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 涛
如何看待进退留转
□ 于 涛
近期换届开始,很多干部面临着进退留转。在这个考验面前,有的表现得失落痛苦,有的表现得宽广豁达,有的表现得急不可耐,有的表现得平和淡然,不一而足。进退留转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都将面临的问题,这是自然现象,就像生老病死也是自然现象,不可抗拒。笔者既是本次换届的亲历者,又是每一个干部的观察者,有四点体会愿意一并跟大家分享。
进不能躁。20多年从事组织人事工作,接触过大量的年轻干部。很多人能力很强,如果稳扎稳打往前走,应该能走得很远,但是恰恰因为自我期许过高而显出急躁,恰恰因为急于得到机会,反而弄巧成拙,丧失了机会,十分可惜。林清玄写过一篇小短文《贼光消失的时候》,很有意思。我们知道,“宝光”和“贼光”是古玩瓷器行的术语。所谓“宝光”,指的是老物件带着的那种含蓄的、内敛的、温润的、由内而外的不刺眼的光;所谓“贼光”,指的是瓷器发出的浮躁、张扬、刺眼的光,浮于釉面之上。经常有些不法商人用各种手段造假,企图把新物件造成老物件,但是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来是真货还是假货,因为“宝光”是内在的,而“贼光”是浮在表面的。领导大都阅人无数,在“瓷器行”基本都属于“老江湖”,你是什么样,一眼就能看到底,根本不用伪装,不用刻意表现。有些年轻干部那种想进步的急迫按捺不住、溢于言表,那种躁动一下子就让人想到“贼光”,这样真的很给自己减分。一个人,越是年轻,越要沉下心,越要有定力,千万不能急。
进还不能骄。一个有修养的人,在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一定是把自己看得很低。职务再高、权力再大,也不要总是自视甚高,眼高于顶,高不可攀。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现实生活中,越是端着架子高高在上不好接近,其实越是显示出其做人的浅薄。做人的修养,首先是把自己放低,放低姿态才能海纳百川,放低姿态才能不忘初心。
个人进步靠什么?一靠组织培养,二靠群众支持,三靠个人努力。要对上级“位低而不自卑”,有尊重之诚,无攀附之心,恭倨得体、尊卑有度;对下级“位高而不自高”,虚心学习其长处,主动体察其难处,充分包容其短处,平易谦和、仁爱宽厚;对同级“互助而不排斥”,有绿叶护花的宽阔胸襟,忌嫉贤妒能的狭隘心理,以友好的姿态与人相处,用协商的口吻求得共识,坦诚相见、同舟共济。这样做人才能长久,做事才能成功。
这里的退,并不是指退休,而是相对于进而言。在有些同志眼里,不进步就是退。对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只要组织关怀照顾,不要组织纪律,给组织出难题,忘记自己的身份,职务嫌低,待遇嫌差,荣誉嫌少,一旦不能满足,就心理失衡,形象失态。还有些同志无事时嫌官小、有事时嫌官大,刚做了一点工作,就自以为了不起,三年不提拔就开始有失落感,觉得怀才不遇,牢骚满腹。还有些同志经常给别人讲道理、做思想工作,但事情落到自己头上,就看不开了,内心就不平衡了。也有个别干部一心想升迁,整天设计自己的“升官蓝图”,一旦达不到目的就很苦恼,怨天尤人,甚至搞歪门邪道,铤而走险,最后身败名裂,教训十分深刻。凡此种种,都是缺乏一颗平常心态,不能淡泊名利、正确看待名权位的表现。
内心的平衡和谐太重要了。季羡林老先生曾经有个很重要的观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季先生确实造诣很高,应该说,三个和谐才是完整的和谐,而其中内心的和谐尤为重要。内心和谐的境界就是宠辱不惊,因为宠和辱都是人一生必然要反复地、不断地经历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再正常不过。既然是必须经历的事情,那么坦然面对才是正确的做法。
1724年,直隶巡抚李维钧考核吴桥县令常三乐时,写了两条评语,一是“操守廉洁”,是个清官;二是“懦弱不振”,工作打不开局面。据此,建议平调他去管教育,因为教书育人对操守要求高,工作量却不大,对他比较适宜。吏部认为,常三乐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但也没造成严重损失,把他调离重要岗位,理由不充分,也不符合惯例,提提醒算了。报告报给雍正皇帝,雍正朱笔一挥:撤职!理由很简单,县域是社稷基石,县令责任重大,常三乐没有责任心,本身就是失职渎职。雍正的做法,对为官不为的人敲响了警钟。无所作为的“清官”就是庸官,跟利欲熏心的贪官一样,都不是好官。
职务就是职责,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对职责无所用心,虚食重禄,素餐尸位,该管的不管,该抓的不抓,则是最大的失职。有作为就要敢担当。好干部一定是敢担当的干部。既然在岗,就要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于触及矛盾和问题,即敢为;就要尊重科学,遵循规律,讲究方法,讲求效率,依法办事,即善为;就要明大事、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好共事,善作善成,即有为。敢为、善为、有为,才是敢于担当的好干部。
岗位是一个人施展才能、发挥才智的平台。任何岗位只要是依法设立的,那就是重要岗位,做好每个岗位都不容易。只有人对不住岗位,没有岗位对不住人。如果认为自己太聪明了,能力太强了,干这么小的事、这么差的岗位太屈才了,这个想法本身就是不正确的。
杨绛先生是大学者,“文革”当中被关进牛棚,很长一段时间就是让她去打扫厕所,结果老先生厕所打扫得比谁都干净。她就是这样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我们有些同志学历高,但是校对稿子都校对不好。你认为校对稿子这件事太简单,屈才了吗?但是你没有校对准确,你就对不住这件事、对不住这个岗位。而且,连稿子都校对不好,别的工作就能做好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说,千万不要小看小事,千万不要小看岗位,每个岗位都是重要的。我们要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自尊和自重。自尊、自重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要重视自己的岗位,尤其是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就业这么难,最宝贵的就是有一个岗位,因为有一个岗位就意味着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份稳定的收入。岗位如此宝贵,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
(作者为中共烟台市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