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柱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2)
高职高专院校唢呐教学研究
——以山西戏剧职业学院为例
郭 柱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2)
唢呐艺术是我国民俗音乐艺术的一个艳丽瑰宝,具有独特的历史沿革迹象和深刻的社会变迁见证作用。现代以来,随着西洋音乐等其他民俗乐器的大力发展,唢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唢呐艺术由于自身具有的独特意义,它的发展关系到民俗音乐的接受现状与未来发展状况,因此对于唢呐的传承和发展不能简单的寄托于民间艺术的自觉发展,还要更多的从教育上进行有力的传承。本文从唢呐艺术的历史渊源出发,并以山西戏剧职业学院为例,探讨唢呐艺术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的教学现状,并且根据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收集,对高职高专院校唢呐教学现状进行具体的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高专院校唢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以改变现有教学状况,以促进我国唢呐艺术的教学发展。
唢呐;教学;高职高专;传承
唢呐是我国的一种民间吹管乐器,在特征上非常明显,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在流行上非常广泛,同时,还具有技巧丰富及表现力较强的特点。唢呐在发音上开朗豪放,刚中有柔及柔中有刚,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使得唢呐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并在民间广泛应用于婚、丧、嫁、娶等仪式。
公元3世纪,唢呐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在西晋时期就开始出现唢呐的印记,关于这方面,从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就有这方面的证据,也就是在该画中就已经有吹奏唢呐的形象。而到金、元时期之后,唢呐就在中国中原地区获得流传。关于唢呐,有多种译法,如“销呐”、“苏尔奈”、“锁奈”及“唆哪”等译法。在明代时期,其古籍中就开始有唢呐的相关记载。明代武将戚继光在军乐中使用唢呐。在其《纪效新书·武备志》中就曾提到:“只有是掌号笛,那么则就是吹唢呐。”
各地的唢呐都不尽相同,有大,有小,有粗犷,有柔和,种类甚多。
小唢呐:这类型的唢呐在杆长上,一般在22~30厘米之间。其中最为常用的杆长为23厘米,这种杆长的唢呐也称为“三吱子”。这类型的唢呐主要在两广、福建及湖南,此外还有江西等省进行流行。其在音色上较为柔和,大都作为独奏或合奏的形式进行演奏,尤其和二胡等进行合奏,则更为动听,且经常为歌舞伴奏,在湖南流行的这类型唢呐,在说唱音乐“唢鼓”场合上作为伴奏的形式存在。在各地,所使用的哨也具有相应的差异,有的用芦苇制作唢呐,有的则用麦杆进行唢呐的制作,在一些地方,则也有用褐紫色胶性虫壳制作唢呐,不过,这类型的唢呐吹起来非常软。在江西会昌使用的这类唢呐,其侵子的材料为银,且其上、下口的直径相差很大,此外,还在侵子的下端,到第八孔上端的管中这个位置,特意装有一个中空管,并因此使得音响较为独特。如果与二胡等弦乐器放在一起进行合奏,那么,则更是好听。
海笛:其也属于唢呐其中的一种,在体型上玲珑小巧,不过在发音上,则却非常尖锐响亮,目前主要在江苏、浙江及安徽等地流行。
中唢呐:这类型的唢呐,在杆长上,则在32~40厘米之间。其中杆长为37厘米的唢呐最为常用,这类型的唢呐则也称为“黑杆子”。在江苏、浙江以及安徽,较为流行中唢呐。而在音量上,则在大小唢呐之间,整体上来说在音色上较为柔和。大多在歌舞的场合上以伴奏的形式出现。我国南方各省普遍使用中小唢呐,为此,北方直接称中小唢呐为“南方唢呐”。
大唢呐:很显然,这类型的唢呐在杆长上较长,具体在42~57厘米之间。其中杆长为50厘米的唢呐则最为常用,则类的唢呐也称为“大杆子”。大唢呐在东北及山海关和冀东一带较为流行。其哨则用芦苇这个材质制成,哨片主要呈口袋的形,吹起来的声音显得低沉宏大,主要用来吹奏大型的乐曲。
加键唢呐:这类型的唢呐问世较晚在,上20世纪60年代才获得研制成功。其杆上的音孔,按十二平均律进行开列,使得半音更为健全,在转调上也非常方便。共有四种音频,其中除了包括高音及中音之外,还包括次中音及低音四种,与传统唢呐相比,在音色上更为丰富,而在音量上则较为增大,且在音域上获得一定程度的扩大。
山西,是“鼓吹乐的故乡”、也是“戏曲的摇篮”,是研究唢呐在民间生存现状的最好范本。相对而言,山西在传统文化上非常深厚,唢呐在该片土壤中也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生命历程,并显示出极大的生命力,我们可大致将其划分为四个区域,其中的两个区域为晋北及晋中,另外两个区域则为晋东南及晋南,根据不同的区域划分,这四个地方的唢呐音乐特色又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为了更好的对于本课题的研究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调查,本人向山西戏剧职业学院的学生们共发放了210份问卷,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00份,经过对问卷结果的归纳,发现我校学生在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解读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我国传统音乐在校园中并没有获得大范围的认可。
在调查时,根据唢呐的认知途径来拟了一项问题:你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唢呐这种乐器的?A.影视媒体B.观看演出C.学校学习D.娱乐活动E.长辈宣传,根据调查结果显示,76%的学生是通过影视媒体了解到唢呐的,3%是通过观看演出了解唢呐,8%的学生是通过学校的专业学校了解和认识唢呐的,2%的是通过各种娱乐活动接触和了解到唢呐的,还有11%是通过家长和长辈的介绍与耳濡目染才对唢呐熟知的。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很多的学生对于唢呐的认知都来源于电视媒体上的演出或者是介绍,出于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去了解和学习唢呐的人还在少数。
在调查问卷中,针对学生对于不同乐器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了解,在古筝、琵琶、唢呐、二胡和西方民俗乐器的选择中,有23%的人选择了学习古筝,有21%的人选择了学习琵琶,19%的人选择了学习二胡,还有32%的人选择学习西方的民俗乐器,只有5%的人选择了学习唢呐,由此可以看出,在山西戏剧职业学院中,大部分的学生对于学习唢呐的兴趣不高。
在现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唢呐艺术一直都是“下里巴人”,而其他乐器则是“阳春白雪”,这样的观念来源就是因为唢呐的贴近生活、天然不造作造成的,不论是在历史发展还是在时代变迁中,唢呐总是带着很多民间的生活印记出现的,而这是很多别的民俗音乐所不具备的,但是恰恰是这一点,却成为了现在唢呐艺术发展的一个阻碍,很多人觉得,高校的唢呐专业远远没有其他的音乐课程更有吸引力。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唢呐专业的教学设置就更加偏向边缘化,对于唢呐教学的对于唢呐实施方案、教学大纲、课程体系等评价系统还不够健全,另外,唢呐教学的教材的编制基本上都是沿习了以往的教材方法,教材的编制比较老旧,并且在教材的选择上,也比较偏向与传统的曲目,对于曲目的革新较少。
