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枣庄学院外国语学院, 山东枣庄 277160)
《海滩》:一部人类天性的蜕变史
张健
(枣庄学院外国语学院, 山东枣庄 277160)
《海滩》(The Beach,2000)是一部根据英国当代青年作家亚历克斯·加兰德(Alex Garland,1970~)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影片通过讲述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在一个地处偏远但却美丽如画的泰国海滩上的生活,描写了私欲驱使下的人在走向邪恶的过程中灵魂的动荡与焦灼,充分暴露了生存与道德隐蔽而深刻的矛盾,是一部人类天性的蜕变史。
《海滩》;私欲;背包客;蜕变①
《海滩》(The Beach,2000)根据自英国当代青年作家亚历克斯·加兰德(Alex Garland,1970~)的同名小说改编。作为一部荒岛题材的影视作品,此作品集冒险与爱情于一体的剧情创意还未上映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从导演到演员,阵容可谓豪华:由曾执导《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著名导演丹尼·鲍尔(Danny Boyle)担任导演,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主演男主角理查德(Richard)。影片主要讲述了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在一个地处偏远但却美丽如画的泰国海滩上的生活遭际,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充分暴露了生存与道德隐蔽而深刻的矛盾。
来自美国的理查德(Richard,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是位酷爱冒险的美国年轻人。他独自去泰国旅游,住进当地的一家旅馆。住在隔壁的达菲(Daffy)跟他透露了传说中的“海滩”的秘密。理查德非常向往,于是设法拿到一张去那里的地图,并邀请结识的法国情侣(Francoise,Edienne)一起踏上寻找“人间天堂”的旅程。他们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找到了神秘的人间天堂,那里有碧绿的海滩,简朴的木屋,大量的大麻,各形各色的人聚集在一起过着单纯而原始的生活,真是让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在岛上的女首领萨尔(Sal)许可下,理查德等三人顺利进入海滩,发现在这处偏僻神秘的被称之为“人间天堂”的海滩上,大家一起劳动,自力更生,获取生活所必需的一些基本物资。在劳作之余,大家通过开展像踢足球、弹吉他、听广播、玩游戏机等诸如此类的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来丰富和打发自己的闲暇时光,时不时地再去偷些岛上武装村民种植的大麻,不用去顾忌文明社会的那些规约和限制,生活真是惬意至极。影片中有多个细节展示了海滩的美好,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大家模仿经典美剧《华生一家》(the Waltons,1972~1982)的情节,晚上睡觉之前互致晚安。有意思的是,祝你晚安的那个人你可能都不知道是谁。这与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许这个传说中的神秘海滩还真是人人向往的“人间天堂”。读者或许会禁不住地感叹,这不就是人类苦苦寻觅的精神家园吗!
然而看似平静的生活,随着故事的发展,这个封闭式的天堂乐园开始面临一个又一个危机,日子过得心惊肉跳,原来的欢乐和睦气氛也逐渐消失殆尽。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充分暴露了生存与道德隐蔽而深刻的矛盾,人性与爱在艰困环境里的张扬。多个情节给予了刻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处海滩虽然偏僻,远离繁华都市,但是依然摆脱不了人类社会的一些痼疾,比如帮派冲突。这在该片中就体现为理查德派与巴格斯(Bugs)派的冲突。双方看对方都不顺眼,甚至多次要大打出手。萨尔(Sal)作为海滩上的首领也不主持公道,私心很重。一方面是因为巴格斯(Bugs)是她的情人;另一方面,当初她之所以破例收留理查德等人,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暗暗相中了理查德的英俊健壮。后来在外出购物时故意让理查德陪她去。来到灯红酒绿、车来车往的繁华城镇,人对外界的欲望就释放了出来。她抓住理查德犯了错又害怕大家知道的心理,要挟他上床,还四处散布谣言,污损理查德的名声。这位女首领如此的道貌岸然,内心的阴暗和灵魂的邪恶可谓暴露无遗。
其次,岛上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作为导火索逐渐地导致了“天堂”的崩塌。克里斯托(Christo)与斯丹(Sten)在下海捕鱼时遭到鲨鱼的袭击,两人都身负重伤。后来被救上岸后,斯丹(Sten)最终因伤重而失去了生命。“天堂”里的人们为他举办了葬礼,和着伤感的音乐,大家满怀悲伤,有的还发出阵阵啜泣声,依依不舍地向死者告别,让观众感受到人与人之间那种默默的温情,人间自有真情在。而克里斯托(Christo)的下场却着实让观众唏嘘不已。他虽没丢掉性命,但却被咬成重伤。由于害怕“天堂”的秘密被泄露,女首领萨尔(Sal)既不安排送他出去就医,也不同意请医生来到海滩上为他疗伤。最终,克里斯托(Christo)双腿上的伤势因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愈发严重,开始溃烂,导致他他天天不停地发出痛苦的呻吟声和吼叫声。大家被搞得开始变得烦躁不堪,最后居然将他弃于荒野, 完全忽视了克里斯托(Christo)的存在,眼不见心不烦,甚至兴高采烈地开始筹备Tet 节。这时候人性的冷漠、自私与麻木完全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不禁感叹人性本恶的劣根性无论在哪一个地方,都是无法避免的。
