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民俗研究
——不只是一个新的领域

2017-01-28 20:11安德明
民间文化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民俗学男权女性主义

卷 首 语

女性民俗研究
——不只是一个新的领域

作为引领女性解放的一项影响深远的现代社会政治运动,女性主义从兴起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过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倡导、论战、批判、抗争等多种努力,这一运动在揭示建立在父权体系之上的性别歧视与性别压迫、推动人类性阶层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与此同时,其相关理论也不断得到提升与完善,并逐渐发展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个具有 独特魅力且内容丰富的话语与文本批评视角,对诸多学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女性主义的视角,在许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当中,甚至已经成为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之一。举例来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届常会于2015年年底审议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是在充分参考当代社会科学理论最新成果、总结以往非遗保护经验基础上制订形成的关于保护理念与原则的补充内容,其目的是为了确保保护实践中的利益相关方全面、公正地参与保护过程;在总共十二项原则当中,有一项就是强调对“性别平等”的特别关注。这可以说正是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的体现,它促使教科文组织各成员国在其所推进的非遗保护工作中开始关注以往没有注意(或没有认真对待)的一个特殊范畴,进而为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非遗保护运动开启了一扇新的理解和反思之窗。

在民俗学当中,有关女性民俗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从女性主义的视角,也即结合对父权制结构的反思、从批判性别不平等的立场来探索女性民俗,却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女性主义理论辐射范围日趋拓展才逐渐发端的一种研究取向,而在性别对照视角启发下探求一个社区或群体中的性别关系的研究,尤其是晚近出现的成果。与以往把女性民俗看做生活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看做整体民俗中一个自然存在范畴的研究不同,女性主义立场上的相关研究,更多地是在自觉思考女性如何通过一系列民俗活动来实现自己的身份建构及其性别整体地位的提升等问题。

因此,女性主义理论在民俗学中的应用,一方面对有关女性民俗的研究起到了进一步引领和激励的作用,许多以往并未引起注意的文化现象,成为了学界积极讨论的对象;另一方面,相比于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更为重要的,是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对历史和现实中许多熟视无睹的问题,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加以理解和思考。这些问题,既包括与女性民俗相关的内容,又包括超越女性民俗限制的更广阔范围中的内容。例如,我们引以为常的“节妇孝女”“贤妻良母”等诸多有关女性典范的传统表达,很大程度上是在父权制结构主导下建构起来的一种观念;而与此同时,除了以男权主义视角来建构女性角色、建构对于女性的社会期待之外,男性身份的建构也往往同男权主义立场下对两性关系的理解有密切关系,所谓“男子汉大丈夫”,以及与此相关的“男子主义”或“英雄主义”之类的表述,实际上也可以看作男权建构视角下想象中的女性期待的产物。此外,除了借鉴女性主义在批判男权的立场上揭示文化文本背后深层结构的优长,民俗研究者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并揭示女性的能动性,以及男女两性在性别角色与性别关系建构过程中在对峙的同时又不乏协商与合作的事实,进而为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完善,贡献来自本学科的新思想。

本期前沿话题,以“女性民俗研究”为主题,就是要集中展示女性主义民俗学在国内外发展的多面向成果,从而为读者全面了解这一方兴未艾的研究取向提供尽可能全面的参考。同时,话题中的一部分文章,还结合女性主义理论成果,对民族志研究中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的二元关系这一传统命题,进行了富有新意的讨论,并在民族志文本书写方法的阐释与实践方面,做出了具有突破性和创造性的探索。期望这些讨论,能够引起学界在相关理论和方法方面更大的兴趣。

本刊主编 安德明

猜你喜欢
民俗学男权女性主义
Myth and Mechas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总括*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超越“20世纪民俗学”: 我们从与福田亚细男的讨论中学习什么?》序 言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从古典到西洋
浅析《金瓶梅》中男权社会的畸形状态
男权,一把悲剧的锁
——细读《孔雀东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