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钢琴演奏中“情”与“声”的融合

2017-01-28 07:59黄长美
黄河之声 2017年18期
关键词:乐音织体钢琴演奏

黄长美

(宜宾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论钢琴演奏中“情”与“声”的融合

黄长美

(宜宾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在钢琴演奏领域,如何生动地塑造音乐形象,传达乐曲的情感内涵,是一个核心的、根本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达成“以声传情”、“声情交融”,就必须深入地解析钢琴演奏中“声”与“情”的辩证关系。有鉴于此,本文将从笔者钢琴演奏及教学经验出发,来揭示在钢琴演奏及教学中达成“声情交融”的思路、方法和途径。

钢琴演奏;声情;以声传情;声情交融

一、钢琴演奏中的“情”

众所周知,一切音乐都是以表现人类的思想、情感为己任,那么钢琴音乐自然也不例外。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像钢琴这样的器乐又是较为抽象的时间性艺术。这是因为:一方面它不具备声乐歌曲那样明确的歌词;另一方面,其赖以表现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乐音,不但是转瞬即逝的,而且仅能象征性地暗示人类情感变化的某些轨迹和流程特点,因此又是比较抽象的。那么,这就势必会造成听众对于音乐情感内涵的“多解性”。

虽然钢琴音乐中的“情”是内蕴的、多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不可索解的、不可知的。相反,如果钢琴演奏者能够恰切地运用各种技法来营造出音高、节奏、速度、力度(响度)等各种音响要素方面较为鲜明的对比感,并且将上述各音响要素的对比性协调地融合为相对统一而又多变的钢琴音乐织体,那么还是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消弭钢琴音乐的“抽象性”,来塑造较为生动的音乐形象,表现出较为明确的情感内涵的。所以,钢琴演奏中“情”的表现,归根结底还要仰赖于弹奏过程中对于钢琴乐音这种“声”的营造。

然而,尽管“情”有赖于“声”来表现,但它在演奏者的内心中又必须是先于“声”而存在的。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句经典的描述可用之于所有的器乐演奏,即“未成曲调先有情”。即是说,演奏者必须首先深入地体认和感受自己所要演奏乐曲的情感内涵,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选择具体的演奏技法来惟妙惟肖地把内蕴的情感揭示出来、表达出来。所以,演奏者必须“情满于胸”,方能“下指如有神”,弹奏出能够与乐曲之“情”融为一体的、充满美感的妙曼乐音来。具体到钢琴演奏者,也是需要具备“未成曲调先有情”这种演奏意识的。比如,鲁宾斯坦在演奏肖邦《f小调第四叙事曲》时,对乐曲引子最开始处那几个平行八度就处理得非常轻盈,好像钢琴乐音是在不经意之间从宁静的空谷之间悄然升起并渐次传到了听众的耳畔。在这种悄声细语之间传达出了轻柔朦胧的情愫,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f小调第四叙事曲》所内蕴的作者对于“祖国波兰复兴”这一历史转折时刻那种热切而微茫的期望感。作曲家肖邦是如此小心翼翼地在心底保藏着这份热切的期望,但它终究还是幻灭于波兰被俄、德、奥三国瓜分的残酷现实,幻灭于乐曲中那种没有希望的悲怆的激情。所以,鲁宾斯坦在引子处所弹奏的轻盈的平行八度,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作曲家对于内心中这份渺茫期望的珍视和憧憬,也为乐曲后部表现希望幻灭后那种激越悲怆的热情做好了反向的铺垫。因此,可以说鲁宾斯坦的演奏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这是值得所有钢琴演奏者学习和借鉴的。

二、钢琴演奏中的“声”