再有,Zeph 、Sammy等四人揣着理查德给的地图也闯进了海滩。萨尔发现此事后为了防止海滩的秘密泄露出去,就命令理查德去把他的朋友杀了。理查德起先下不了手,最终无奈之下“借刀杀人”,利用岛上种大麻的武装村民把他们杀掉了。不过,这件事也激怒了海滩的真正主人——岛上的武装村民。他们命令海滩上的背包客全部离开,以免再滋生其他事端。海滩上的人们非常气愤,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查德造成的,并要杀了他以消众怒。最后理查德用实际行动揭露了海滩的生活只不过是一场骗局,一场潜藏在人类灵魂深处对于美好的骗局。于是大家纷纷惊醒,逃离这座曾让许多人趋之若鹜的“人间天堂”。不禁让观众想起了根据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的名作《蝇王》(Lord of the Flies)改编的同名电影,讲述的也是一群人在孤岛上为了生存而相互残杀的故事,只不过故事的主角换成了儿童。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恰恰验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句名言:恶永恒地存在于人类的灵魂深处,也回应了西方影视文学作品中自古迄今反复出现的主题:人性恶。
早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当时被尊称为“圣人”和“圣师”天主教思想家奥古斯丁根据《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因在蛇的诱惑下偷吃禁果而被赶出伊甸园的描述提出了“原罪性恶论”。这一观点在西方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统治西方长达几世纪之久。
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开始对“原罪性恶论”大加批判,认为人性本善良。但是,由于西方宗教神学的根基太深,“性恶论”经过马丁·路德、加尔文、霍布斯、弗洛伊德等人的恢复和发展,对西方文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于此,人性的善与恶一直是西方影视文学作品中一个亘古不变且富有争议性的话题。很多影视文学作品都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根据美国19 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同名作改编而成的好莱坞经典电影《红字》(The Scarlet Letter)中,通过塑造勇敢挑战世俗宗教的女主人公海斯特在清教(加尔文教) 统治下所经历的曲折人生,牧师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所经历的复杂痛苦的思想斗争,探讨了人的“灵魂的净化和道德的超越,回归了人性。”(胡彦霞,2011)在根据美国著名悬疑小说家哈里斯·托马斯(Thomas Harris)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中,导演乔纳森·戴米(Jonathan Demme)也同样构建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监狱来探索人性的善与恶:影片刻画了好多具有复杂人生经历的人物,例如有吃人前科的精神学家汉尼拔博士、对少女进行杀戮与虐待的性虐待狂野牛比尔、穿着廉价鞋一步步成长为FBI 的克拉里斯等,通过一些残忍得近乎变态的场景为观众营造出一种紧张氛围。在这些人物身上所显现的复杂的善与恶并存的人性对观众的内心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斩获奥斯卡等多项大奖的电影《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以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为例,通过揭示当代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生存现状及其所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真实地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压抑、孤寂和寻求自救的人生历程,深刻剖析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以及人性的回归和复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和对人类的信心,同时引发了观众对于人性善与恶的思考。(卢春艳,2010)
更具有特色的是,好莱坞很多影视作品的主人公是精神病人,通过这些处于社会边缘的非主流人群的所思所想所行,直面人性的丑恶与阴暗,展示人的内心世界的欲望与挣扎,揭示生活在后工业时代的美国人内心的孤独与绝望。最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就是根据布莱特·伊斯顿·艾利斯((Bret Easton Ellis))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美国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2000),这部经典的心理学电影通过对主人公帕特里克·贝特曼的双重性格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极具腐蚀性的社会中弥漫的拜金主义,暴露了人性的冷漠与黑暗。
