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资源枯竭后的村庄生计转型研究
——以长庆油田所在地甘肃省×××县×××村为例

2017-01-28 08:28徐黎丽朱璧莹
地域文化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石油资源长庆油田生计

徐黎丽 朱璧莹

石油资源枯竭后的村庄生计转型研究
——以长庆油田所在地甘肃省×××县×××村为例

徐黎丽 朱璧莹

长庆油田庆一井及长庆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岭北作业区所在地,在石油资源枯竭后的生计转型方式值得重视。此地所在黄土高原山区自古以来农牧商多种生计方式并存,这是村民生计方式转型的经济基础;此村所在区域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注重文教、礼仪的传统知识体系,这种体系与石油人带来的重视教育和开放包容的观念相结合,则是村民生计快速转型的思想基础;除石油之外的其他资源,则是村民实现生计转型的物质基础。这些地方性知识也许对其他面临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的村庄的生计转型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石油资源枯竭 村庄 生计转型

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在中国的蕴藏量不仅不丰富,而且还面临枯竭的困境,最典型的案例则来自玉门①关中:《玉门:被废弃的“石油城”》,《中国城市经济》2007年第6期。和大庆②张雯:《大庆油田“金饭碗”难以为继 GDP断崖式下滑》,http://money.163.com/15/0721/01/AV0R5O3T00253B0H.html,2016年12月1日。两处中国最早的石油产业基地。除此之外,云南、四川、河南和内蒙古等省区也出现类似情况③谭飞、宋常青:《枯竭后的搬迁之苦》,《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6期。。但相关研究成果却集中于资源性城市的产业转型研究,如有学者总结资源枯竭导致经济效益下滑、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薄弱、产业替代难度较大等特点①唐建兵、贾敬全:《合作共治: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研究》,《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也有学者对资源性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②余建辉、张文忠、王岱:《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路径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11年第3期。、方式③杜军:《石油类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验与启示》,《开发研究》2011年第2期。及国外经验教训④赵玺玉、刘建亭:《国外石油资源城市产业转型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进行了分析,但对石油资源枯竭所涉及的村庄及其村民的生活变迁很少关注。笔者则以长庆油田庆一井及长庆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岭北作业区涉及的某一村庄为研究对象,拟探讨村庄传统地方性知识在村民面对石油资源枯竭时的生计转型中的作用。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学界指正。

一、长庆油田庆一井所在地石油产业的兴衰对村庄村民生计的影响

(一)长庆油田庆一井所在地石油产业的兴衰背景

甘肃省庆阳市因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处而成为近代陕甘宁边区的组成部分,它“东临子午岭,西接六盘山,北靠毛乌素沙漠”⑤先朝阳:《甘肃省庆阳市:基础先行搭起扶贫攻坚生命线》,http://www.moa.gov.cn/fwllm/qgxxlb/gs/201310/t20131021_3634753.htm,2016年12月16日。,地处鄂尔多斯盆地,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1950年4月,抽调自上海、兰州、四川等地的勘探人员及钻探器材组建了勘探大队,在陕甘宁地区进行石油勘测工作。1969年10月,由30名玉门油田工作人员组成的陇东石油勘测组在庆城县⑥“庆阳”一名,取之宋代政和年间。宋太祖建隆元年置庆州团练,乾德初又升为庆州。又因庆州州治城址位处马莲河上游,古人以水之北为阳,故名“庆阳”。2002年6月2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55号,撤销庆阳地区和县级西峰市,设立地级庆阳市,庆阳县更名为庆城县。建立了办公地点。随后,由玉门油田、四川油田、江汉油田及兰州军区转业军人组成的10万石油大军,开进庆城县,从此拉开了庆阳油区的石油大会战。1970年2月,从玉门局机关抽调出约三分之二的干部到陇东办公,并按能独立作战的探区规模组织5台大钻、5台中钻、150台各型车辆,以及相配套的机修、油建以及水电讯等专业职工到陇东地区投入勘探会战。1970年9月26日,部署在庆城县马岭镇董家滩村的庆一井,获日产36.3立方米的工业原油。这口在马岭镇具有工业价值的第一口出油井,被誉为马岭油田的发现井、长庆油田的功勋井。⑦杨文礼、庆一井:《撩开陇东“油仓”的面纱》,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14/07/23/001498825.shtml,2016-11-21。1985年1月,开采15年、共生产原油4.0327万吨的庆一井,自然关井。⑧杨文礼、庆一井:《撩开陇东“油仓”的面纱》,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14/07/23/001498825.shtml,2016-11-21。1998年8月18日,随着长庆油田作业区从庆阳县马岭镇迁至西安市,部分直属机关和下属二级单位也随之迁走后,马岭镇及其所属产油村庄的村民则面临沉重的生存压力。

