,这在很多早期音乐形态和风格上显得尤为突出。由于今天地理位置上的“西方”(或欧洲)曾深受到拜占庭帝国和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再加上一些动辄几百年的不同宗教间的战争和东西方音乐文化的频繁互动,或者更准确地说,亚洲地区的器乐输入对于欧洲地区起到了决定性重要作用,这也解释了一些西方音乐史的教科书在谈及所谓西方中世纪器乐时,都会注明“这些乐器(器乐形式)几乎都是从亚洲地区传入的”,而这些乐器传入欧洲之后,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地“西方化”。除了传统的东西方商路的交流,在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的队伍中,欧洲人“从伊斯兰世界带回了许多乐器,比如琉特琴、吉他、雷贝克琴和肖姆管”,⑥殊不知,这些常规阿拉伯乐器日后都成了某些重要的纯正“西方”弓弦乐器(如小提琴)或者吹管乐器(如双簧管)的鼻祖。当然,还有今天几乎所有国内外西方音乐史教科书都会谈及的中世纪最为典型的一种舞曲《埃斯坦比耶》(Estampie),它就是一种典型的阿拉伯音乐,演奏起来一点都不“西方”。20世纪西方早期音乐复兴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托马斯·宾克利(Thomas Binkley)曾经录制过一张名为《十字军时期的音乐》(Music at the Time of Crusades)的唱片,就收入了这样的一首纯粹“非西方”声音的《埃斯坦比耶》。同样的,2016年的中国首届西方早期音乐节的其中一场名为“来自中世纪的音乐”的音乐会上,同样演奏了相似风格的几首对于“西方”来说的异域音乐《埃斯坦比耶》。正如我曾撰文指出的,我们领会这些音乐的目的在于:“这些音乐包括演奏的乐器都是‘非西方’的。研究乐器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和地域之间的交流和变化,研究器乐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发展和意义,这些都是非常有趣味、有意义并且极具跨学科挑战的研究课题。”⑦因此,我们在研究和教学中不能一概认为,所谓的“西方音乐史”只是涉及今天地理位置上孤立的“西方”,在以声音为切入点的早期音乐理念下,包含了非常多的“非西方”元素。为此,笔者在西方音乐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欧洲早期器乐部分尤为着重强调其“非西方”音乐的特征。而这些“非西方”乐器、“非西方”器乐形态在16世纪初逐渐“西方”本土化,很多重要的乐器由于声乐音域范围(SATB)定型为四件大小不同的形制,特别用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同族乐器的“康索特”(Consort,意为合奏)演奏。直到16世纪晚期,以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为核心区域,诞生了近代纯正“西方”意义的器乐状态(即模仿或对比的“双合唱”风格,“a due cori”)。到了巴罗克时期,意大利式奏鸣曲(sonata)和大型合奏“concerto”(注:笔者不建议把concerto等同为古典主义之后的协奏曲概念)进一步加速了器乐的多层次、多类型的西方化的进程。
笔者也曾撰文提及,国外学者抓住了早期音乐的“非西方”重要特质,提出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研究这些音乐现象。⑧其实,笔者通过近期的思考认识到,不论从传统西方音乐断代史的维度,还是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似乎都无法完全展现或者清晰说明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过程的全貌。因此,一种“全球音乐史”(“global history of music”)的概念应运而生。这本身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语境,也就是说把所谓的“西方”和“西方早期音乐”至于全球化的背景下考察,而不是把它作为话语的中心。这种理念就曾被牛津大学莱因哈特·斯托罗姆(Reinhard Strohm)教授使用,将其作为他2012—2017年国际“巴仁奖”(Balzan Prize)的研究课题“趋于全球的音乐史”(“Towards a Global History of Music”,笔者有幸成功申请成为斯托罗姆教授2015年子项目的研究者,于2015年2月在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组织召开国际学术会议“17、18世纪天主教传教事业中的全球音乐文化”。)。其实,斯托罗姆教授早在2005年,在其畅销著作《欧洲音乐的兴起,1380—1500年》(Rise of European Music,1380—1500,剑桥大学出版社)中就已经贯穿了这一理念,即在那个东西方音乐形态和文化不断交融的时代,早期音乐在一种全球化的背景下确立了其“西方化”的基本传统。同样是2005年,美国音乐学家理查德·塔拉斯金(Richard Taruskin)的皇皇巨著《牛津西方音乐史》(The Oxford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撰写的一个重要提前便是“将西方音乐置于一个全球化的视野中”进行讨论。⑨
在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之中,发生了许多“回溯音乐传统”的潮流,从“新古典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都能够看到或多或少地早期音乐的素材或者音乐元素。由于早期音乐独特新颖的艺术形式和即兴多变的表现形态,对于一些20世纪音乐家来说,早期音乐就是一种“现代音乐”(甚至是“先锋音乐”)。2010年,密歇根大学音乐学教授格林·沃特金斯(Glenn Watkins)出版了专著《杰苏阿尔多魔咒:音乐,神话和记忆》(The Gesualdo Hex:Music,Myth,and Memory,诺顿出版社),与他之前出版的专项研究文艺复兴牧歌作曲家杰苏阿尔多的畅销书不同,沃特金斯的这部著作集中探讨了20世纪作曲家如勋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人为何深深迷恋四百多年之前的牧歌元素,他将16世纪杰苏阿尔多高度半音化和不协和实践的牧歌作为20世纪现代音乐家探求“现代”和“先锋”的跳板,窥见这四百年之间的西方音乐发展被某些千丝万缕的音乐记忆联系起来;同时,深入探讨了20世纪音乐家如何看待和实践那些西方音乐传统中曾经“先锋”的音乐元素。在这部著作中,早期音乐传统完成了与20世纪现代音乐的完美勾连。
