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悲歌
——观马兹·艾克版《吉赛尔》有感

2017-01-28 20:11黄田田
黄河之声 2017年7期
关键词:艾克阿尔伯特芭蕾舞剧

黄田田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人性的悲歌
——观马兹·艾克版《吉赛尔》有感

黄田田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芭蕾舞剧《吉赛尔》是浪漫主义芭蕾的代表作,吉赛尔这一角色也因其高超的舞蹈技巧和细腻的表演内容,成为“考验女舞蹈家是否成熟的试金石”。因此无数编导都曾尝试改编这一经典作品,也有很多优秀的版本流传下来,其中,最独特的要数瑞士名家马兹·艾克的《吉赛尔》,他保留了原本的音乐旋律,却抛弃浪漫主义芭蕾优雅、飘扬的艺术特点;他沿用原来的人物和情节,却又赋予人物更多的性格特点,将他们指引向另一个结局。

芭蕾舞剧;《吉赛尔》;马兹·艾克

1841年,浪漫主义芭蕾舞剧《吉赛尔》横空出世,它出自两位著名芭蕾舞大师朱尔斯·约瑟夫·佩罗和让·科拉利之手,成为了浪漫主义芭蕾鼎盛时期的代表作。至今一百多年间,《吉赛尔》出现了多种版本,而瑞典著名编舞大师马兹·艾克(Mats ek)1982年所做的《吉赛尔》则被人们成为“神话般的版本”,这一版本的《吉赛尔》以出众的表达方式、独特的编创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巴黎歌剧院的保留作品。

马兹·艾克出生于1945年,他的母亲是瑞典卡尔伯格芭蕾舞团的创建者布里吉特·卡尔伯格(Brigit Cullberg),他的父亲安德斯·埃克(Anders Ek)是一名皇家戏剧院的演员。也许正是因为出生在这样的艺术世家,受到戏剧和古典芭蕾的熏陶,马兹·艾克的作品总能看到古典与现代气息的交融。1981年至1993年,接替母亲成为卡尔伯格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的十余年间,他尝试改编了许多经典芭蕾舞剧,如《吉赛尔》、《睡美人》、《天鹅湖》等,他在保有原版故事结构的同时,赋予其新的现实意义,因此他的作品兼有叙事性与时代性,也获得了诸多赞誉。《吉赛尔》就是体现马兹·艾克卓越编导才能的佳作。

一、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换

谈到马兹·艾克的《吉赛尔》就不得不把它和古典芭蕾舞剧《吉赛尔》放到一起比较,原因有二:其一,马兹·艾克的《吉赛尔》继续沿用了安道尔·亚当为原剧而写的音乐,就连主要人物出场时的音乐节点都没有过多改动,但马兹·艾克对音乐节奏加以处理,对音乐进行了新的解构,在保留了音乐精髓的同时加入了编导的个性化诠释。其二,马兹·艾克《吉赛尔》的故事内容与原版基本一致,依然是个令人悲悯的爱情故事,有那个淳朴的“村妞儿”吉赛尔,贵族身份的阿尔伯特,追求吉赛尔的汉斯和阿尔伯特的未婚妻,只不过马兹·艾克给了他们不一样的结局。他摒弃了芭蕾舞剧《吉赛尔》的浪漫主义色彩,抛开舞剧原有的诗意,将吉赛尔那关于爱情和幻想的梦境彻底打碎,将赤裸裸的现实呈现在面前;他抛却了古典芭蕾舞剧唯美严谨的氛围与“开绷立直”的束缚,解放了舞者挺直的躯干与四肢,勾起了脚尖,佝偻了背,自由的更像在张牙舞爪。

马兹·艾克赋予了吉赛尔天真纯朴也给予了她笨拙与粗鄙,让吉赛尔不再“完美”,少了些仙气儿,多了点人味儿。音乐柔和飘逸的旋律好轻轻拂过耳畔,相比之下,吉赛尔的动作则显得粗鄙笨拙不断刺激着视觉神经:她双腿180度大开,双膝向两边弯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手捂着嘴巴面部神态狰狞。她那女性象征的长发裹在可笑的瓜皮帽中,上身是紧紧包裹着身体的酱紫的毛衫,只留一条长裙告诉观者这是个女子。吉赛尔褪去了足尖鞋,赤着双脚在舞台上奔跑像个十足的男人婆。马兹·艾克依然让两人一见钟情,但这次似乎是吉赛尔更为主动,她看到阿尔伯特后像个看见了糖果的孩子,瞪大了双眼,张着嘴巴,展开双臂跑向阿尔伯特,想树袋熊一样缠在他的身上,拙劣的诱惑阿尔伯特并且主动地脱去他的外套。

当吉赛尔发现阿尔伯特有未婚妻之后,马兹·艾克没有让吉赛尔借助死亡而逃避,他选择让吉赛尔经过这场打击彻底疯狂,被送进了疯人院。和原版一样,汉斯和阿尔伯特先后去探望吉赛尔,不同的是“女巫们”对两人的态度:原版中的汉斯跳舞力竭被卷入河水中,阿尔伯特则被吉赛尔救下,善良的吉赛尔用博爱的胸怀原谅了阿尔伯特,让他在余生中无尽地忏悔。而马兹·艾克版的《吉赛尔》对这两个男人都实施了报复:汉斯因爱而不得所以由爱生恨,戳穿阿尔伯特的身份以期得到吉赛尔的青睐,却间接逼疯吉赛尔,于是编导选择忽视汉斯,由得他“轻轻地来,轻轻地去”,让他永远沉浸在求而不得的痛苦之中;阿尔伯特一见到吉赛尔就被打了一顿,他的衣服被一件一件的剥离直至光裸地蜷缩在角落,吉赛尔扬长而去。这里的吉赛尔不再是博爱、善良的近乎“神”似的存在,而是被拉下神坛的,有恨意、会报复的真正的“人”。

