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民间文化研究话语体系

2017-01-28 11:43安德明
民间文化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民俗学民间文化社会科学

卷 首 语

建设中国民间文化研究话语体系

近二十年前,钟敬文教授曾经指出,中国的民俗学已经到了成人期,我们应该摆脱向外国理论“描红格子”的阶段,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本民族学科的建设上来,为建立中国民俗学派而努力。这一倡导,是在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以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和深入扎实的理论与个案研究为基础、取得了丰硕成果的背景下提出的,它顺应了国内日益强烈的建设本土学科体系的需求。这种需求,在当时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其他诸多领域,也都有突出的表现,可以看做是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结果。

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其他许多学科一样,中国的民俗学,以及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的民间文化研究,尽管无论从基本材料还是从学科前史看都有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根基,但作为现代学科,它的确立,主要还是在西方学术理念和学科系统的影响下完成的。因此,长期以来,在理论和方法上,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中总是体现着国外、尤其是西方学界的深刻烙印。这样的状况,在一定的时期既不可避免,从“科学”的立场来说也无可厚非——各种理论和方法,不管其发端于国外还是国内,只要有助于认识和理解研究对象,就都是有用的“工具”,而不必为其出身而耿耿于怀。但是,当我们以真正科学、客观的态度,认清并承认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文”属性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意识形态因素的时候,就会越来越为同“民族性”“话语权”等相关的问题而警醒和焦虑;这种警醒与焦虑,与期望为世界学术贡献本土视角的诉求相结合,最终共同促成了建设本国或本民族学科体系的种种努力和实践。

十多年以来,中国民间文化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工作者,通过更加自觉的反思和总结,发展出了不少既有中国特点又有益于学科整体建设的观点和方法。这些积极探索,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方针政策的调整,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对弘扬传统文化、加强中国学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话语权的重要意义的不断强调,愈来愈彰显出可贵的学术意义和时代价值。而如何更加自觉地把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同学科内部的本土化实践相结合,在学科内部探索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互动中,更好地处理学科“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追求的关系,既以包容开放的态度继续积极学习吸纳国外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又不迷信盲从,既立足于本土实践努力建设中国民间文化研究的话语体系又不画地为牢固步自封,可以说是摆在当代中国民间文化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解答好这一课题,处理好这一任务,将不仅为推动民间文化研究的学科建设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也会为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做出具有我们学科特征的积极贡献。为此,本期“前沿话题”,结合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的学习,集中讨论了民间文艺工作者如何从本学科出发“讲好中国故事”,建设中国学术的话语体系的问题。与此相呼应,本期在其他栏目中,也有意增加了一些围绕重要概念进行探讨的文章,如有关民俗学与乡愁、民间文学中文类概念的不同表现等问题的讨论,等等,希望能就此把关于本土话语体系建设的努力进一步引向深入。

本刊主编 安德明

猜你喜欢
民俗学民间文化社会科学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导言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民间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美术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总括*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