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9音乐内涵与演奏分析

2017-01-28 15:25张蜀婷
黄河之声 2017年3期
关键词:音画尼诺夫拉赫玛

张蜀婷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9音乐内涵与演奏分析

张蜀婷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音画练习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极丰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受到越来越多的钢琴演奏者的青睐和喜爱。本文从音画练习曲的体裁特征入手,主要对第二套音画练习曲Op.39的音乐内涵和演奏进行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演奏分析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y Rachmaninov,1873-1943),俄罗斯浪漫主义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主要为钢琴作品(包括他的钢琴协奏曲),此外,他在管弦乐、歌剧、声乐等多方面都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他创作的几部钢琴协奏曲及帕格尼尼狂想曲堪称经典之作,旋律优美宽广,和声绚丽多彩,曲中处处都流露出内心深处的真挚深情。而《音画练习曲》是他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些练习曲形象生动,简洁凝炼,具有极丰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受到众多钢琴演奏家的喜爱,是他们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

《音画练习曲》一共分为两套,第一套练习曲Op.33有9首,创作于1911年,其中第四首于1916年9月27日改写后,作为作品39号第6首;第二套练习曲Op.39也有9首,创作于1916-1917年。1931年,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将作品39号的几首练习曲改编为乐队曲时,拉赫玛尼诺夫把其中的标题内容告诉了他,如:第二首是写海洋和海鸥的故事;第四首描写集市的情景;第六首描写小红帽去看祖母的故事等。相比之下,第二套练习曲比第一套的技术更为艰深,对于演奏者是很大的挑战,需要具有相当水平的演奏者才能胜任。

一、如何把握好《音画练习曲》的演奏

拉赫玛尼诺夫将他创作的这一套作品定名为《音画练习曲》(Etudes Tableaux),意指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并能带给听众以丰富想象空间的钢琴曲。从音乐的角度看,“音画”是从绘画中得到灵感,将其与音乐表现相结合的创作手法;第二套练习曲中的第一、第八首等作品,就是作曲家直接从瑞士象征主义画家勃克林的画作中受到启发而写成的。从技巧的角度看,“练习曲”表明了该作品包含了很多艰深的技术音型,对于演奏者的技巧训练有很好的学习价值。拉赫玛尼诺夫将二种体裁巧妙地糅合到一起,既有别于李斯特标题性练习曲的炫技性,也与肖邦练习曲柔美细腻的风格不同,展现了其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显示出了作曲家卓越的才华和创造力。

对于演奏者来说,如何处理好《音画练习曲》中音乐表现和技巧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演奏:一种是只专注于技巧练习,而忽视音画练习曲意境与情感上的表现,听起来技巧相当辉煌、气势磅礴,却显得空洞呆板,甚至机械化;另一种是沉浸在音乐的表达和想象之中,但技巧上的漏洞非常明显,很多技术性较强的音型都完成得困难,完全不能胜任。毫无疑问,这两种演奏方式都是不够成熟的。作为演奏者必须意识到音乐与技巧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音乐与情感的表达必须依靠完美的技巧得以展现,二者缺一不可。也就是说,首先通过过硬的技术训练掌握各种较难的音型和段落,弹起来才会得心应手。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入自身的理解和感受,使演奏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拉赫玛尼诺夫对作品所期望的音响效果。

二、《音画练习曲》的创作风格

(一)浓郁的小调性特征

在第二套音画练习曲中(Op.39),除了第九首为D大调,前8首都为小调调性。拉赫玛尼诺夫对小调写法的偏爱,充分体现了他的作品继承了俄国民族化音乐的创作传统,受到音乐巨匠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柴可夫斯基以及斯克里亚宾人的影响,他们都用俄罗斯民族的小调性音乐语言描绘祖国的美丽景色,抒发自己的爱国热忱。另外,这套练习曲创作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前夕,政局的动荡不稳定,使得拉赫玛尼诺夫的内心处于矛盾和不安的状态,他以这些曲调排遣出自己彷徨、失落而忧伤的心情。

(二)绚丽的色彩性和声手法

拉赫玛尼诺夫具有独特的和声写作手法。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和声技法发生重大变革的年代,许多革命性的作品相继问世,在这种背景下,他仍然坚持以传统和声写作手法为基础,但却加入了大量的变和弦和转调进行,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风格。他运用色彩性的和弦表现出绘画作品中明朗与暗淡,朴素与厚重,喧闹与悠远等多重富于对比性的艺术效果,使听众感受到生动的画面感。因此,演奏者对于作品中的和声功能和转调技法的学习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复杂的多声部织体与复调特征

拉赫玛尼诺夫在写作时大量运用了多声部织体,采用对位化手法,形成了几个声部的参差进行。声部的复杂化,全面拓宽了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音域,大大增加了演奏者的技术难度。演奏者应处理好声部之间的关系,如:不间断地进行分声部练习,保持各个线条的清晰度;安排好声部间的主次关系,从奏法、力度、音色等方面的对比处理增强层次感。

