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学者苏天爵交游考

2017-01-28 15:43刘永海
枣庄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刘永海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元代学者苏天爵交游考

刘永海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苏天爵是元代著名学者,生平交游颇广。从苏天爵的诗文著述及相关资料可以看出,苏天爵的交游对象大致包括授业恩师、博学鸿儒、同乡耆旧、后学晚辈等几个群体。就授业恩师而言,苏天爵先后拜安熙、吴澄、虞集、齐履谦为师,学术思想得以形成。就博学鸿儒而言,与苏天爵交游密切的学界名流主要有马祖常、宋本、宋褧、欧阳玄、许有壬、陈旅、吴师道、黄溍、胡助、袁桷等人,他们相互唱和,蔚为风气。苏天爵还与本地士绅、挚友往来唱和,饮酒赋诗。此外,苏天爵与晚辈后学赵汸、傅若金、高明、王祎、葛元哲等人交游笃厚,其学识与人品一直是晚辈后学效仿的楷模。

元代;苏天爵;交游①

苏天爵(1294~1352) ,字伯修,真定(河北正定)人,学者因所居称之为滋溪先生。苏天爵是元代著名的官员、学者,生平交游颇广。对其交游群体进行考察,有助于深入了解苏天爵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史学思想及其在元代学术史上的地位。本文就其诗文著述及相关资料,将其交游对象大致分为授业恩师、博学鸿儒、同乡耆旧、后学晚辈等几个群体加以考察。

一、授业恩师

苏天爵自幼聪明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名师虚心求教。早年在家乡就拜安熙为师,为安熙的入室弟子,后入国子学,又先后以吴澄、虞集、齐履谦为师。

安敬仲,即安熙(1269~1311),元代著名理学家刘因之私淑弟子,号墨庵,藁城(今属河北)人。其学一以圣贤为师,尤深于《六经》《语》《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七《别集类二十》云熙“诗文粗野不入格”,但“关于天命之微,人心之奥,可谓极深研几发其旨趣而无所遗矣”。安熙不屑仕进,家居教授数十年,教人“入学以居敬为本,读书以经术为先”。四方来学者多有成就。所著有“《默庵文集》十卷,其他《诗传精要》《续皇极经世书》《四书精要考异》《丁亥诗注》”等[1](P365)。苏天爵早年授业于安熙,从学实有年,虽然“曾未卒业”[1](P407),但对先生的为人与学识非常敬佩。安熙卒后,苏天爵辑其遗文,并请虞集为之序。并撰其师行状、墓文。

苏天爵约于延祐元年(1314)入国子学,其间曾授业于吴澄。吴澄(1249~1333),字幼清,晚年更字伯清,号一吾山人。元崇仁(今属江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因早年所居草屋有侍御史程矩夫所题“草庐”二字,人称“草庐先生”。吴澄是元代南方理学的代表人物,苏天爵笃信理学,时时以倡明理学自命,应该是受了吴澄很大的影响。天爵先后刊印《伊洛渊源录》,辑录许衡《正学编》,以使使学者“知夫学术源流之正”[1] (P78),“知求圣贤之学而学焉,则真儒善治之效可得而致矣”[1](P71)。元代理学门户之见颇盛,陆九渊心学一派受朱学排挤,趋向衰微;在朱学內部,北方许衡、刘因两人门下勢同水火,互相攻讦;南方吴澄也受到许氏弟子的非议,以致不能在国学立足。苏天爵则不为此所囿,最先把刘因与吴澄并提,说二人是志同道合的人[1](P114)。苏天爵调和许、刘,尊崇吴澄,是很难得的。

苏天爵与其师虞集的关系非常密切,二人可谓亦师亦友。虞集(1272~1348), 元代文学家,字伯生,人称邵庵先生。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等。《元史》卷一八一又传。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天爵父苏志道远赴岭北行省郎中任时,虞集作诗送别[2](P97~98)。延祐七年(1320),苏志道卒,虞集撰墓志铭[3](P775~778)。虞集与天爵往来唱和,关系甚笃。他称赞“伯修之文简洁严重,如其为人”,“为人物学问所归”,说苏天爵“力学修行,推于实用[4](P101)。可见虞集对苏天爵非常了解,“匪为一时游从之好”[4](P101)。虞集文章学问冠冕一时,也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天爵与虞集“以成均旧游,同朝日久”,所以得到虞集不少书法作品[4](P101)。虞集为天爵赋诗多首[2](P14~46)。苏天爵在家乡真定城北之安丰里治地为园,辟为别墅,植桃杏树数十株,筑亭其中。虞集名曰“春风亭”,且为大书之[5](P261)。