不同的是,此片聚焦当代社会,将对人性的描写放在了背包客旅行这么一个全新的故事框架里进行,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兴趣与关注。片中的人物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这些年轻人烦透了人多拥挤的地方,特别向往一些陌生、人烟稀少的地方,所以离开熟悉的家乡,独自旅行,到陌生的环境中去冒险,过着一种吉普赛人的生活。还经常嗑药,生活在梦幻世界当中,借以逃避现实。在山上独自阻挡外来者的时期,理查德不断出现幻觉,最终“发疯”, 做尽所有能做的各种怪状,露出野兽般狰狞而邪恶的怪啸,天天如打兴奋剂般上窜下跳,为所欲为,渐渐把自己演变成了一个冷血杀手。他已经走在了毁灭别人、毁灭自己的路上。只有毁灭才能成为他活着的支柱。他憋死了当初给他酒喝、被鲨鱼咬伤的克里斯托(Christo),还没必要地流下几滴鳄鱼泪。在这个貌似极乐的世界里,有偏执、有自私、有残忍、有疯狂,却没有了人之初的单纯和善良。
“荒岛”作为一个微缩的人类社会,既承载着政治的合理性与民主力量,又充斥着权力与暴力,由此“荒岛”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象征具有双层含义:既象征了人间的理想乐园、美好的新生活和自由,也象征了危险与绝望。荒岛意象的这种二重性则体现了人性的二重性:人性具有向善的秉赋与向恶的倾向。(刘晓云,2006)西方有着悠久的荒岛影视文学传统,影响很大,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受到观众和读者的欢迎。魏颖超教授多年来一直关注西方的荒岛文学作品,她认为:“荒岛文学并非宣传藉荒岛来寻求逃避社会的处所,荒岛只是一种载体,是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它们或是表现人与自然的冲突,或寻求一种改造社会的手段,或宣传作者的社会、政治和哲学观点。”(魏颖超,2004)这在《暴风雨》《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珊瑚岛》《金银岛》和《蝇王》等作品中都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其实,她这句话也适用于像《海滩》这样的影视作品中。况且,上面列举的文学作品大都有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经历,且上映后都很受欢迎。基于此,亚历克斯·加兰德(Alex Garland,1970~)的《海滩》才会被大名鼎鼎的20世纪福克斯公司看中,作为其2000年的开春之作,被成功搬上了荧幕。在影片中,“海滩”处在一个非常偏僻的四周是一片汪洋的孤岛上。选择这样的故事背景恰恰体现了影视制作者的良苦用心,这么一个场所排除人世间其他因素的干扰,最有利于人性的充分展示,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联想他们自身及周围发生的故事,会激发他们对自身及周围世界的观察与思考。
在《海滩》这部影片中,海滩周围的环境令人心旷神怡,白沙椰树,碧波荡漾,远离繁华都市的喧嚣,人们和睦相处,充满友爱,共同劳动,自给自足,真是一幅“世外桃源”的美丽画卷。但是随着故事的推进,观众才惊醒地发现,欲望到处都有,无论你身处哪里。问题不是在环境,而是在人本身。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难免产生利益冲突,人性中的虚伪、懦弱、自私、嫉妒、麻木等阴暗面开始逐步的暴露出来,它们是根深蒂固的,环境再怎么改变,它们也不会消弭。海滩上发生的故事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身上的冷漠、自私、麻木、偏执与疯狂暴露得淋漓尽致,更加揭示了赤裸裸的人性。在这个貌似极乐的世界里,小岛虽然可以隔绝俗世的尘嚣,但海水却无法涤清世俗的欲望。为了追寻自私的快乐,他们毅然选择背信弃义,丧失了当初的单纯和善良。这样的天堂其实只是一种文明的退化,可以说小岛就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来自各国的各色人等恰似人类的一个横切面,让观众通过观看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做,深深地认识到人的贪欲、私欲在失去理性规范的制约后会产生无穷的恶,相互残杀,小岛陷入混乱之中,最后这个人人向往的“天堂”在人性测试中分崩离析,成了人们记忆中的伤心之地。
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恶永恒地存在于人类的灵魂深处”,“人性中总是潜伏着一个伺机外现的‘兽性的人’,他总是极端地利己,具有攻击性,由此带来了人与人的互相残杀,造成了人类的极大破坏性。”(转引自郑克鲁,2006:158)《海滩》作为一部以荒岛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描写了私欲驱使下的人在走向邪恶的过程中灵魂的动荡与焦灼,是一部人类天性的蜕变史。
[1]胡彦霞.人性的回归——解读影片《红字》中的人物[J]. 电影文学,2011,(8):83~84.
[2]刘晓云. 人性二重性在荒岛文学中的体现[D]. 河北师范大学,2006.
[3]卢春艳. 《美国丽人》的人性解读[J]. 电影文学,2010,(16):86~87.
[4]魏颖超. 论英国荒岛文学源流[J].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2004,(1):77~80.
[5]郑克鲁. 外国文学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责任编辑:吕 艳]
2017-02-11
张健(1980-),男,山东枣庄人,枣庄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I106.4
A
1004-7077(2017)03-006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