下面,本文将从对作品的音乐内涵和演奏处理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简要分析。

三、《音画练习曲》Op.39的音乐内涵与演奏分析

(一)作品39之1,c小调

这首练习曲是作曲家从瑞士象征主义画家勃克林的画作《波浪》(The Waves)中获得灵感而写成的,整曲热情奔放,激情洒脱,富于诗意,充满了神秘色彩。右手奏出连续的琶音进行,让人联想到画作中的波浪线条,连绵不断而充满了起伏,左手为八度旋律音型,低沉有力,需要发自内心的歌唱。演奏时应注意弹出橄榄型的线条走向,双手的起伏应始终保持一致。从25小节开始作曲家使用转调手法,使乐句在大小调之间转换,营造出了丰富的色彩性效果,注意利用细致的触键变化演奏出不同的音色。此处左手大指位置的旋律线条非常重要,应连贯而歌唱。第33小节是诙谐的断奏,应以明亮、锐利的指触演奏出坚定、果断的音响效果,与前面的连奏形成鲜明对比。46小节开始为再现部分,连绵不断的琶音显得更为宽广悠长,伴随着渐强,逐步推向热情激昂的高潮。全曲在一连串短促、有力的半音和弦进行中结束,应演奏得一气呵成,坚定而果断。

(二)作品39之2,a小调

这首练习曲描写了海洋和海鸥的故事。左手持续的三连音背景让人联想到宽广无垠的大海,右手的旋律在高音区和低音区之间来回穿梭,似一群海鸥在天空中飞翔。暗淡忧伤的曲调,是拉赫玛尼诺夫内心的写照,反映出他忧愁、失落的心情。由于右手的单音旋律较为朴素,演奏时容易弹得平淡、松散,应注意根据谱上的力度标记做出细微的起伏变化,使音乐线条连贯而生动。50小节开始进入中段,气氛变得紧张而凝重,犹如海面上的乌云,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三连音音型在渐强力度的推动下走向高潮,就像海鸥们对狂风暴雨无所畏惧,一直在振翅飞翔!谱上多次出现的piu vivo(更加活跃的)标记应理解为速度相对自由,随着力度的加强应适当加快速度。第103小节为再现部分,乐曲在宁静、悠远的氛围中结束。

(三)作品39之3,升f小调

这是一首热情洋溢的幻想曲。生机盎然、快速流畅的音流与前一首徐缓抒情的曲风形成鲜明对比,带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受。右手旋律部分为双音进行,快速演奏时有相当的难度,需要通过多种方法训练进行掌握,如:通过由慢速到快速练习,尽可能弹奏清晰;通过断奏练习,训练手指的均匀性;通过高声部单独练习,加强句子的连贯性等。该曲的另一个技术难点是句法的变化非常多,各种长句和短句不断变换,双手之间的线条呈交错状态,如第105小节,既要把右手的长线条弹的连贯、宽广,也要把左手短句弹得生动、活泼。另外,谱上标记的节奏重音要加以强调,才能凸显出音乐上的韵律感。

(四)作品39之4,b小调

这首练习曲描写了热闹的集市景象,音乐生动而活泼,那些跳跃的和弦让听众感受到了集市上喧闹的气息。拉赫玛尼诺夫采用了多声部进行和复调创作手法,使这首作品听起来像一部管弦乐,于是后来的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把这首练习曲改编成了乐队曲。演奏者应有充分联想到不同乐器的音色,如乐队中铜管与木管的声音,在不同的声部塑造出各种明亮与柔和、高亢与低沉的音色,使作品的层次清晰。这首作品的另一特点是断连奏法的对比应用,这些富于变化的短句游走在不同的声部之间,营造出欢快、生动的效果。总之,演奏者应把握好该曲轻松明快的节奏和生动诙谐的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奏法、力度、音色等方面的对比手法进行音乐表现。

(五)作品39之5,降e小调

这首练习曲是一首悲歌,表达了拉赫玛尼诺夫内心热烈澎湃的激情。全曲主要由高声部的旋律和中低声部的和弦织体所组成,这首作品是拉赫玛尼诺夫为女高音歌唱家妮娜·柯雪兹创作了一系列艺术歌曲(Op.38)后完成的,因此去聆听他的艺术歌曲《梦》、《雏菊》等对演奏者来说是很有必要。该曲主要的演奏难点是:旋律部分为长句,很不容易弹得连贯,练习时应从声乐演唱的角度出发,内心保持住歌唱,并一直有明确的旋律走向,另外,低声部的和弦织体要有向前的走向,对于旋律的推动力是非常重要的。谱上标有保持音记号的音符须加以强调,表达出不同的语气。第26小节开始为中段,音乐宁静而朦胧,像一首夜曲。演奏者大多将注意力集中在右手的旋律部分,容易忽略左手6连音进行的节奏准确性,所以应仔细聆听左手的织体部分。41小节开始作曲家采用模进手法,进行移调进行,获得了丰富的色彩性和声效果。第53小节再现部分开始,宽广优美的旋律由左手的低音奏出,经过慷慨激昂的高潮后,该曲在安静的弱奏中结束。

