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艳 崔佃波
让生活器具走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胡 艳 崔佃波
物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用意识和创新能力,既非常重要又十分必要。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把教学归朴生活、归朴实践,重视直接经验的获取,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而且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自主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立足生活器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角度,试对此做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初中物理;生活器具应用;开放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以致用”,自新课标施行并纵深推进以来,各类学科的基础教材知识由原来的理论过深、系统太强、远离生活化开始了真正的转向归朴,教学活动也实现了由过去“高空悬浮”状态走向“自然田野”式的逐步回归之路,切实地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素质教育理念和发展目标。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就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如何有效开展以生活化为主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呢?本文在审视其价值意义基础上,立足于生活器具应用的角度,对此做出简要性阐述。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社会化程度在不断地提升,科技化教育特征同时在日益显现并逐步加强。这不仅刷新了社会上下的教育思想认识,而且积极开展以生活化为主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已经掀起阵阵高潮,并越发形成了一种无可逆转的强劲发展态势。有教育业内人士强调指出:“过去教科书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如今社会生活则是课程教学活动的教科书。”物理是学校教育中一门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学科。在这种发展形势下,初中物理教学又怎可举步不前或者逆势而为呢?
种种形势表明,学校教育应当而且必须面向现代与未来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致力于培养大批集知识与能力、传承与发展、实践与创新、共性与个性为一体的素质化人才。学校教育不仅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而且是缔造社会性建设核心生产力的摇篮基地。而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等“多强”的基础学科,无论在社会生产还是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必然会广泛而又深入地涉及并应用到物理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物理就没有生产,没有物理就没有生活”。对于初学者而言,开展生活化、能力型物理教学是根本性需要。
物理学与社会生活是息息相通的,如雨后彩虹现象,放气球、风筝活动,壶水沸腾现象及其汽笛声等。再如,搬运东西时推着走比抬着走省力气;当客车停下时,为防止前倾和跌倒,人的身体总要后斜以保持平衡现象;骑车上下坡都应走“S”线路,而非直上直下;把煮熟的热鸡蛋放在凉水中冷却一下,才能更好地剥下蛋壳;在家庭生活中如何才能更多地节水和省电;炎热的夏天里,为什么电风扇会产生“热风”现象呢……大力开发与充分利用丰富多元的生活课程资源,既看得见又摸得着,能够让学生耳闻目睹、切实体会,非常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效率。
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它始终离不开各类实验的有效支撑。不仅如此,“人的智力多出自于手指上”,“手巧”与“心灵”总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这就是说,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组织与引导学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积极开展生活实验教学活动,非常有利于在学用结合中赢得“情绪智力”效果。
“让物理回归生活 让生活涵养物理”——这是一项有利于教学相长、学用相长的艺术性实践课题。现以“生活器具”为主要媒介,主要从如下几方面,简要阐述开放性物理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活动。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虽然初中生刚开始进行物理学习,其实许多物理知识和现象早已深入到了他们的认识和行为之中。当然,对于这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他们更多的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还有“错误”认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注重链接生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并且不断放大良好的效益和效应。有一次,就在“摩擦起电”课堂教学上,笔者无意中看到地上有一些细碎纸屑,心里一动,面向全班故作深沉状:“是哪个同学把废纸撕成这么细碎撒在地上的?”稍过一会儿,有位男生站了起来。“不直接地用手,也不准用扫帚,我要你把这些纸屑捡起来,算是对你的批评与惩罚吧。”男生听后有些急了,另有人嘀咕“这不是为难人嘛!”在男生无计可施后,我拿起他桌上的一支塑料笔,在头上摩擦了几下,就把其中的一些纸屑“吸”了起来。“你们看看,这就是物理老师的高智商行为……”笔者常用这些“小幽默”来“捉弄”学生,不过他们却好像越发地享受了起来。
“兴趣也许只是一个人的冲动,只有情感才会持续一个人的行为,铸就一个人的意志,凝练一个人的个性……”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笔者之所以有此感触,主要得益于多年前的学生小旭,还有他那个值得一提的“八宝囊”。初二刚开学一段时间,小旭学习成绩不怎么好,却喜欢鼓捣一些小玩意,随身带着一个袋子,没有人知道究竟有些什么。后来一学生出于好奇偷看了,发现竟是一些为人不齿的东西,如旧车锁、废钥匙、磁铁块等,由此被人称为“八宝囊”。有学生当面奚落了小旭,他不服气,却众口难封,笔者决定助他一把。有一次笔者把准备好的小箱子带到课堂上,当众摆弄一番,面对大家的惊讶和笑声:这些都是我的“助手”,是你们“无声的老师”。不信吗?我来告诉你们——自制的“水气压计”和矿泉水瓶,可做“大气压”实验;废旧细铁丝和小木棒,可做“物体导热”实验;半截蜡烛、塑料吸管……后来,笔者陆续地把这些“玩意”用在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正因为如此,不但“挽救”了小旭和他的学习成绩(尤其是物理学科成绩),而且逐步深化了学生的物理学习情感。
众所周知,物理规律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对于有些物理知识、现象、规律,我们必须通过多媒体演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传知、授业、解惑”,有些则无须“牛刀杀鸡”,可以借助简单朴素的生活小物件演绎,甚至让学生踊跃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同样能够从“小实验”中揭示“大道理”。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手脑互动中赢得学习情趣和活力,而且非常有利于从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学用相长的意识,培养他们以个体独立和合作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激发他们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和善于创新的成功信念。例如,“浮力”在初二物理学习中是一个难点,许多人对于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感到既难理解又难掌握。然而一次实验观摩课给予了笔者很大启发,上课的学生他们自制了简单精致的学具:把一只普通的塑料饮水瓶子剪下一部分,再剪下一个小缺口,同时用另一块再剪小漏斗形状,附加一块固体胶加以密封,以确保水不会外渗或者沿外壁流出来。然后利用这一学具合作完成了“浮力”实验,从而让课堂中的师生和听课教师都大加赞赏。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与“学习全靠自用心,老师不过引路人”有异曲同工之妙。物理实验的结构是严谨的,过程是缜密的,它的用具器材却并非都是“高大上”,许多实验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且非常的“草根”和“接地气”。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利用各类生活器具开展演示实验,既可发挥辐射和引领作用,又能有效培养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和实际行为能力。例如“空气悬浮”实验:用一只老式磁化杯子,把它里面的磁铁取出来;再用这样2个中间有孔的磁铁,同极相向地从中间插一根筷子,上面的一个磁铁就会“悬浮”在空中。再如“大气压”实验:把一个倒满水的瓶子倒置过来并放到一个盛着水的盆子,尽管瓶子是开着口,但里面的水不会流出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大气压存在的缘故,它能够保证深度不超过10 m以内的瓶子倒过来,里面的水却不留出来。诸如此类的生活实验简单易行,有利于学生在“求趣、求新、求异”心态的驱使下不用扬鞭自奋蹄,自觉主动地投入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
瓶瓶罐罐、边角废料等器具,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是废品垃圾,在物理活动中却是可利用的“宝物”资源。教师善于实现“化废为宝”“由小见大”,能给课程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元素。
[1]孙明: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实践[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王志红,徐平川: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育理念的再认识[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3):99,192.
[3]黄俊秋:巧妙利用学生“错误”资源进行生成性教学[J].物理教学探讨,2010(11):71-72.
[4]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24-30.
胡艳,本科,二级教师。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唐山镇中心学校,256400
崔佃波,本科,一级教师。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世纪中学,25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