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宝军 张蕴莉 李昆 王学哲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临床医学对实验室检测、判定结果的依托性不断加大与重视,医学检验已成为当今医学领域中发展变化迅速且十分活跃的多技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显然,医学检验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医学检验教育的发展,如何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创业精神、专业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尤为关键和重要[1]。我校检验专业在坚持“以用为本、质量为先、创新为重”转型发展理念的前提下,经过2012年级和2013年级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和改革,初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为了适应新世纪现代化高等教育的要求,增强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提高医学检验队伍的专业水平,培养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业人才迫在眉睫;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出高质量的检验人才,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课程体系设置。第一,全面系统地调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门类设置和学时安排。将必修课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专业生产实习五个模块基础上,丰富与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如《临床医学概论》、《传染病学》与《皮肤性病学》同时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尚属首次,为增强学生的临床沟通协调能力、正确认识生物安全等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弱化一些冗长枯燥的基础学科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第二,依据专业相关知识需求,强化《临床实验室管理》、《临床输血学检验》、《临床检验仪器》等一定门类课程的教学地位,有效摒弃了诸多主观偏见,保障了医学检验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及系统性[2]。
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质量与目标的直接体现;依据《临床检验基础》、《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等课程形态学内容较多的特点,提出“实验理论”教学方法,将原理论形态学的主要内容全部变成实验理论,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和具体,便于掌握;理论、实验融为一体,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另外,由于目前检验专业课教材编写没有全面统筹、合理规划,各课程之间教学内容出现了重复、脱节等乱象;比如《临床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都存在流式细胞技术、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等内容,各课程都存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与检验仪器等内容,故在修订各课程教学大纲时,需做到字斟句酌、突出课程重点、优化凝练教学内容等工作,把各主干课的临床检验仪器内容都统一调整至《临床检验仪器学》讲授;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 全面讲授生化、免疫、基础等质量管理的相关内容,不必在多门专业课中重复讲授,有效避免了人力、时间及相关教学资源的浪费,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及实践应用能力,我系不断尝试并应用先进教学方法,如“PBL(Problem Based Lesson,PBL)教学法[3]”、“案例式教学法(Case Based Lesson,CBL)”、“混合式学习法”等,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建立了“敢问”、“好问”、“想问”、“会问”的求知精神,实现了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的巨大转变。
在教学手段方面,凭借医院教学素材丰富的优势,收集日常典型病例标本,如血片、骨髓片创建共享型教学资源,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与方法、强化了任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也降低了专业日常教学开支。另外,积极应用多媒体视频、图片、动画、虚拟仿真技术、网络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4],有意识地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直观、生动地了解和掌握相关学习内容,而且也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填喂与灌输”,具有显著的教学效果,达到了较理想的教学目的,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相关综合素质,成为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我校实行“双师型”办学模式,凡从事专业主干课程的任课教师大都是临床一线检验人员,学历都在本科以上,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临床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师德师风优良;能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进行有效糅合,利于多种新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推广,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专业感性认知[5]。在充分保证现有师资队伍的前提下,坚持“请进来、走出去、走下去”原则,加强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的培训,用外出培训、学习、竞赛等方式,扩展专业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强化业务素质,保障了任课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对外谋求校外特聘教授、相关领域的优秀专家、资深人员到校兼职授课,形成交流培训、兼职任教等多种形式的师资建设机制,探索提高教师能力的新途径;实现教师培训的“三结合”,即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学校培训与二级学院、教研室培训相结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提供良好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传统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更多是围绕验证某个理论而展开,其过程简单、被动;师生对其重视程度普遍不足,忽略了理论与实验间的相互促进;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专业实践技能,首先提高实验教学学时比例,由过去的20%~30%增加至50%左右;第二,坚持以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的实验教学新形式,既能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又能培养其综合素质能力[6];第三,实行任课教师理论实验全程负责制,有效避免了低年资教师担任实验主讲的可能;第四,坚持实验室开放制度,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学生可自主选题进行实验研究,将创新性思维与技能方法引入实验,体现了个性化与主动性;最后,提高实验室的硬件配置,将淘汰的临床检验仪器充分利用、变废为宝,供见习或实习的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拆卸和组装,让他们充分了解仪器设备的结构与检验原理,熟悉操作方法与流程,掌握仪器设备的常见故障与维护保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实验教学质量。
首先进科实习前,进行必要的岗前教育,使其充分了解科室各项管理规定、实习内容、生物安全制度及基本实验室技能培训等;第二,选拔科室骨干力量作为实习带教老师,这些老师不仅专业技术能力强、师德师风良好,也熟悉实习内容及目标,做到了专业理论讲授、专业技能培训与临床岗位技能需求的无缝衔接;第三,实习期间要求充分掌握相关专业实践技能,正确认识检验自动化及人工显微镜检查的区别与联系,加强日常考勤,及时反馈与总结[7],建立“出组必考核”、“考核必总结”的质量考核评价体制,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断能力、医患有效沟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最后,取消毕业论文答辩,取而代之的是严格的毕业实习考核评价体系;此体系由专业技能考核与毕业理论考核两部分组成;要求实习出组考核不及格者,不能申请进行毕业专业技能考核;毕业技能考核不及格者,无资格申请毕业理论考核;毕业理论不合格者,不予毕业。不是“走形式”、“走过场”,极大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有效提高了毕业生的岗位竞争能力。
制定和完善教学运行管理、临床教学与实习管理、学籍与学位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研究与改革管理等规章制度,以及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文件。建立由目标系统、质量标准、信息采集、评价与反馈、调控等环节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8]。课堂教学形成了学校专家督导组评价、二级院系领导和教师听课评价、学生评价的三级评价体系;教学指导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备课笔记、教案、课件等的抽查与评比;考试环节,对期中、期末考试全过程实施严格的监控等;实践环节,院系两级监管部门对实践基地及实践教学进行监控等。最后,通过对学生各种考核成绩、分析报告等相关材料的分析来反映教学过程的综合质量;另外,还进行不定期的毕业生调查反馈等。
虽然医学检验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程,且我校开设较晚,经验、资历尚浅;但在检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全国高校应用转型发展的推动下,我们积极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把握检验医学学科发展方向,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优化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注重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不断探索实践,勇于创新,初步形成了医学检验应用转型的新思路,培养了众多综合素质高、检验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熟悉各类检验仪器,有较强的检验结果解释说明能力,在临床科室、医患之间有很强沟通协调能力,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且获得用人单位好评,社会认可的高级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
[1]邱石黎,邵瑞,杨国春,等.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面临的问题和专业认证作用的探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5):649-650.
[2]左云飞,冯旭,赵涌,等.美国高等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特点及启示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125-126.
[3]海华,龙艳,全裔,等.PBL教学在检验医学教学的应用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34(7):900-901.
[4]邱纪.临床免疫学检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 136-137.
[5]许健,张婷,应航,等.医教结合背景下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实践的研究与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6):69-70.
[6]张继瑜,杨春莉,周芳,等.检验医学专业实习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实践探讨[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2,11(3):322-324.
[7]徐婷,戎国栋,陈丹,等.医学检验专业新型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 [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6):84-88.
[8]李广武,桑雪雨.提高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J].科教文汇,2016(338):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