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国民间文艺话语体系

2017-01-28 11:43林继富
民间文化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民间文艺话语体系

林继富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国民间文艺话语体系

林继富

建立中国民间文艺话语体系,历史立场上的“时代性”与人民立场上的“主体性”至关重要。反映时代生活、回答时代问题成为中国民间文艺理论话语建立的基础。文化自信成为在文化自觉基础上能动地塑造和建构中国民间文艺在文化选择和文明转型中的自主能力的根本。

民间文艺;话语体系;文化自信;时代性;主体性

2016年11月30日,我有幸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作为民间文艺教育工作者,深受鼓舞,深感从事民间文艺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责任,深感建立中国民间文艺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当代中国民间文艺话语体系建立指明了方向,指出了包括民间文艺在内的文艺创作、文艺传承、传播在繁荣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基本道路。通过对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的学习,我以为在建立中国民间文艺话语体系中,历史立场上的“时代性”与人民立场上的“主体性”显得特别重要。

民间文艺话语体系建设的“时代性”

中国民间文艺发展伴随着民众生活的发展不断创造和传承,民间文艺作为时代生活的记录,作为历史记忆的方式,始终与人民的生活休戚相关,诚如讲话中讲到:“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①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讲话着重讲到了文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的独特贡献。20世纪以来中国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民间文艺从未缺席,有的时候甚至成为中国文艺的主流。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湘鄂赣、鄂豫皖、陕甘宁等革命苏区,传唱红色歌谣、讲述红色故事成为革命战士鼓舞士气、弘扬革命斗志的力量源泉;抗战时期传唱的歌谣、英雄故事为全民族抗战、保家卫国发挥了巨大作用。新中国诞生以后,全国人民以高昂的斗志迈向新时代,由衷歌唱新中国、新生活,《阿佤人民唱新歌》类的歌谣、故事层出不穷,传承至今。这些事实意味着民间文艺是革命的号角,是人民的声音,是人民在每个时代生活的再现,成为凝聚中国力量、记忆革命历史、抒发革命情怀的中国文艺经典。这些宝贵的文艺资源,我们要倍加珍惜,我们要将民间文艺“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挖掘出来、弘扬开来。“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①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这些记录中国人不同时代的民间文艺从不同的角度“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②同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立中国民间文艺话语体系的时候,加强对时代民间文艺的研究,从中华民族传承久远的民间文艺中汲取营养,对历史上的民间文艺包含的宇宙观、生态观、历史观、人生观、文艺观等进行系统总结,发现每个时代民间文艺的特点,以此实现对“时代”作用下的中国民间文艺话语体系建设特殊性的深刻把握。

民间文艺创作者、研究者要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③同上。民间文艺话语体系建立,不能游离于时代之外,要不断回答时代课题,在解答时代出现的问题中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穿越历史的话语体系。中国社会40年来发生的史诗性巨变,尤其是农村社会结构、农民生活变化,从根本上影响了民间文艺的创作、传承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打工潮、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节日假日化等当代重要的社会性问题,从不同的方面深刻地影响了民间文艺的生存状态,民间文艺的创作、传承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殊性,因此,在建立中国民间文艺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时代的力量是不能忽视的,我们要从民间文艺回答时代课题中提炼出中国特点的理论话语。

民间文艺是时代的声音,是不同时代民众方式、生活态度、生活情感的记录,但是,时代性并不意味着将民间文艺的传承、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时代性包含了民间文艺继承发展、创造性转换。任何时代的民间文艺均是民众传统生活的一部分,传统生活在延续,民间文艺传统在延续,这些被延续的民间文艺传统,具有穿越历史、跨越地域的特殊力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艺传统的有机部分,其包含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感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秉性、中国人的气度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④同上。中国民间文艺创作、传承是集体性的文艺活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数的民间文学传承人在不同场合,以不同的讲唱形式传递出穿越时代、却又贴近现实生活的声音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成为民间文艺创作、传承、发展的根本,成为中国民间文艺话语体系中“话语”生成的根本。

民间文艺话语体系建设的“主体性”

中国民间文艺是“人”文艺,中国民间文艺话语体系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人的“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谈到:“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①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我们从讲话中真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包括民间文艺创作者、研究者在内提出的殷切希望。民间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不仅民间文艺的创作者、接受者、传播者是人民,而且民间文艺是人民共享的文艺。以民间文艺为中心,在讲述、传承活动中建构了众多的文化共同体;以民间文艺为中心的讲述、传承,不断增强人民之间的生活往来、情感交流,增强人民之间的凝聚力,成为实现和谐社会生活、和谐人民关系的纽带。