在国子学期间,苏天爵还得受教于齐履谦。齐履谦(1263~1329),字伯恒,魏郡沙鹿人,《元史》卷一七二有传。著述甚富。苏天爵“少从公(齐履谦)学”,深得齐履谦学术精髓。苏天爵说齐履谦“卓有学识”,能“通制作之本原,酌时宜之损益”者,惟有齐履谦。至正九年(1349),天爵为其师撰铭[1](P132~133)。

二、博学鸿儒

苏天爵是元代深识博闻的学者,其从政三十四年,迁转二十余职,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结识了许多名流仕宦,大大丰富了他的人生履历。与天爵交游密切的学界名流主要有马祖常、宋本、宋褧、欧阳玄、许有壬、陈旅、吴师道、黄溍、胡助、袁桷等人。

马祖常(1279~1338),字伯庸,汪古部人,先世乃西域雍古部族基督教徒,占籍光州。元中期名臣,是一位影响颇大的诗文作家。祖常长天爵十六岁,二人私交甚笃。祖常凭借苏天爵在国子学期间的勤奋努力,虚心好学,已发现其才华与潜力。延祐四年(1317),国子学生贡举公试。马祖常以天爵《碣石赋》“文雅训美丽,考究详实”,拔天爵为第一[1](卷首)。天爵常以文章向马祖常就正,颇得赏识[1](P144)。天爵父苏志道卒后,马祖常作挽诗云:“墓门翁仲泣,秋草九原深。身世书盈屋,香园满树林。故人多执绋,令子早冠簪。曾作阳光曲,今成薤露吟”[3](P68)。至顺三年(1332),天爵述其外大父刘成行实,马祖常撰铭[3](P802~803)。至元三年(1337)正月,许有壬为苏志道撰铭,马祖常为书,张起岩撰其额[6](P588)。同年四月,祖常弟祖谦葬,天爵撰铭[1](P325)。至正四年(1338)三月,祖常卒于光州居第,天爵撰墓志铭[1](P138)。后至元五年(1339),天爵将祖常诗文若干篇和自己所藏祖常之遗作编辑,为《马公文集》十五卷(又名《石田先生文集》),并呈请朝廷,经批准,由宪司委员校勘无误,发至维扬郡学刊行[1](P66)。天爵《元文类》收祖常文二十一篇,可见天爵对祖常作品的重视。

宋本(1281~1334),字诚夫,大都人。有《至治集》存世。延祐六年(1319),本初至京师,闻国子学贵游称诸生苏天爵以《碣石赋》中公试,释褐授蓟州判官,往往诵其警句,名籍甚。欲与天爵一识,因天爵已赴任上,不就[3](P408)。宋本知天爵“习知辽与金故实暨国朝上公硕人家伐阅谱系事业碑刻文章”,久之,天爵《辽金纪年》《国朝名臣事略》诸书陆续脱稿,“士大夫莫不叹其勤”[3](P408)。宋本愈发钦佩。至顺二年(1331)十二月,宋本应天爵之请作《滋溪书堂记》。元统二年(1334),天爵持岳父张德林事状求宋本撰墓表[3](P822~823)。天爵赏宋本才华,荐其“可教胄子”,“朝廷辄从其言”[3](P81),惜乎元统二年(1334)卒,年五十四。天爵为宋本文集作序[1](P80~81)。