(二)石油产业兴盛时庆一井所在村庄的村民生计方式

作为长庆油田发现井所在地的甘肃省庆城县×××村,地处甘肃省庆城县西川腹地,国道211线纵贯其中,是位于马莲河畔的“川道”。“川道”的地貌特征为凹形。⑨参见李峰、李志民《黄土高原川道型小城镇新型居住模式整合与重构》,《小城镇建设》2011年第2期。河流穿过村庄,河道两旁分布着可耕种的土地,土地的两侧则是山脉,山脉的顶部则是塬。在石油资源发现之前,对于×××村来说,位于马莲河两岸的土地资源平整而又肥沃,宜于农耕;但夹在河道与山脉之间的土地又相对狭长。地少人多是此村改革开放之后土地承包制实行之初的最大问题。恰在这个时候,长庆油田勘探局在此村庄钻出储油量惊人的庆一井,就给这个村庄村民的生活带来了转机。转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实现了电灯代替煤油灯的照明条件的迅速改善。虽然照明条件的改善是钻井的需要,但客观上却实现了全村家家户户从煤油灯照明向电灯的转变。其次,则是交通道路的畅通。虽然因为石油勘测和开采的需要而修通了村庄里各个塬、梁、峁之间的道路,但客观上则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极大的交通便利。再次,为村民带来了从农业到第三产业的生计转型。如到1985年时,马岭镇的长庆油田职工一度超过5万人,如此庞大的消费群体需要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恰好此时村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除了种好责任田后,仍有富余人口和时间,于是该村村民在石油工人们的生活、工作地点周围热火朝天地做起了生意。超市、客运、理发店、饭馆、宾馆、运输、特色小吃店等各行各业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家庭妇女们原本种菜只是为了满足家庭需要,也开始了个体经营,且每天收入可观。该村C姓妇女回忆道:“以前除了够我们一家人吃的,可以把地里多余出来的蔬菜拿去家属区门口卖,都是自己家里种的菜,他们(指石油职工)就喜欢天然、绿色食品。只要肯干,在家附近就能找到事情做,挣钱顾家两不误,我们这里是出了名的条件好,男孩子好娶媳妇,没有必要出远门打工挣钱。”曾有外地人到该村承包约二十亩耕地进行温室大棚种植,向石油职工供应反季节蔬菜而挣到了不少钱;一户居住在G211沿线、距石油工人生活区较近的L姓人家,因交通相对便利,在得知石油工人们对牛奶的需求后,便做起了奶牛养殖并长期向石油工人家属区提供牛奶,也成为发家致富的典型;另有一户D姓家庭掌握了豆芽的培育技术后,向油田周围的大饭店、小饭馆供给豆芽“大赚一笔”①以上四个个案的资料来自本文作者之一朱璧莹于2016年10月10日—11月31日在此村的田野调查。。由此可见,长庆油田作业区进驻本村的现实,为村民多元生计的转变提供了条件,也为村民发家致富奠定了基础。

(三)石油产业衰落搬迁对庆一井所在村庄的村民生计的影响

有资料显示,长庆石油勘探局从1970年开发油田以来到1995年,在庆城县境内开发油井700多口,年产原油80万吨以上②参见寇星亮《长庆油田机关搬迁事件的社会学分析》,《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2。,为中国的石油产业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同时也带动了甘肃省庆城县的经济发展。20世纪80年代,长庆油田交属中石油。经过1969—1998年近30年的开采,地下油气资源逐渐枯竭。1998年,中石油长庆油田勘测局总部撤离庆阳迁至西安,机关单位绝大多数二线职工、家属都搬往西安北郊的数万人口的生活区。③闫海东、侯福龙:《争利产油地》,http://www.docin.com/p-387074868.html,2016年12月20日1时24分阅读。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石油工人的撤离及长庆油田作业区的搬迁,×村的村民生活一落千丈。如前述靠种菜起家的村妇比较石油产业兴盛与衰落后的情景时说到:“但是现在啊,你看看这街道,都没有个啥人了。”承包大棚种反季节蔬菜的菜农也随着工人的撤离失去主要消费者而破产;奶牛养殖和独家牛奶供应的L姓人家的牛奶生意同样也受到致命打击。可以说因为此村处于石油产业的中心地带,几乎每家每户的生计都受到石油产业兴衰的严重影响。不仅如此,村民所在的村庄自然环境也受到石油产业兴衰的巨大影响,如水资源污染和土地被征用又废弃的问题。现在荒废的厂房既不能为当地居民所用,又不能再变回原本肥沃的耕地。可以说繁华的过往与萧瑟的现状形成的巨大的反差,使×村民生活在石油产业迁出的前几年中一直笼罩在没有前途的阴影中。但是在痛定思痛后,村民们的生活还得过下去。于是新一轮的生计转型逐渐拉开了帷幕。

