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族舞蹈的艺术特色

2017-01-28 15:25王红梅
黄河之声 2017年3期
关键词:苯教藏传佛教乐舞

王红梅

(辽宁省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辽宁 建平 122400)

浅谈藏族舞蹈的艺术特色

王红梅

(辽宁省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辽宁 建平 122400)

由于藏民族生活环境独特,因而创造了具有雪域高原特色的灿烂文化,作为其中的一种艺术形式,藏族舞蹈从原始苯教初期,到藏传佛教时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并因地域不同而分为许多不同的教派形式,期间宗教的影响至关重要,藏族舞蹈和藏族乐舞成为了藏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藏族舞蹈;乐舞;苯教;藏传佛教

作为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包括藏医药学、藏戏、建筑、雕刻、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都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文化宝库中闪亮的明珠。今天,本文就藏族舞蹈的艺术特色加以阐述。

一、藏族自娱性民间舞蹈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壮美奇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藏族人民以特有的方式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藏族舞蹈就是藏民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历史长河的发展演变中,藏族在与自然和阶级的斗争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歌舞艺术。但是,藏民族居住地地广人稀,各地方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的差异,也形成了不同的舞蹈形式,藏民族舞蹈分为两大类,就是“卓”和“谐”,都属于民间自娱性舞蹈。“谐”是一种集体性的歌舞形式,具体又分为四种,即《谐》、《堆谐》、《果谐》和《果卓》(也就是《锅庄》)。

《谐》,藏语中叫“康谐”或者“叶”,也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弦子》。主要流传于西藏的昌都地区、青海和甘肃的藏族聚居地。这种舞蹈形式是由男性舞蹈者一边拉二胡或者牛腿琴,一边领舞而得名,其动作舒展缓慢,细腻并且流畅。在藏民族各地区,《弦子》形式大体相同,最为著名的就是四川巴塘地区的《弦子》。

《堆谐》是一种圆圈舞,流传于日喀则以西至阿里地区、雅鲁藏布江流域,逐渐盛行于拉萨。这种舞蹈形式一开始是由六弦琴伴奏,后来逐渐演变成用小型乐队伴奏,以男子踢踏步为主要舞蹈动作的《踢踏舞》。大约公元10世纪的时候,就有《堆谐》的存在,但是,传统《堆谐》区别于其他圆圈舞的地方在于舞蹈动作中男女是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的。

《果谐》热烈而奔放,舞蹈者边唱边舞,有时加入呼号,男女拉手或者搭肩,舞蹈动作以转胯、蹲步和转身、身前摆手为主,具有羌族原始舞蹈的显著特点。

《果卓》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舞蹈特色和风格,舞蹈语汇中有模拟野兽和表达爱情的动作,是一种自娱性歌舞,也是一种围着篝火、围着锅台而起舞的形式。《果卓》流传的地域相对广阔,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称谓,在工布地区叫做“波强”或者“波”,在萨迦地区叫做“索”,在藏北的牧区被叫做“卓”或者“锅庄”。

二、藏族的宗教舞蹈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特点是藏族舞蹈独具一格的原因,但是藏族舞蹈中的宗教元素不可或缺,可以这样说,没有宗教,就没有现在的藏族舞蹈。

(一)原始苯教对藏族舞蹈的影响

“羌姆”,是藏族祭祀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乐舞形式。“羌姆”原意是“舞”或者“跳舞”的意思,开始并不专指祭祀,后来逐渐被寺庙和宗教祭祀活动作为专用的乐舞形式。“跳神”是祭祀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长号、鼓钹、蟒筒、唢呐的齐鸣声中,表演者身穿皮甲,头戴战盔,列队绕场,拉开序幕,表演《护法神舞》、《喜乐神舞》、《鹿神舞》、《牛神舞》、《凶神舞》,各段舞蹈之间的内容都不相同,同时穿插喇嘛们的角斗、摔跤的等表演娱乐观众。《羌姆》的最后项目是驱除鬼怪,勇士们把用酥油和糌粑做成的鬼怪点火焚烧,祈求风调雨顺、一年平安。《羌姆》多以《法器舞》、《拟兽舞》为主,表演时庄严肃穆,很少歌唱。

(二)藏传佛教的对藏族乐舞的影响

在佛教前宏期,即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时期,大约公元7世纪,佛教从印度、尼泊尔、中原等地开始传入藏区,在公元8世纪以赤松德赞为代表的统治者,倡导削弱苯教,发展佛教,同时选派吐蕃的优秀人才到印度、到中原去学习,因而印度的音乐理论、中原的乐谱和乐器也随之传入了西藏。藏族乐舞在佛教的后宏期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也是《羌姆》的主要形成时期,并从派系、教义、神灵、活动、仪式等方面具有了浓郁的高原雪域特点。不同教派之间,乐舞的形式和内容也有区别。

昆.贡却杰布是萨迦派的创始人,他在《金刚橛修供》乐舞基础上进行充实和改进,使其成为了萨迦派最早的《羌姆》中的一支。同时还有最为著名的《玛索尔玛》、《孜玛尔多加》、《冬季大法会》、《夏季金刚》四大羌姆。

宁玛派的乐舞有许多苯教的成分,乐舞中的乐器大多是苯教的法器,最具代表性的是宁玛派的拧巴(具有最高学位或僧官地位的人)在公元12世纪以经书《白马嘎当》为基础,编排了大型乐舞“古鲁村节”,内容主要表现莲花生的八种智慧,或者说八种变化,是藏传佛教的典型乐舞。

噶举派乐舞面具狰狞夸张,音乐重力度,动作重气势,具有摧伏魔怪的威慑力。著名的僧人唐东杰布在民间歌舞和宗教乐舞的基础上,创编了蓝面具藏戏,用以弘扬佛法。

格鲁派在藏传佛教各派系中形成较晚,由宗喀巴大师所创立,他为法会乐舞设计的音乐和动作都有一定的含义,表演时不得随意改动,乐舞从乐队到道具、表演规模、表演服饰,都有自己的特色。

三、结语

历史的长河滔滔奔流,千百年来,藏族乐舞、藏族舞蹈形成了独具雪域特色的艺术风格。在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审美意识也相应得到提升,使得藏族舞蹈、藏族乐舞不仅仅为宗教服务,更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给世人带来审美愉悦和美的享受。■

[1] 吕艺生.舞蹈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2]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 宿白.藏传佛教寺院考古.文物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苯教藏传佛教乐舞
苯教音乐研究的学术前沿动态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龟兹乐舞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从热巴舞蹈中剖析苯教文化遗存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
苯教象派创始人象帕及其影响刍议
宕昌家藏苯教古藏文写本来源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