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宇,何彦彬,赵 赳
(1.文山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云南 文山 66300;2.云南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云南昆明650500;3.云南开放大学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学院,云南 昆明650000)
中学混合式教学开展中教师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
赵 宇1①,何彦彬2,赵 赳3
(1.文山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云南 文山 66300;2.云南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云南昆明650500;3.云南开放大学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学院,云南 昆明650000)
目前,关于中学混合式教学的实例远不如高校混合式教学的多,在对教师影响因素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并不完善,少之又少。文章主要内容是对中学混合式教学教师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探讨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学混合式教学教师因素研究现状;中学混合式教学教师影响因素评价维度的建构;中学混合式教学教师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使用结构方程中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法对假设的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并进一步阐明指标构建的意义,此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本地中学开展混合式教学及教师提升自身的混合教学素养。
中学混合式教学;教师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指标验证
2003年,祝智庭教授的论文《远程教育中的混合学习》首次在国内对混合式学习进行系统介绍。发展至今,混合式学习在中国的知名度不断增加,其研究遍布学校教育、在职培训、成人教育等各个层次和领域[1]。目前国内相关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和黎加厚教授等[2]分别给出了“混合式教学”的定义。并认为“混合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着眼于信息传递通道的选择上,关注的是如何依据低投入、高效能的原则选择信息通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策略、媒体、技术等按照教学的需要娴熟地运用,达到一种艺术的境界”。
使用中国知网(CNKI)中高级检索功能检索相关文献,共得到62篇相关文献,其中共有11篇文献是关于混合式教学开展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师对于学生教学的影响,但是对于中学混合式教学开展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仅出现7篇。其中由康文霞于2011年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期刊上的论文《混合式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五种假设》中明确提出教师角色中的相关因素,主要为教师对技术掌握和运用的重要性、对教学设计掌握和认知的重要性和教师自我角色的转变;邵秀英于2015年发表于《中国教育信息化》期刊上的论文《浅谈混合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中,提出在混合式教学下教师的角色包含课堂设计者、课堂管理者、课堂引导者和课堂辅导者共四个角色,并认为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功能。
参考已有的相关文献,结合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两种不同教育形式下所存在的教师影响因素,构建中学混合式教学开展中教师因素的评价维度,进而完成评价指标的确立。
传统教育形式下,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导者,作为教学设计者设计规划整个教学的流程和规则;教学的评价者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教学的管理者对课堂纪律做出要求。从这一视角下将教师影响因素评价维度划分为设计者、评价者和管理者三个维度。
网络教育形式下,教师同样是整个课程的主导者,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对课程进行规划设计;掌握相关网络信息技术工具以完成网络教育课程的开发;管理监控网络课堂;使用多元评价方法完成网络学习评价。从这一视角下将教师影响因素评价维度分为教学设计者、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评价者和管理者四个维度。
从国内外相关混合式教学开展的研究文献收集并整理关于教师角色转变的观点,归纳为教师影响因素构建评价维度如表1所示。
基于一级、二级评价维度,制定更具体、更严谨的评价指标确保最终评价指标体系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首先《中学混合式教学开展中教师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标准将参照《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两个评判标准,并结合已有的混合式教学开展中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初步拟定了33个评价指标;然后在昆明市中已经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公立中学和私立中学中分别选取四所学校的优秀教师作为评价指标的评议专家,将制定好的《中学混合式教学开展中教师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分发给提前选定的评议专家进行审查评议;最后修改完善共确立了27个评价指标。接着使用统计平均法以每二级维度为1个单位满分10分,各专家进行打分,最后计算平均得分得到各指标权重。依据以上制定初步的《中学混合式教学开展中教师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表。
为了验证《中学混合式教学开展中教师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有效性,以已构建的指标体系为依据,并根据李克特量表问卷编制形式来编制相应的调查问卷,接着选择昆明市开展良好的昆明市第三中学和北师大附中两所学校中学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实际调查。最后对回收的139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验证。