宋褧(1294~1346),字显夫,宋本弟。著有《燕石集》十五卷,《元史》卷一八二有传。宋褧与天爵同年生,但入仕稍晚,二人交往很深,留下了不少唱和之作。苏志道卒后,宋褧作挽诗以示悼念[7](P148~149)。至顺二年(1331),苏天爵由翰林院撰修擢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宋褧赋诗送行[7](P161)。第二年,苏天爵就职御史南台,奉诏录囚湖广,平反冤狱多起,博得士庶广泛称赞。宋褧作以贺[7](P150)。宋本卒。宋褧辑其遗文,将板行之,属天爵作序[3](P80)。这段时间,苏天爵在史馆任职,每天与文献资料为伍,家乡的滋溪书堂经过几代人的尺积寸累,也成为三万卷以上的藏书楼。至元元年(1335),宋褧作诗盛赞滋溪书堂藏书之众、藏本之精[7](P140)。至元四年(1338)七月,天爵喜得贵子,宋褧为之命名曰“乘云”。八月乘云满月,宋褧又作诗以赠[7](P197)。至正二年(1342),苏天爵拜湖广省政,宋褧赋诗以饯[7](P134)。至正四年(1344),二人皆年过五十,天爵远赴西北,任陕西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宋褧作诗相送[7](P170)。至正五年(1345)二月,大比进士,苏天爵与宋褧承诏与治书侍御史李好文、工部侍郎臣斡玉伦徒充读卷官[1](P507)。至正六年(1346)三月,宋褧卒,年五十三。苏天爵为之撰铭[1](P206)。冬十月朔,褧之子籲汇褧稿征序于天爵,为其《燕石集》作序。称宋褧诗“清新飘逸,间出奇古”[1](P81)。

欧阳玄(1283~1358)字原功,号圭斋,浏阳人。延祐二年(1315年)进士第三名,为官四十余年,先后六入翰林,两为祭酒,两任主考千生,以史学成就最为突出,同时也以诗文闻名天下,因其学识渊博,文绩卓著,人称“一代宗师”,与王约并称元代“鸿笔”。《元史》卷一八二有传。欧阳玄长天爵十二岁,但入仕略晚于天爵,与苏天爵同预史属。他曾为天爵的祖苏荣祖、父志道作画像赞[3](P235)。天历二年(1329),欧阳玄为天爵《元朝名臣事略》慨然为序[8](欧阳玄序)。元统元年(1333)八月,上赐经筵官酒馔,许泛舟太液池趣,天爵有诗纪其事。欧阳玄有诗次其韵[9](P218)。

天爵与欧阳玄在修辽金宋三朝史问题上有过重要的书信交往。苏天爵一贯注意收集宋、辽、金三朝的历史文献,“家藏书万卷,于辽、金逸事,宋代遗文,犹拳拳收购不倦”[4](P100)。进入史馆后,“阅近代载籍”,关注宋代自建隆迄于嘉定的实录、编年、纪志表传等国史编纂的情况[1](P84)。又深知辽、金史实“事多湮昧”,撰成《辽金纪年》[8](王理序)《宋辽金三史目录》[4](P100)。至正三年(1343),顺帝下诏修辽、金、宋三史,“一时文学之士莫不与能”,受命主持其事的有欧阳玄、揭傒斯、张起岩等。苏天爵时任湖广行省参知政事,未能参与其中,“论者每为惜之”[4](P100~101)。苏天爵撰《三史质疑》寄给欧阳玄作参考。文中对修三朝史必须依据的资料加以评论,对一些重要的史实提出自己的看法,还提出修史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许有壬(1286~1364), 元代文学家。字可用,彰德汤阴(今属河南)人。著有《至正集》八十一卷,《圭塘小稿》十三卷,《别集》二卷,《续集》一卷。至顺三年(1332),天爵请许有壬为其《国朝名臣事略》为序[8](许有壬序)。至元三年(1337),许有壬为天爵父志道神道碑撰铭[6](P588)。大约同一年,许有壬作《和苏伯修侍郎寓居杂诗》三首,存于其《圭塘小稿别集》下卷中。至元六年(1340)十月,天爵拜西行台治书侍御史,许有壬赋诗赠别[6](P499)。鉴于苏天爵在至顺二年(1331)录囚湖北等地的突出表现,友人黄溍撰文[10](P233~246)。至正元年(1341),许有壬为之作题记[6](P646)。次年,天爵拜湖广行省参知政事,许有壬作诗以饯[6](P556)。