二、石油产业衰竭后村民生计转型

面对石油资源枯竭对此村的严重影响,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努力吸取玉门和大庆石油枯竭的经验和教训,如玉门市在石油资源枯竭以后抓紧机遇发展风电及配套产业,通过扩大炼油规模、提升炼化技术、开发延伸产品等途径继续发展当地经济①毕宏伟、李江明、王会昌:《对玉门市城市转型与发展的思考》,《中国财经》2006年第7期。。大庆市面对同样的窘境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资金支持,提早调整其产业结构,从各方面着手治理城市,关注民生,取得了可观的成果②杜军:《石油类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验与启示》,《开发研究》2011年第2期。。同时也根据当地的其他资源,重新规划包括此村在内的民众生计方式转型③王玉岳、齐欣:《庆阳市发展优势产业的条件分析与对策》,《陇东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村民们也从自身生存的角度出发,通过家庭、家族、村庄各方面的努力,逐渐实现了村庄生计方式的再次转型。根据笔者对村庄石油产业迁出后的生计类型调查,全村113户、511人从事的职业可大致分为三类,即:外出打工者、在家务农者、无劳动能力者。

根据此图不难看出,该村村民除23%无劳动能力者外,选择在家务农的居民人数稍多于外出谋生的居民人数。以下则是各大类村民生计成功转型的人数、比例及具体类型:

(一)外出打工人数及类型:

根据笔者调查统计,此村外出打工者共183人,占该村总人口36%。其中正式编制职工人数最多,59人,占外出者的32%;第二为个体经营户,38人,占外出者的21%;第三为泥瓦匠,30人,占外出者的16%;第四为不定临时工与固定临时工,这两个工种的人数相当,均为18人,均占外出者的10%;第五为运输队工人,14人,占外出者的8%,最后为修井工人,6人,占外出者的3%。

(二)无劳动能力者及类型:

笔者的村内人口统计数据表明:无劳动能力者共117人,占该村总人口23%。其中为婴、幼、童及在校生等青少年人数为63人,占无劳动能力者的54%;老人中有5位老人因参与家庭经济生产而计入务农或其他职业外,无劳动能力的老人有48人,占无劳动能力者的41%。另外,该村现有因“涉油”而服刑人员4人,占无劳动能力者的3%,残疾人2名,占无劳动能力者的2%。

(三)在家务农者及其种养殖类型

根据笔者调查统计:本村在家务农人员共211人,占该村总人口的41%。其中种粮食98人,占在家务农人口的46%;种树苗53人,占在家务农人口的25%;种黄花菜48人,占在家务农人口的23%;养羊12人,占在家务农人口的6%。

从1998年开始此村因石油资源枯竭及长庆油田作业区搬迁到2016年为止,村民们在长达18年的时间内,在当地政府、社会各界及村民自身百折不挠的努力下,努力进行生计转型,虽然不足以与之前的生活水平相比,但也一步步摆脱迷茫的困境。

三、村民地方性知识体系在村民再次生计转型中的功能分析

石油资源枯竭殆尽,产业无法继续发展,最直接的影响者就是这些被石油产业裹挟的村庄人。虽然当地政府在尽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非常积极有效的角色,但对于长庆油田发现井所在地、并先后钻出6口油井、并处于长庆油田作业区所在地的这个村庄来说,在告别了生在“油窝窝”、一个月中仅在修油井时排队“灌油”再倒手卖掉换来的钱就足够家庭花销的生活之后,又能依靠哪些资源或优势自谋发展,实现生计转型呢?笔者通过在此村深入调查采访,认为村民地方性知识体系在石油资源枯竭后生计转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下面具体论述。