效度的分析采用结构效度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利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法对于实测原始数据的测量,可以有效检验数据效度和降维的作用,也可发现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KMO必须要在0.6以上,KMO越接近1,表示量表题目间的相关情形良好,效度越高;当Bartlett检定达显著(显著性=.000),表示此题组具有共同之因素,效度越高。[3]使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回收的139份有效调查问卷中的27个量表题项进行效度分析。得到KMO=0.920,在0.6之上,且趋于1;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为4361.391,Sig值为0.000<0.5,说明此题组具有共同因素,量表效度较高,可用来做因子分析。
在检验了效度之后,使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对数据的可靠性进行检验。学者DeVellis认为,Cronbach α信度系数的取值为:0.60~0.65(最好不要);0.65~0.70(最小可接受值);0.70~0.80(相当好);0.80~0.90(非常好)。使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回收的139份有效调查问卷中的27个量表题项进行信度分析得到Cronbach α信度系数的取值为:0.923,说明数据的可靠性非常好,可用来做因子分析。
为了检验拟定的27个评价指标体系之间的因素归因的合理性,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成分旋转归类。根据旋转成份矩阵的旋转结果,将偏离主成份的题项和系数值偏低的题项舍去,则舍去题项8和题项23。经取舍后共剩余25个有效题项,适合做因子分析。同时从旋转成分矩阵的成分归类中得到了五个一级维度中仅“教学设计的重构”和“教师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划分出对应的二级维度,其它三个一级维度无二级维度,则对这三个一级维度重新进行命名及划分。构建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是结构方程分析方法中的一种,结构方程分析方法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4]。相比于传统的分析方法,结构方程分析方法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①能够同时考虑并处理多个因变量;
②容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含测量误差;
③能够同时估计因子结构和因子之间的关系,能兼顾其他同时存在的变量而有所调整和改变;
④容许更大弹性的测量模型;
⑤估计整个模型的拟合程度。
通过预先确定模型的因子个数,确定变量与因子的从属关系,若变量在所从属的因子上有负荷,可根据因子负荷值判断实际数据模型和预先确定的模型是否吻合,若吻合,说明模型是一个“好”模型,本研究中所假设的教师影响因素即成立。
在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之后,重新调整调查问卷中的变量题项。选取昆明市分别来自11所不同的开展混合式教学的中学教师。收到有效问卷共390份,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得到KMO=0.916且Sig值为0.000<0.5,说明数据的有效性良好;进行可信度检验得到α信度系数值为0.920,说明数据可信度良好。确定数据信度和效度良好之后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构建模型并进行因子验证。
(1)一级维度因子模型构建及验证
依据表2《中学混合式教学教师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以一级维度作为因子划分依据,共得到因素1“教学设计的重构”、因素2“对新技术的认知及应用”、因素3“教师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因素4“对课堂管理策略的认可及应用”和因素5“对评价模式多元化的认知及应用”共5个因子,每个因子下对应相应的变量(题项),据此构建一级维度因子模型并使用LISREL软件编辑程序验证模型的吻合度。通过验证发现5个因素之间因子负荷值在0.62—0.78之间,且每个因子下属的变量因子负荷值均大于0.60以上,另RMSEA的值为<0.08,NNFI的值0.9和CFI的值>0.9,说明模型整体拟合度良好,指标体系中一级维度的划分合理。
(2)二级维度因子模型构建及验证
依据表2《中学混合式教学开展中教师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将仅有的两个二级维度分别构建因子模型并使用LISREL软件编辑程序验证模型的吻合度。通过验证发现两个二级维度构成的因素间因子负荷值及下属的变量因子负荷值均大于0.60以上,在0.62—0.78之间,且每个因子下属的变量因子负荷值均大于0.60,另RMSEA的值为<0.08,NNFI的值0.9和CFI的值>0.9,说明模型整体拟合度良好,指标体系中二级维度的划分合理。
通过以上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对各因素及指标的验证,发现此评价指标体系所构建的模型拟合度良好,说明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良好,可作为实际检验中学教师混合式教学能力的指标。
通过实践验证并修改完善的《中学混合式教学教师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中根据其编制的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能够如实反映中学混合式教学开展中教师自身所存在的相关影响因素。因此,此评价体系可应用于开展混合式教学的中学中,依据此指标并结合教师个人、学校全体教师以及某地区教师教育的特点编制相关的测量工具,在中学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检验作为教师个体、学校全体教师以及某地区教师可能受到哪些影响因素的限制,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和提升,有利于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地区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
[1]王国华,俞树煜,黄慧芳,胡艳.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5,(02):25-31.
[2]孙众,尤佳鑫,温雨熹,蘧征.混合学习的深化与创新——第八届混合学习国际会议暨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5,(09):5-9.
[3]亓莱滨,张亦辉,周朋红,杨云.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3,(22):53-54.
[4]候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7.
[5]邵秀英,刘敏昆.浅谈混合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2):70-73.
[6]杨文婷,何伏刚.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技能的新要求[J].中国远程教育,2008,(06):63-66.
[7]Rebecca Launer,康文霞.混合式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五种假设[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01): 57-60.
(编辑:郭桂真)
G434
:A
1673-8454(2017)18-0012-04
①赵宇为本文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