陈旅(1287~1342),字众仲,号荔溪,兴化莆田人。元朝重要的文学家,著《安雅堂集》。《元史》卷一九〇有传。至顺二年(1331)五月,翰林国史院扈从天子清暑上京,苏天爵作《翰林分院题名记》[1](P13)。陈旅作诗和之,云“自我不见今三年”[5](P232)。则陈旅与天爵此前三年之天历元年(1328),已有交往。元统元年(1333),恢复经筵旧制。后赐经筵官酒馔,许泛舟太液池趣。时天爵为授经郎兼经筵译文官,归沐日又赋诗铺写,约同馆之士与京师能诗者唱和为诗,汇为一卷,请陈旅为序[5](P244)。元统二年(1334),天爵《元文类》付梓刊刻,陈旅为之序[3](陈旅序)。约至元三年(1337),陈旅为天爵春风亭撰记[5](P261)。后至元五年(1339),天爵汇马祖常文稿,适陈旅至广陵,遂请陈旅为序[5](P254)。至元六年(1340),苏天爵拜西行台治书侍御史。荐绅先生及诸能诗者相与讬物命题,分而赋之,以寓比兴于饮饯之日,众人属陈旅为之序[5](P248)。天爵于元统二年(1334)在察院任职,凡四月。他屡次向朝廷建言,并将存稿辑为《松厅章疏》,“藏之于家,以示子孙”[1](P473)。至正元年(1341),陈旅作《跋松厅章疏》[5](P284)。这一年,陈旅作《次韵苏伯修尚书孔庙庆成诗》[5](P237)。至正二年(1342)七月,陈旅卒,年五十六。至正三年(1343)八月,天爵属吴师道编次陈旅遗稿,得《安雅堂集》十卷[11](P70)。

吴师道(1283~1344),字正传,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生平以道学自任,著有《战国策校注》《礼部集》及《附录》《易杂说》《书杂说》《诗杂说》《春秋胡氏传附辨》《兰溪山房类稿》等,并行于世。至顺二年(1332),天爵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和奉命录囚湖北,吴师道撰文以颂之[11](P86)。至元六年(1340),天爵拜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吴师道为其赋诗送别[11](P19)。至正元年(1341),吴师道为天爵撰诗[11](P19)。至正二年(1342),天爵拜湖广省政,吴师道作诗为之送行[11](P19)。至正二年(1342)七月,陈旅卒。次年八月,天爵属吴师道编次陈旅遗稿[11](P70)。

黄溍(1277~1357)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字文晋,又字晋卿。有《金华黄先生文集》存世。至顺二年(1331),天爵与黄溍偕为太史属,扈从天子清暑上京。黄溍有《纪行诗》若干首。天爵赋诗赞黄溍诗“缜密而思清”[1](P474~475)。同年,苏天爵由翰林修撰擢江南行台监察御史。黄溍作诗以送别[10](P143)。至元二年(1336),黄溍应天爵请,为苏志道作《画像记》[10](P228~229)。至元五年(1339),黄溍撰文述苏天爵在江南任监察御史期间,处理久拖不决的冤假错案十余件之事[10](P233~236)。同年,天爵由中书礼部侍郎出为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使,黄溍作诗为其送行[10](P148)。至正八年(1348),黄溍应天爵之请为曾祖父苏诚撰《墓表》[10](P393~394)。

胡助(1278~1354或后),字履信,一字古愚,自号纯白道人,婺州东阳(今属浙江)人。著有《纯白斋类稿》。至顺元年(1330)五月,胡助扈从天子上京,赋诗五十首[12]。天爵作跋称“余友胡君古愚生长东南,蔚有文采”[1](P470)。至顺二年(1331)五月,翰林国史院亦扈从天子上京清暑,胡助赋诗,有“想见翰林苏应奉,乐章进拟动天容”等句[12](P76),可见胡助与天爵交从甚笃。冬十一月,苏天爵升南台御史,次年春正月赴湖北就职,胡助作诗送之[12](P77)。至元五年(1339),天爵出任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使,胡助又作诗以赠[12](P83)。胡助尚有诗咏苏氏滋溪书堂[12](P79)。至正五年(1345),胡助致仕归乡,天爵撰文,赞胡助之高风亮节好比宋之范仲淹[1](P514~515)。