中国民间文艺话语体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性”维度就是遵循民间文艺的发展方向,从“人民”创作、传承和创新、发展民间文艺中总结规律,“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②同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民间文艺主体性维度,就是立足于中国土地,立足于中国人的生活传统,立足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现实,由此建立起来的中国“多元一体”的民间文艺学话语体系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彰显中国风格,才能体现出科学理论的普适性和指导性。

中国民间文艺伴随中国人的生活,从远古时代直至今天传承不息,在历史上无数的民间文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无数的民间文艺传承人对于自己创作、传承中形成的经验以及对于民间文艺的理论知识不断积累,所有这些构成了中国民间文艺理论丰富、深厚、多样的话语资源,因此,我们在建立中国民间文艺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文化自信,坚持以我为本,把自我的主体性突显出来,把民族的主体性确立起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谈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③同上。我想建设中国民间文艺话语体系的“道路自信”,源于中国多民族国家民间文艺理论资源和民间文艺创作者、传播者和研究者的“文化自信”。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民间文艺是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文艺活动中,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力,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民间文艺文化自信的资源,这些资源成为民众生存、发展的精神资源,成为人民走向未来的强大力量。中国民间文艺创造者、传播者的作品是优秀的,是发自民众内心深处的声音,“我口唱我心”的声音,是千百年来经过人民生活检验、经过时代发展检验的经典作品。中国人民在生活中经历了苦难,但是,他们对生活始终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他们以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未来,他们将自己的生活“梦”以讲述和演唱的方式在民间广为传播,这些“梦想”通过个人讲述和演唱,却传递着大众的声音,被大众接受,成为人民大众共同享有、接受的文化理想,不断激励着中国人走向美好生活。

我们要坚持民间文艺的自信力,这种“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①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中华民族自信力源于民众对于自己家乡、自己祖国的热爱,对于家园观念的矢志不移。在民间文艺中,从早期的迁徙神话、风物传说到民间故事,无不贯穿了民众“主体性”的家园观念、民族观念和国家观念,这些观念成为推进民众生活生生不息的强大力量,成为爱国、爱家的精神资源,成为人民建设家园、建设国家的动力源泉。

中国民间文艺话语体系建立“主体性”传递的“文化自信”,要求民间文艺研究工作者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文艺资源进行认真研究,对蕴含在楚楚动人歌声、娓娓道来的民间故事中的中国符号、中国特质开展研究。“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②同上。我们要以民间文艺的形式反映时代生活,我们要从民间文艺角度理解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以此实现中国民间文艺话语体系建立的主体性、科学性、创造性和创新性。

中国民间文艺话语体系建立“主体性”传递的“文化自信”包含着对已有的优秀民间文化传统的自信,包含了对现实民间文化发展道路的自信。我们在对世界民间文艺、中国历史上的民间文艺反思中,要能动性地建立起当代民间文艺自身存在的根据。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信就是要建立起民间文艺文化的主体性,确立民间文艺发展的主体自我意识,从而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能动地塑造和建构中国民间文艺在文化选择和文明转型中的自主能力。

中国民间文艺话语体系建立来自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民间文化,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需要,更来自于在中国文化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构了中国民间文艺理论体系。中国民间文艺话语体系建立来自于对西方民间文艺及相关理论及其实践的深入了解、研究、比较与融汇。将西方民间文艺理论落地中国,许多学人在比较、有鉴别中汲取,以此在中国民间文艺实践中开拓创新,实现“中国化”的道路。我们相信,今天的中国有能力为世界民间文艺理论话语丰富、发展、创新提供“中国民间文艺理论话语”自信力的“主体性”贡献。

中国民间文艺话语体系的建立,应该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综合考量,中国民间文艺理论“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上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③同上。在建立中国民间文艺话语体系中,不仅有鲜明的“中国案例”,而且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④同上。

[责任编辑:冯 莉]

I207.7

A

1008-7214(2017)02-0010-04

林继富,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

该文为201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研究”

(项目编号:16ZDA16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民间文艺话语体系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市场与权力:“民间文艺”批判
民间文艺著作权保护的国际启示
破解民间文艺版权立法困局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