第一,此村所在区域自古以来就是农牧商多种生计方式并存区域,这是村民能够适应石油资源枯竭的形势而快速转型的经济基础。此村所在区域为黄土高原沟川塬峁纵横交错区域,沟壑与川道区域往往有溪水或河流,溪水或河流冲积而成的川道则是理想的农业耕种之地,塬峁则平坦而广大,虽然河流在川道,但由于黄土高原正处于中国地形上的第二层阶梯①朱膺:《试析三级阶梯式的中国地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上,也是中国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交汇区域②刘苗珍:《“中国地形概况”一节的教学浅议》,《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8年第9期。,因此降雨量适中,适宜农作物生长。在塬面与川道之间的山坡,则是长满各种各样植物的理想牧场,因此自古以来就是狼、鹿、野猪、羊、牛、马、驴等动物的生存区域。曾经在此生活的中国古代族群戎狄就曾经农牧兼营。如有学者在研究驻足于此的狄与戎后认为“狄与戎是一种混合经济”③[美]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40页。。顾立雅则进一步说明:“戎和狄被称为游牧民族,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一些问题的……戎、狄有很多部族构成,它们有不同的生存方式,它们中的一些人可能已经是一种复合形式。”④顾立雅:《中国治国术的起源》(HerrleeG.Creel,The Oringins of State craftin China:The Western Chou Empire),芝加哥:芝加哥大学,1970年,第200页。以后在此兴起的周朝和秦朝在入主中原之前也以农牧兼营作为自己的支柱生计方式。直到现在,包括此村在内的黄土高原南部山区的广大民众仍然过着川道和峁塬种粮、沟畔和山坡放牧的传统生活。如在今天的庆城县、合水县、华池县、环县广大农村,均是如此。只是越往北,牧业的成分越大,越往南,农业的成分越大。此外,由于这个区域夹杂在关中平原的农业经济与蒙古高原的牧业经济之间,这个区域的民众自古以来就通过秦朝时修建的南起关中平原北到蒙古高原的秦驰道传递南北之间的商品和观念。因此农、牧、商兼营的传统自古相传,已经融化到包括此村在内的黄土高原山区的民众的血液中,保存在他们的历史记忆中,一旦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他们就会根据相应的传统知识体系做相应的调整,以便生存与发展。

第二,包括此村在内的黄土高原山区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注重文教、礼仪的传统知识体系,这是包括此村在内的民众能够适应生计变化的思想基础。根据史籍记载,甘肃省庆城县就是周王朝祖先居住之地。如周朝始祖后稷的封地就在邰(雍州武功县西南22里),后稷去世后,其后“子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从子窋、鞠到公刘,周人一直生活在戎中间,如“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农,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日思其德。公刘卒,子庆即立,国于豳”①《史记·周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1页。。我们可以将此条史料与匈奴列传中有关周的记载进行比较:“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其后三百有余岁,戎狄攻大王亶父,亶父亡走歧下,而豳人悉从亶父而邑焉,作周。”②《史记·匈奴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881页。可以说,周先祖公刘与戎人生活三百多年后,成为豳人,并以豳为中心向外发展,但因“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踰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復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集解徐广日:分别而为邑落也)。”③《史记·周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4页。所谓豳,就是指居住在关中平原以北、黄土高原南部山区;所谓豳人,就是指居住在包括今庆城在内的黄土高原南部山区的山里人。周先祖被贬到此地,与此地众多豳人生活在一起,尊老爱幼,相互帮衬,注重礼仪,直到古公亶父时代,才向南迁徙,最终在关中平原建立了强大的周朝。自周以后中国有十三朝都曾选择西安作为首都,而黄土高原山区则是关中平原王朝衰则退的留守之地,也是进军关中平原的高地,历代王朝的兴衰和荣辱的历史教训离不开这个区域,因此这个区域在统一与分裂的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吸收的文教礼制则是他们应变的思想基础。

第三,石油人带来的重视教育和开放包容的观念和村民传统重视文教的观念融为一体。虽然石油资源枯竭,石油工人搬迁,但石油人重视教育的观念和思想已融入村民的知识体系中。村民们也从石油人对自己孩子教育的重视及石油子弟升学率高、就业好、眼光长远的效果中看到了教育的好处,于是“好好读书,走出农村干大事”就成为老一辈人对小辈的最高期望。根据对该村有正式工作和在校学生的统计,有正式编制职工的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占到该村人口的五分之一;在校生、大学毕业生考取公务员,进入企事业单位上班等人数较以前大大增加。石油产业进驻后,从全国各地来到此地的石油人虽然身居大山,但他们在全国各地勘探和开采石油资源的过程中深感教育对后代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传统重视文教礼仪与现代石油人的教育观念在石油产业兴衰的三十年中再次融入,使包括此村在内的村民深感教育为生存之本的重要性。除此之外,石油人开放包容的观念和行为也影响到包括此村在内的本地人。石油人在荒山野地中开采石油,从无到有建立兴建城镇,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他们的家等观念和行为的确是石油业兴盛的基础,这些观念和行为,通过三十年在此村的开采油田的实践,深深地影响了本村民众的生存之道。因此当石油资源枯竭、石油作业区迁出后,他们虽然也有孤独和彷徨,更有恐惧与担心,但是他们毕竟依靠石油资源生活三十年,一些没有继续学业的年轻人选择进入城市学习诸如理发,厨师等技术并在城市立足;一些原本依靠石油产业生活的人,依然选择在相近的行业发展。还有一部分村民选择追随长庆油田其他区域继续参与石油生产的修井队、钻井队、试油队建设。