袁桷(1266~1327),字伯长,号清容居士,鄞县(今属浙江)人。著《清容居士集》,《元史》卷一七二有传。袁桷与苏志道相熟,苏志道赴岭北行省赈济灾民后,任岭北行省郎中,袁桷作诗二首相送[3](P66)。至治三年(1323),袁桷应天爵之请,为安熙作《墓表》[3](P816~818),表先生之德行。泰定元年(1324),袁桷推荐天爵入翰林国史院,预修《英宗实录》[1](P136)。泰定四年(1327),袁桷卒,年六十二岁。天爵为其撰《墓志铭》[1](P134),历数袁桷一生行迹,盛赞其为官、为学的成就,并对袁桷荐自己入仕之恩感激不尽。

三、同乡耆旧

苏天爵对家乡真定一带的宿儒耆老、官僚士绅,有着深厚的情感。他经常给已经谢世的前辈撰写行状、碑铭,不论是赋闲在家,还是因公途经真定,有机会便与本乡的士绅、挚友往来唱和,饮酒赋诗。考察苏天爵与家乡友人的交游状况,对于苏天爵研究的深入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元代真定著族首推藁城董氏,以名将董俊为宗室第一代。以下“文”字辈、“士”字辈、“守”字辈四代子孙百余人,计有四十三位大夫,二十二位将军(其中九人佩金虎符),十三位国公,为元朝汉人之最。苏天爵为董氏两代人撰写过碑铭[1](P189~197)。

蔚州赵氏,亦为当地望族。开国功臣赵瑨,累官昭毅大将军、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至元二十一年(1284)卒。至元二十五年(1288),赵瑨长子赵秉温(1222~1293)请李谦述碑铭,商挺书,杨桓篆额,但碑终未立。皇庆元年(1312),天子推恩褒封旧勋,制赠仪同三司、太保、上柱国,追封定国公,谥襄穆。至正十年(1350),赵瑨第六子赵秉政有子曰俨始买石作碑,仍刻李、商、杨三君子铭辞,以追述先志,光昭先德。属苏天爵纪绪碑阴[1](P57)。赵秉温,字行直。忽必烈重要幕僚,称帝后,委秉温以重任,负责管理兵、刑、工部诸事。泰定二年(1325),应赵秉温曾孙、同门好友赵艺请,天爵撰赵秉温行状[1](P368)。泰定四年(1327),赵秉温子、曹州定陶县尹赵时勉卒,天历二年(1329),天爵因与赵艺相友善,为叙而铭[1](P289)。至元四年(1338),苏天爵为赵秉政撰铭[1](P146)。

太中大夫、顺德路总管张士从世家宁晋,苏天爵早年与张士从同游成均,友谊深厚,为之撰《先瑩碑》[1](P258~260)。至正八年(1348),张士从由江西佥宪来官燕南,出示按治之暇所作歌诗若干首,天爵为之作序[1](P91)。

杜瑛,字文玉,霸州信安人。金之季年,避地河南,居缑氏山读书讲学,博览无所不见。金亡,转居汾、晋间,授徒为业,声闻渐著。元世祖召其入见,问以取宋之策。大元建立,久召不仕。元文宗开奎章阁,诏修《经世大典》,杜瑛曾孙杜秉彝与苏天爵参预修撰《大典》,且“雅相好”。元统二年(1334),杜秉彝为先世请撰行状,天爵为之撰《杜公行状》[1](P377)。

郭明德(1257~1309),字德新,中山无极人。颇有政绩。延祐六年(1319),明德子中书省照磨元珪属天爵撰明德行状,请封谥于朝。至正七年(1347),明德孙郭镛伐石树碑神道,复请天爵撰写铭文。先前,天爵父志道曾侍明德于枢密院,天爵又与元珪往来友善,郭、苏两家可谓三世之交。天爵故弗庸辞,撰《碑铭并序》[1](P169)。