(六)作品39之6,a小调

这首练习曲描写了小红帽与野狼的故事,两个不同的音乐形象交织进行,展现出一幅生动、鲜明的图画。开始的半音阶上行乐句描绘了野狼在怒号,有一种可怕而紧张的气氛;随后的跳进乐句描绘了小红帽的形象,她蹦蹦跳跳,充满了活泼和天真。这首作品的重点是演奏者如何从奏法、力度、音色等方面的处理将两个音乐形象的鲜明对比表现出来,如:开始半音阶乐句的渐强处理应夸张出来,使听众仿佛看到童话故事中描写的野狼饥肠辘辘、渐渐逼近的场景。跳进乐句中的断奏应弹得短促而有弹性。第36小节开始为中段,主要为双音断奏进行,音乐更加生动、活跃,速度上不断加快,展现出狼群兴奋、追赶的场面。左手低声部的半音动机取自于该曲开始部分的半音阶上行句,需在语气上加以强调,以表现出乐句的走向。94小节为再现部分,结构略为缩减。

(七)作品39之7,c小调

这是一首葬礼进行曲,拉赫玛尼诺夫解释说“这是送葬的队伍,其中有哭声和钟声”,音乐悲痛而哀伤,充满阴霾的气息。该曲从技术上来说较为朴素,而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是演奏者把握该作品的关键。开始的和弦犹如亲人们的哀嚎,沉痛而有力,随后伴随着缓慢的速度向前行进,演奏时内心应保持住极大的张力,才能控制好乐句。第14小节开始低声部出现的三连音像远处传来的钟声,如死神在召唤般,久久挥之不去。第26小节出现的极弱段落(ppp处)显示出温暖而明朗的气息,就像对美好生活的追忆,该段节奏较为自由,由三连音与切分节奏交替完成,应注意对语气的把握。第39小节开始为中段,速度稍慢(poco meno mosso),主要描绘了送葬队伍沉重而机械的步伐;第70小节左手八度进行的钟声再次响起,逐步将该曲推向戏剧性的高潮。第90小节音乐转入了降A大调,高音区的和弦明亮而坚定,仿佛死者的灵魂被超度,摆托了一切悲痛苦难,进入了天堂,音乐意境得到了超越和升华。结尾的安排也体现出拉赫玛尼诺夫内心渴望摆脱现实中的各种束缚,期待光明与和平的愿景。

(八)作品39之8,d小调

这是一首抒情曲,由始至终充满了淡淡的忧伤。音乐时而和缓,时而急切,时而平静,时而兴奋,似说话般带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表现出作曲家复杂的心态。总体而言,演奏者应以细腻的触键塑造出较为丰富的音色效果和对比,体现出诗意般的画面感。右手部分为双音旋律进行,除了运用歌唱性的触键方法外,手腕的协调和带动对乐句的连贯性发挥着重要作用。曲中有很多乐句是作曲家采用大小调对比手法写成的,如第8和第9小节,第23和24小节等,应塑造出明朗和暗淡般对比的音色。第43小节开始,作曲家使用转调手法,使听众感受到色彩斑斓的和声效果。第66小节开始为动力化的再现部分,密集的断奏和弦使音乐变得生动、活跃起来。经过不断地发展,整曲在左手一组响亮而有力的分解和弦进行中结束。

(九)作品39之9,D大调

最后一首是“东方进行曲”,作为第二套练习曲中唯一的一首大调作品,音乐坚定有力、激情澎湃,充满了异国情调。同第6首作品一样,第9首练习曲也是作曲家受到安徒生童话的启发而写成,故事“天堂的花园(Garden of Paradise)中有这样的描写:“东风说,我现在是从中国来的——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曲中的很多铃铛声一样的断奏和弦应当来自于作曲家对于中国这个神秘国度的臆想。开始的和弦和八度强劲而有力,有一股不可阻挡的气势,演奏时手掌应非常坚固,尽可能将手臂的的重量传递到指尖;随后的断奏进行中应处理好声部之间的关系,塑造出不同的层次和音色。第34小节,作曲家采用转调手法继续发展,接下来的材料中有很多断连奏法的组合,应注意对语气加以强调。第63小节开始为轻松诙谐的,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童话故事中天真的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场景。最后的高潮应表现出排山倒海般的气势,音乐最后在强有力的和弦中结束。■

[1] 钱仁康.拉赫玛尼诺夫钢琴音画练习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2] Stanley Sadie. The new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3] 华萃康.拉赫玛尼诺夫的和声技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 罗伯特·沃克.拉赫玛尼诺夫[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5] 尹子.拉赫玛尼诺夫:不朽的旋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张蜀婷,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音画尼诺夫拉赫玛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浅谈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以《音画练习曲》Op.39 NO.9为例
丰收节音画
丰收节音画
音画之旅 百里侗寨踏歌行
传奇女飞行员“逃美”激怒阿富汗
抗战音画
探析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