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的讨论

2017-01-28 19:04:20主持人宋俊华教授中山大学
文化遗产 2017年1期
关键词:研习文化部传统工艺

主持人:宋俊华教授(中山大学)



专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的讨论

主持人:宋俊华教授(中山大学)

主持人语:

2015年11月17日文化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办非遗函[2015]581号),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将从传统工艺传承人群入手,逐步扩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领域”,目的是“着眼于‘强基础、拓眼界’,旨在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的研修、研习、培训,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提高中国传统工艺的设计、制作水平,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促进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促进就业增收。”2016年1月13日文化部和教育部在在苏州召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工作总结会,正式启动了这一计划:从2016年到2020年,将委托有关高校、设计企业等开展多层次教育培训,力争用5年时间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10万人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也引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界的热烈讨论。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代际传承的“活”的文化实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通过各种措施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依靠“活”的文化实践来自我呈现,以传承人的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传承和创新来自我实现。所有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为目的的所谓保护措施,都最终是通过提升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能力,以传承人愿意且能够不断实施的“活”的代际文化实践来实施和实现的。所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创新能力,尊重并保护传承人的“活”的文化实践,应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心所在。

本刊在2016年第5期曾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走向活态传承的问题进行讨论的文章,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为了使学者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背景和内容,以便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在征得原刊同意后,本期特别刊登了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在文化部网站上发表的一篇讲话稿《正确认识非遗,是正确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的前提》。同时本期还刊登了中央美术学院乔晓光、苏欢的《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基于非遗社会实践与现象的观察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孙正国教授的《近十年中国大学“非遗“传承”的实践形态》、中央美术学院张冬萍、邹丰阳的《大学与社区——对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回访调研的思考》等讨论文章,以期引起学界进一步讨论,并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研习文化部传统工艺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玩具世界(2022年1期)2022-06-05 07:42:38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导读课重在框架搭建——任玲老师《堂吉诃德》整本书导读课研习
研习新媒体: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拥抱
传媒评论(2018年7期)2018-09-18 03:45:38
吴家麟先生是我研习宪法学遵从的楷模
喜迎新年
——文化部直属艺术院团赴遵义春节慰问演出
遵义(2016年4期)2016-08-23 11:47:14
刍议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性继承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41
砖与竹
——印度传统工艺成就的家具系列
工业设计(2016年9期)2016-04-12 12:56:50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
陶瓷学报(2015年4期)2015-12-17 12:45:04
文化部离退休干部参赛作品
新天地(2014年9期)2014-10-10 13: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