王结(1275~1336),字仪伯,易州定兴(今属河北)人。仁宗时,先后任集贤直学士,顺德、扬州、东昌诸路总管。泰定元年(1324),任集贤侍读学士,廷试进士,为读卷官。天历二年(1329)拜中书参政知事。元统元年(1333)官中书左丞,参与修撰泰定、天历两朝实录。晚年致力于《易》研究,著有《文忠集》六卷。天爵初官朝著,即为袁桷、马祖常、王结等人所深知,王结与天爵成为忘年交[1](赵汸序,P2)。后至元三年(1337),天爵为之撰写行状[1](P387)。

赵伯成,真定人。中统三年(1262),参预平定李壇之乱有功,隶招讨使野德迷失麾下。至元十一年(1274),从蒙元军攻宋,屡有功。伯成貌魁梧,力能兼人,平生大小盖百余战,身披十余创,为大元江山的创立及巩固贡献卓著。至大二年(1309)伯成卒于家,年七十七。苏天爵与赵伯成同里,年轻时曾经拜访伯成。酒酣耳熟,伯成语其平生战功之劳,英气凛凛,可谓一世豪杰,因为之撰铭[1](P387)。

张在,字文在,真定藁城人。其学自六经、百家、太史之籍,先儒签疏、传注之书,兵家、族谱、方言、地志与夫万里海外蛮夷异域荒诞之说,靡所不览。聚书万卷,诵习校雠,风雨寒暑不缀。朝廷崇尚斯文,张在得以授真定儒学正。泰定间,调濮州教授。至顺二年(1331)卒于官舍,年五十六。天爵同窗暨同乡国史院编修杨俊民以状征铭。天爵自总角时从亲来京师,偶尔回家乡,便与张在交游,每获多闻之益。赞赏张在之贤德却不显于时,因而撰《张君墓志铭》[1](P230)。

甄克敏,无极人。世为真定儒家,自幼“聪敏卓然,不类童子”,年少与杨俊民同学。天爵与甄克敏“游雅厚”[1](P357)。至顺三年(1332),天爵为克敏母撰《墓志铭》。克敏后至元元年(1335)以疾卒,年三十八,葬真定县朱俗原。作为同乡挚友,天爵为甄克敏过早谢世非常惋惜。在给甄克敏撰写的《墓志铭》中,他慨然克敏人才难得,有“生赋清明之质”,“既有可学之资,遭逢治平,又承家世义方之训”。“其学行进而未止”,本指望“必能成其材”,“振乎今而耀乎后”,孰料不幸以死![1](P359)

王沂,字师鲁,真定人,生卒年不详。延祐初进士,历官临淮县尹、国史院编修、翰林待制。累官礼部尚书,与修宋、辽、金三史。著有《伊滨集》,《元史》卷八九有传。《伊滨集》有赠和苏天爵诗三首,即卷六《题苏伯修春风亭》、卷九《送苏伯修侍郎扈跸之上经》、卷一〇《和苏伯修授经筵进讲诗韵》。

杨俊民,字士杰,真定人。从学安熙,与苏天爵、李士兴同为安熙弟子。至顺元年(1330)登进士第,授翰林应奉,出为山西县佥,历礼部郎中、国子司业,迁集贤学士,拜国子祭酒。至顺元年(1330),天爵与杨俊民祭故濮州教授张文在,撰文祭之[1](P408)。杨氏为当地著姓,推本世次,鹿城翁某生总管成,总管生严斋君义,严斋生从仕郎、灵寿县尹昌荣,县尹生应奉翰林文字、承事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俊民,凡五世。元统二年(1334)夏,杨俊民父灵寿县尹杨昌荣遣人请苏天爵撰《杨氏东莹碑》[1](P255)。至正元年(1335),天爵友人甄德修(克敏)葬,杨俊民以书来吊唁,天爵撰《墓碣铭》[1](P358)。至正四年(1344)九月,天爵为学者林起宗作《墓碣铭》。林起宗长苏天爵三十五岁,又是内丘人士,算得上是天爵的同乡先贤。天爵虽久闻其名,但无机会交往,后天爵“向官六察,尝荐知名士十余人充国子师”[1](P223),其中就有林起宗。起宗卒后八年,杨俊民来为林起宗请铭,天爵执笔铭之。杨俊民曾筑书堂于真定别墅,表曰“肯获”,永清史宗实为之记。天爵撰文于后[1](P508)。