对此,刘承华先生就在其研究成果《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中指出:“在过去的长期一段时间内,我们所实施的音乐教育,主要局限于音乐理论知识性的传授,导致音乐教育仅仅局限于一种纯技术上的操作……”而在进行教育的普及过程中,通过教育方式,尽管可以使得学习者获得与音乐有关的种种知识及技巧,然而,却很难在音乐深层鉴赏能力上有所提升。由此可见,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只注重强调音乐的本体与技巧性,而对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等则较为忽视,因此,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的积极性。如何立足于市场的实际需求,在这基础上进行产品的提供,这是我们需要思考及面对的问题。
当前,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在笔者看来,一旦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没有注重借助网络这个媒介,则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简单来说,高校想要做好中国唢呐音乐的教学工作,则需要发挥网络的作用,利用好网络这方面的资源。如可以建立传统音乐信息库等并为学生提供免费下载,进而能有助于唢呐音乐教育工作的发展。
专业技能过硬的教师对于音乐艺术教学的开展是尤为重要的,尤其唢呐还是一门带着强烈的民间艺术特征的艺术形式,因此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具有超高的唢呐吹奏技巧,而且还要对于民间文化有着深刻的认知和了解,才能够带好这门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队伍中,要加强他们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的学习动力,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相应的培训班去培养各方面技能的提高,这样可以解决很多教师专业技能很强但是知识文化沉淀不多的现象,同时也可以解决很多教师在知识文化沉淀上一件足够但是专业技能还需加强的现象。
高职高专艺术院校在教学本质上和其他高校是不一样的,我国的本科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高专院校则更加倾向于具体技能的传授,在唢呐的教学中,更是注重学生对于唢呐的之间感受与研习结果,因此在授课模式中,要更加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大力的推进实践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传统的、经典的唢呐曲目,来增其他们对于唢呐艺术的认知,在实践中去感受唢呐经典曲目中国包含的历史特色和时代特征,由此才能带动他们对于唢呐的审美情趣的提升。
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定期举办相应的讲座,且确保讲座内容与课程内容相关,在对象的定位上,则以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为主要对象队伍,当然,其他对唢呐艺术感兴趣的学生,则也可以参与讲座。而在举行讲座的老师上,则可以是本校老师、专家学者、民间大师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们对于专业技能的了解欲望,同时还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视角下去解读唢呐艺术,通过讲座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到唢呐艺术的相关知识。在讲座结束之后,还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自主发问,和唢呐教学专家以及民间唢呐艺人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在解疑答惑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探讨问题的能力,推进他们对于学习唢呐的兴趣和动力,同时也有利于挖掘出学生对于唢呐艺术的创新观点,推进唢呐艺术进一步的革新。
唢呐由于有着特殊的社会印记和文化特色,这种特色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成为唢呐艺术的发展阻碍,因此在与其他音乐的融合过程中,还要不断的革新唢呐艺术本身,来适应不断变化艺术审美情趣,在最大限度内保留唢呐艺术特征的前提下,做到更好的革新、促进唢呐艺术的融合创新。
[1] 王超.皖北乡村唢呐班社的传承与演变——以李庄镇唢呐班为例[D].湖北:中南民族大学,2012.
[2] 高长春.浅谈唢呐的传承与发展[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1.
[3] 安雅文.山西境内唢呐现状与思考[D].山西:山西大学,2007.
[4] 邱洋玲.丹棱唢呐及其传承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4.
[5] 尹双涛.郝玉岐唢呐艺术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4.
[6] 张强.冀东地区唢呐流派研究[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3.
[7] 李刚.庆阳婚丧唢呐音乐与文化研究[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9.
[8] 荣蕙荞.北方五省唢呐调名的考察与研究[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2.
[9] 吕东辉.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现状分析及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
[10] 叶向阳.高职高专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家教世界,2013.
[11] 钦铜.当下非主流化生存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形式[J].文艺研究,2005.
[12] 刘娟.试析高职高专音乐教学模式改革[J].黄河之声,2012.
[13] 杜元媛.关于民俗音乐走进普通高校音乐课堂的若干思考[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14] 冯步岭.民族音乐基础教程[M].河南人民出版社版,1992.
[15] 中国音乐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16] 中国音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17] 连波.国乐飘香[M].人民音乐出版社版,2001.
[18] 杨宏伟.浅议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