二、爱情外衣下对人性的思考

原版《吉赛尔》的编导通过营造出两个鲜明对立世界的对比(充斥着偏见、欺骗与虚伪的悲剧的人间世界和真诚的爱情能够战胜鬼王的女鬼王国)来表现爱情的美好和对未来的憧憬,马兹·艾克则想借助这个爱情故事揭露人性的本质:科林对吉赛尔的爱情是一种大男子主义式的爱情,他试图时刻掌握着吉赛尔,这种充满控制欲的强烈情感让吉赛尔又惧又怕。当吉赛尔弓着腰低着头表现出恐惧与躲避时,汉斯总是会冲过去将她抱走,强行介入。而对于阿尔伯特,科林既嫉妒又羡慕,还有一丝同情,于是才会出现科林美滋滋地穿着阿尔伯特的外套,引着未婚妻前来寻找;才会出现舞剧最后科林给阿尔伯特披上一块布。

与科林的爱情相反,阿尔伯特给予吉赛尔无尽的自由与吉赛尔在一起时,他基本上处在被动位置,任由吉赛尔拉扯着他飞奔、跳跃、缠绕。当吉赛尔同样做出恐惧与躲避的动作时,阿尔伯特总是默默做着同样的动作在一旁陪伴。因此,就算阿尔伯特的总是挺胸抬头,一身纯白的燕尾服与吉赛尔灰溜溜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算这段爱情一开始就不令人看好,吉赛尔还是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但是阿尔伯特又是懦弱的,当阿尔伯特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时当即跪地求饶,对吉赛尔的哀求视而不见。也许他对吉赛尔是有感情的,但是这段感情的初衷并非那么单纯,也没有美好到能让阿尔伯特为了它放弃一切。

我想编者给吉赛尔的悲剧性结局早就铺垫于她的肢体语言中:执着的近乎顽固,单纯的近乎愚蠢。人无完人,马兹·艾克深知这一点,所以他的作品中每一个角色都有着人性的弱点,科林偏执的爱、阿尔伯特的懦弱与伪善、未婚妻的骄纵……最具讽刺意味的是,阿尔伯特回到未婚妻身边后吉赛尔仍然苦苦相逼,得不到回应的她竟然立即对着未婚妻泼妇般大打出手,极尽无知之能。

马兹·艾克的吉赛尔虽然有着一颗坚强的心脏,却还是没有坚强的内心——吉赛尔疯了。密闭的空间和肢解的人体碎片揭示了疯人院中人们灵魂的支离破碎,疯人院的人们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断崩溃奔逃,被修女安抚,再次崩溃奔逃……和原版一样,这里的人们(亦或鬼魂)都只留下了破碎的心、不完整的灵。他们想要逃离这个压抑的世界,却又只能在这里得到片刻宁静。这时,阿尔伯特出现,姑且不谈阿尔伯特对吉赛尔的爱意有几分,无论是去墓前哀悼还是去疯人院探望,阿尔伯特都是导致吉赛尔或死亡或疯狂的直接因素,他对吉赛尔或多或少带着些愧疚。他来寻找吉赛尔也许是为自己的一己私欲感到忏悔,也许只是为了前来寻求内心自欺欺人的平静。原版的《吉赛尔》在阿尔伯特力竭时化为幽灵的吉赛尔冲出来保护了他,如果说原版《吉赛尔》传达了爱情战胜死亡,善终胜恶的积极意义,那么马兹·艾克则剥去了《吉赛尔》浪漫的外衣,给予了更现实的故事结局:阿尔伯特的伪善像他的衣服一样被一层层揭掉,最终被赤裸裸的遗弃在角落。吉赛尔没有原谅阿尔伯特,她遗弃了那个欺她骗她的阿尔伯特,选择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与她爱的那个阿尔伯特生活在一起。

三、结语

马兹·艾克并没有给阿尔伯特一个确切的结局,只是在作品结尾,汉斯在田野间看到了一个光裸着身体的人——阿尔伯特,也许是怀着某种兔死狐悲式的情节,汉斯给阿尔伯特披上了一块遮羞布。我想,阿尔伯特也许是疯了。马兹·艾克并没有打算讴歌爱情的真善美,他或许是想用这个悲剧故事的另一种演绎展现人性脆弱与不堪一击,而人们总要为自己人性上的弱点付出代价,也许这就是因果的循环。

[1] 肖苏华.中外舞剧作品分析与鉴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296.

[2] 朱立人.西方芭蕾史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37.

[3] 秘途.Mats Ek与作品《吉赛尔》[J/OL].Ballet杂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bd11b70100i4fv.html(2010-04-22 23:22:17)

[4] 曹诚渊.国际舞坛怪才马兹·艾克[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b0fe50100d03s.html(2009-04-09 12:57:38)

猜你喜欢
艾克阿尔伯特芭蕾舞剧
维多利亚女王的婚姻
爱箱常满
爱箱常满
中国原创芭蕾舞剧《花木兰》剧照
小丑鱼吞石记
谢丽尔的生日是哪天?
幽默
恳请封杀我
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央芭蕾舞团
芭蕾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