王沂,字师鲁,真定人。延祐初进士,历官临淮县尹、国史院编修、翰林待制。累官礼部尚书,与修宋、辽、金三史。著有《伊滨集》,《元史》卷八九有传。《伊滨集》有赠和苏天爵诗三首,即卷六《题苏伯修春风亭》、卷九《送苏伯修侍郎扈跸之上经》、卷一〇《和苏伯修授经筵进讲诗韵》。

四、后学晚辈

苏天爵学术上成名较早,加之为官廉洁,声望甚佳,元末已是名满天下。其学识与人品一直是后学晚辈的楷模。在生年晚于天爵的士绅学者中,赵汸、傅若金、高明、王祎、葛元哲等人与之交游笃厚。

赵汸(1319~1369),字子常,徽州休宁(今属安徽)人,元末著名经学家。洪武二年(1369)召修元史,不愿出仕,乞还山。未几,卒。学者称东山先生。汸著有《东山存稿》七卷,《周易文诠》四卷,并传于世。

至正八年(1348),赵汸来浙,观苏天爵奉使京畿还朝所报公事纲目,见其中首询民疾苦、次兴废除利病、禁革科扰、均平差役、平反冤狱、昭雪改正、追问赃污、责罚稽违、断革凶冤、体察纠劾、审理罪囚、建白时政、勉励学校、劝课农桑、荐举官吏等,涉及到神州赤县三十处,各项事务皆廉问有序,缓急得宜。乃有所感,撰文以记[4](P101)。

至正九年(1349),赵汸谒天爵临安私第,天爵出所藏虞集手笔示之。汸为文述苏天爵与虞集二人的深厚友谊[4](P101)。不久,天爵奉召为大都路总管。士民感怀苏天爵之恩德,“咸相率为歌诗以泄其怨思”。葛元哲述天爵以临政而得民者冠于篇首,赵汸为之序[4](P73)。天爵在大都路期间,赵汸曾让友人高则诚给天爵捎带书信。先前,天爵与赵汸在姑苏会面时,曾谈及自己有意将生平著述付梓出版,苦于“闲居日少,志弗克就”。信中赵汸以“后学”、“晚进”自称,表示愿意为天爵出书之事效力[4](P83)。天爵在大都路任上不久,以疾归。俄复起为两浙都转运使。赵汸有《寄上苏伯修》,专门和天爵探讨盐政问题。在属援高则诚、葛元哲等人的类次整理之下,苏天爵《滋溪文稿》付梓出版。至正十一年(1351)十一月,赵汸作序。至正二年(1352),苏天爵撰成《治世龟鉴》,赵汸为之序。

傅若金(1303~1342),初字汝砺,改字与砺,江西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有异才。后任广州路学教授,迁浙江县佥。有《傅与砺诗文集》。延祐七年(1320),苏志道卒于京师,傅若金赋诗追念志道“蚤岁攻铅椠,长材异斗筲”[13](P303)。谓苏志道早年即熟读诗书,体现出异乎寻常的才华。

傅若金另有诗一首,当为苏天爵扈从天子上京而作。诗中以“临风思何限,相送劳勤劬”之句[13](P319),抒发了对天爵的思念之情。苏氏藏书甚富,其滋溪书堂经几代人努力,庋书三万余卷。时人多有称颂,傅若金赋诗赞之[13](P290)。元统元年(1333)六月,顺帝即位于上都。八月,赐经筵官酒馔,允许泛舟太液池,天爵有诗纪其事,傅若金作诗以和。至正二年(1342),傅若金遇暴疾,卒。至正四年(1344),天爵为其撰《墓志铭》,述傅若金行迹。天爵对傅若金英年早逝异常惋惜,说他“赋质清美,自幼为诗,出语惊人”,“其诗数百篇,多可传诵”[1](P214)。