第四,利用其他资源开辟更多的生计方式。一是依据该村境内纵贯211国道的优势发展个体经营。其中包括两家商店、八家加水点。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家商店是石油产业衰落后仅存的两家;其他八家加水点则是近几年沿211国道线物流业兴起而兴起的新生计。过路加水以各类大型货车居多。主要原因是大型货车负重行驶过程中频繁刹车会导致刹车粘连或热衰,损坏刹车影响刹车效果。因此通过给驾驶舱顶部加装水箱,引滴灌到各车轮中刹车鼓位置,不断滴水为刹车及时降温,从而提高行车安全。村民ZHW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商机,果断开办起来。据×姓女士回忆:“水是家里的井水,人也本来就在家里闲蹲着呢,摊子就在家门口支着呢,就一点儿电费,又没有过多的成本。当时他们都说ZHW家在路边加水,一个月能挣9,000块钱呢。这下住在路边的那些人都开始学人家办加水点,就这么百米左右的距离一下就开了八家。”①作者之一朱璧莹于2016年11月在此村的田野调查资料。发现并利用这一优势并形成竞争是一件好事情,起码这对于那些不想出门做苦力,又挣不到钱的村民来说是个好差事。二是依据烧砖需要的土质建立砖厂。早在石油产业兴盛的时期,即使这个砖厂在该村经营,也没有本村人去“做苦力”。长庆油田作业区搬迁以后经济不景气,砖厂被私人承包。这个砖厂现在的运行方式是:接到订单以后才投入生产。这就为居住在砖厂周边的居民提供了临时“就业岗位”。他们平时在家里种地劳作,砖厂有活时又去当临时工,既兼顾了家庭又有了养家糊口的经济来源。三是依靠传统土地资源种植黄花菜,并打造“黄花菜之乡”的品牌。长庆油田作业区搬迁以后,当地人虽然失去了主要消费群体,但绿色健康食品又成为大众追求生活品质的趋势,于是村民们便再一次将视线转向土地。由于黄花菜是具有较大营养价值的绿色食品,全国均有需求,而此地的土质又特别适合黄花菜的生长。于是此村家家户户均种植黄花菜,其中11户人家大面积种植且收获颇丰。可以说各显神通求生存,各显其能共发展。

结 语

相对于石油资源枯竭的城市民众的生计转型来说,村庄石油资源枯竭后民众生计转型即有有利的一面,如传统土地资源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不利的一面,即科学技术滞后等。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忽视对包括石油资源枯竭在内的所有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的村庄民众的关注。文中涉及的长庆石油资源枯竭的村民生计转型个案表明,虽然村民们在石油资源枯竭后有过担心和彷徨,但他们却将传统地方性知识与资源与当代社会变迁相结合,因地制宜地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变化,逐步实现了生计转型。这是我们必须肯定和赞扬的个案。另外从这个个案得到的教训则是:对待不可再生资源区域的开发,应该适度,并注重可持续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在资源开发中未雨绸缪,提早做好产业转型的准备。

编者按:以不可再生资源为生的城市、村庄在资源枯竭后,如何实现发展转型,尤其是当地居民如何完成生计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中外学者都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栏目刊发中国学者徐黎丽、朱璧莹的《石油资源枯竭后的村庄生计转型研究》与德国学者斯蒂芬·伯格《工业时代的象征:鲁尔和南威尔士的工业遗产与文化身份认同》二文,意在在中西比较中为探索工业转型、生计转型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

F427

A

2096-434X(2017)01-0082-07

徐黎丽,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国边疆安全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学、社会学;甘肃,兰州,620100。

朱璧莹,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甘肃,兰州,620100。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1895-2015)批准号:16jw01。

祝立业

猜你喜欢
石油资源长庆油田生计
BY THE SEA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气厂
石油资源开发的水土保持补偿对策研究
长庆油田节能技术研究
地还种不种?故土不再是唯一生计——搬迁后农民生产方式变迁报告
长庆油田设备再制造又创三个国内第一
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探讨
冰天雪地的生计与浪漫
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石油定价模型研究
中国在安哥拉投资开发石油资源的现状及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