的确,对于20世纪的音乐生活来说,“早期音乐复兴”或称“历史性表演运动”的兴起,从多种层面上可以看作是对于19世纪以来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曲目为主的标准化音乐演出和审美模式的一种反抗,这一点当然与表演形式是否“本真”无关!剑桥大学著名音乐学家尼古拉斯·库克(Nicholas Cook)教授在其最近出版的表演研究专著《谱面之外:音乐作为表演》(Beyond the Score:Music as Performance,牛津大学出版社,2013年)进一步拓宽了历史性表演对于更为广泛的20世纪音乐生活的意义:“历史性表演揭示了战后主流的音乐表演不仅仅体现音乐的具体形态,而是其本身就是一种带有众多选择性的风格状态。基于此,历史性表演将决定权交给了表演者,他们可以在无限定的历史的、解释学的和其他观念之下达到一种个性化的演绎,这就使得表演其实是被解放了而并非被限制住了。总之,历史性表演在整个表演文化范畴之中起到了某种转化的效果。”⑩
再者,正如上文讨论过的,历史性表演的大量录音提供给我们更多演绎古代音乐传统的另一种版本。这些录音对于整个20世纪音乐史来说无疑是具有革命性的。换句话说,20世纪音乐史的研究和教学之中,如果不曾涉及早期音乐的内容,没有涉及“历史性表演”,似乎是不完整的。早期音乐之于20世纪,并不是故纸堆中的陈词滥调,而是具有生命力的、不断挑战固有传统的催化剂,它应该作为“活的传统”(living tradition),这与我们理解某些中国传统音乐“活化石”类似,但本质上有所区别,早期音乐“活的传统”时时刻刻体现在表演诠释之中,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并非仅仅对于已经丢失的传统的复兴。⑪
自上世纪中叶开始到21世纪的今天,早期音乐实践和学术活动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之中不断启发着一代又一代表演者和学者迈向一个又一个全新探索的领域。在音乐学家约瑟夫·克尔曼(Joseph Kerman)1985年出版的重要专著《沉思音乐:音乐学面临的挑战》(Contemplating Music:Challenges to Musicology)中,他为“历史性表演”单独开辟一个章节,在那个早期音乐表演发展的黄金年代为其摇旗呐喊。2013年,是早期音乐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早期音乐》(Early Music)杂志创刊40周年。为此,2013年第1期《早期音乐》作为杂志创刊40周年特刊出版,本期内容超过了七百页,收入了早期音乐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的学术文章、观察随笔和评论。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新问题是在21世纪数字化大潮之中,早期音乐的录音、表演和学术研究应如何发展的问题,而这也可能是进入21世纪之后,早期音乐研究和表演面临的最重大课题。牛津大学中世纪音乐教授伊丽莎白·艾娃·里赫(Elizabeth Eva Leach)在其《早期音乐与网页2.0》(“Early Music and Web 2.0”)一文中,结合当今例如学术型博客、社交网页、百科网络等这些数字化网络资源的使用,对于早期音乐的公共普及和学术资源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路径。斯蒂芬·罗斯(Stephen Rose)的《趋于数字化的未来》(“Towards the Digital Future”)的另一篇论文则讨论了早期音乐资源在21世纪学术资源的数字化潮流中,表演者和学术如何更加便利的寻找和使用资料。
事实上,在今天的世界范围内,早期音乐的各种免费线上资源和网络资料库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表演者和学者分享和使用。世界各大图书馆和档案馆对于早期历史的手稿文献也在纷纷进行免费数字化的推进。例如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就创立了两个手稿资料库,分别是“数字化手稿”(“Digitised Manuscripts”)和“光鲜手稿目录”(“Catalogue of Illuminated Manuscripts”),可以免费下载大英图书馆馆藏的各种早期历史的手稿和历史文献,其中就不乏大量的早期音乐文献和乐谱。再比如,上文中提到的里赫教授自己的学术博客就推荐了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Royal Holloway,University of London)创建的“早期音乐在线”(“Early Music Online”)资料库。因此,在这个国际数字化学术资源共享的时代,做学问的方式已经与十几年之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尤其是对于一直强调“资料缺乏”的中国学者来说,这个理由似乎已经越来越不能成立了。虽然身处世界不同地方,但这些学术资源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我们掌握和熟悉这些数字化资源和路径,在我们平时的研究和教学之中,“找资料”就变得容易了很多。
①贾抒冰《古乐西来正逢时——“中国首届西方早期音乐节”记略》,《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第150—154页。
②由于乐谱册数众多,最终统计数量可能略有偏差。
③彼得·奥索普《什么是“早期”?》余志刚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38页。
④贾抒冰《当今西方早期音乐的理念与相关思考》,《音乐研究》2016年第5期,第25—26页。
⑤贾抒冰《论西方音乐史领域的几个核心问题》,《音乐研究》2013年第4期,第36页。
⑥马克·伊万·邦兹《西方文化中的音乐简史》,周映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⑦贾抒冰《古乐西来正逢时——“中国首届西方早期音乐节”记略》,《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第152页。
⑧贾抒冰《当今西方早期音乐的理念与相关思考》,《音乐研究》2016年第5期,第34—36页。
⑨贾抒冰《论西方音乐史领域的几个核心问题》,《音乐研究》2013年第4期,第32页。
⑩Nicholas Cook,Beyond the Score:Music as Performan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p.29.
⑪参见Jonathan Shull,“Locating the Past in the Present:Living Tradition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Early Music”,Ethnomusicology Forum,1(2006),pp.87-111.
贾抒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
(责任编辑 刘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