高明(约1304~约1368),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永嘉瑞安(今属浙江)人。至正五年(1345)进士。原有《柔克斋集》二十卷,今仅存诗55首,词曲4首,文12篇。《琵琶记》是他的名篇,堪称中国戏曲版本之冠。至正八年(1348),天爵总江浙等处行省事,求从事掾之贤能者,高明以此任浙江行省掾,为天爵著述的出版做了很多具体事务。先于至正八年(1348)助天爵类次《滋溪文稿》[1](赵汸序)。至正九年(1349)五月,高明又负责天爵家藏《两汉诏令》的辑目工作[1](P86)。是年十月,天爵奉诏为大都路总管,高明作《送苏参政》三首,送天爵赴任。

王祎(1322~1374),字子允,婺州义乌人,初名“伟”,复更名“湋”,后以“祎”为名。元末明初著名文史学家,《元史》总裁。师从柳贯、黄溍。王祎一直有志于修史,因之对以修撰史书见长的苏天爵甚为尊重,以天爵学生自称。天爵“尝捃摭名臣家传碑志以为书, 谓之《国朝名臣事略》”, 但“与其列者仅四十七人”, 以当时“人物之众盛”,“则其未及搜访甄录者固多也”。王祎在苏书的基础上,“因仍四十七人者,复博求于世臣之家,又得七十三人,人各为传,而赘以论赞”,“用正史之体,仿宋《东都事略》而为之”,“名曰《国朝名臣列传》”[14](P87)。《国朝名臣列传》成书于至正八年(1348),该书的编纂, 为后来王祎总裁《元史》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其中大部分材料为《元史》所采用。

王祎一直想拜望苏天爵,但几次都因公事错失机会,至正九年(1349),王祎只好修书信致苏天爵,与天爵探讨为文著书之事。信中云“以宏材硕学膺一代文献之任者”,惟苏天爵而已[14](P289)。且评价苏天爵之文,“志于纪事”,“言足以综难疑之蹟,蹟足以备难明之状,状足以发难显之情,情足以著难隐之理”。“其言简而该,精而核,深而易通,直而不肆,典实平易而无浮华艰险,而又其大体纯正而明备”。当时有一种观点,说元朝的文章,惟柳城姚公(燧)、清河元公(明善)、蜀郡虞公(集)、金华黄公(溍)及天爵,皆自成一家。王祎则以为,苏天爵在纪事方面更胜一筹[14](P289)。至正十一年(1351),苏天爵官两浙都转运使,王祎适于钱塘,终于有机会拜见天爵。归后作《舒啸台记》,阐发天爵至正五年(1345)罢官归乡,以“舒啸”名台之旨,认为苏天爵并非所谓出则“道为重而身为轻”,处则“道为轻而身为重”的人,而是那种“出而道为天下国家之用”,“处而独善其身,道之在我者固未始或轻”的君子[14](P175)。

葛元哲(喆),字廷哲,江西临川人。至正七年(1347)乡试第一人,八年(1348)举进士,为浙江省掾。葛元哲也参与了类次苏天爵《滋溪文稿》的工作[1](《赵汸序》)。《滋溪文稿》卷三〇有《题葛赓宋淳照三年封承务郎致仕诰》一文,即应葛元哲之请为其先世封诰所写的跋语,时在至正九年(1349)[1](P513)。

商企翁,字继伯,济阴人,为国子监贡生。至正元年(1341)由翰林典籍迁秘书监著作左郎。作为天爵门生,商企翁作《苏公画像赞》。赞曰:“昔尝叹先正之美莫或继蹤,猗独于公复以见古人之风”[1](P6)。

[1]苏天爵.滋溪文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虞集.道园学古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3]苏天爵.元文类[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赵汸.东山存稿(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08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陈旅.安雅堂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05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许有壬.至正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04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宋褧.燕石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2册)[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8]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6.

[9]欧阳玄.圭斋文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04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0]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2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吴师道.礼部集[M].(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05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2]胡助.纯白斋类稿(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05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3]傅若金.傅与砺诗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05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4]王祎.王忠文公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8册)[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杨全顺]

2017-03-30

刘永海(1968-),男,河北遵化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道教史及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G09

A

1004-7077(2017)03-0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