上文说到,乐曲的情感内涵最终需要依赖钢琴乐音的织体——“声”来予以传达和表现。但是,“声”的真谛又是什么?已故上海音乐学院原院长、著名钢琴作曲家和演奏家丁善德先生曾说过:音乐讲求的就是对比和统一。对比多了就要趋向于统一,统一多了又要适度增强对比性。在对比和统一之间,就能够营造出能够恰切表现音乐形象和情感的乐音了。从这段话来看,钢琴演奏的“声”就是要力求表现出各种音乐要素“建立在对比基础上的统一”以及“暗寓在统一当中的对比”。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在演奏的乐音高低、力度强弱、速度快慢、音色明暗等方面适度彰显一种对比变化。同时,这种对比变化又应当视曲情需要而达成有机的统一,共同服务于音乐形象的塑造。由于钢琴是键盘和声乐器,它所弹奏的乐音是包含各种和弦音效、和声进行方式以及对位关系的主调或复调织体。相对于其它的一些管乐器或弹拨乐器来说,钢琴塑造“立体化”音乐织体的能力是更为强大、更为突出的。这就决定了钢琴音乐织体中可以充满各类音乐要素的对比性。比如,旋律和伴奏声部音频高低、音色明暗的对比,和声进行中力度强弱的对比、不同织体层面和声连接的顺向和逆向对比、不同声部之间演奏速度的对比等等,都属于钢琴音乐织体中主要音乐要素之间的对比。下面举一个演奏实例来加以论证:比如黎英海先生《夕阳箫鼓》引子的最开始部分,是采用了一系列同度音的平进来表现黄昏时分江楼上由远及近而又由近而远的钟鼓之声。在这里,演奏者就应恰切地把握力度和速度,在演奏这一动机的开始处,要弱奏,同时速度可以稍缓;随着演奏中一系列同度音的展开,力度也应随之做渐强处理,同时速度也应做渐快处理;待演奏到这一动机的中间部分,力度应达到最强,演奏的速度也应达到最快。之后,则应在演奏的力度和速度方面做渐弱、渐慢的处理,以便表现出钟鼓之声逐渐远去的情境。这样,通过演奏力度渐变的强弱对比以及演奏速度徐疾的张驰对比,就能够非常恰切地表现出钟鼓之声由远及近而又由近及远的那种音响特征的渐变感了。然而,这种力度和速度的变化又是在一定范围内展开的,并不是大开大合的突兀式的陡变,而是逐次的渐变。所以在演奏力度、速度的变化过程中又暗寓着趋向统一的性质。所以,钢琴演奏者必须根据曲情的需要,恰切地表现出各主要音响要素“暗寓在统一当中的适度对比”以及“建立在对比基础上的整体统一”,方能生动地刻画音乐形象,恰如其分地暗示出乐曲情感内涵的变化轨迹。

三、达成钢琴演奏中“情”与“声”相融合的手段

在上文中,探讨了钢琴演奏中“情”的引领作用以及“声”的表现特征和要领,而在本文的最后部分,则将根据笔者演奏及教学的心得经验,来阐述一下在钢琴演奏中达成“情”与“声”密切融合的方法与途径。

首先,鉴于“情”对钢琴演奏具有内在的指导和引领作用,那么钢琴演奏学习和训练的首要任务,就在于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地解读和体悟钢琴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由于乐曲的情感是内蕴的、隐在的,而钢琴乐曲又是抽象的、转瞬即逝的,所以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乐曲的情感内涵,就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及“微课”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能够象征乐曲情感的一些视频、图片把乐曲的情感内涵直观地揭示出来,结合演奏训练过程中的音频信息,帮助学生强化对于乐曲情感的直观感受。在这个基础上,教师采用精炼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感悟钢琴音乐中内蕴的思想情感,就更容易发挥出“水到渠成”般的效果,帮助学生更为深入、明确地把握乐曲的思想情感内涵。

其次,在解明曲情的基础上,应从“对比——统一”的视角出发,来具体地指导学生如何分析乐曲中的音乐现象,如何在弹奏旋律及各种和弦、音型及织体时恰切地表现出“暗寓在统一当中的适度对比”以及“基于对比的整体统一感”。可以选取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旋律片段、音型、和弦以及织体片段,结合多媒体视频画面以及学生对于曲情的理解,来细致地讲解如何恰当地选择既有的钢琴弹奏技法,通过灵动地调节下键力度、触——离键方式、演奏速度、力量传导方式等各种具体的演奏动作要素,来恰如其分地在上述的旋律片段、音型、和弦以及织体片段内部营造出音频高低、音色明暗、响度强弱、速度徐疾等各种音响要素的变化感。这样一来,学生就能通过教师依托多媒体、“微课”等手段所展开的具体的、细致的讲解与分析,来把握钢琴音乐演奏中以“情”为引领来适当选择并调节钢琴演奏技法来达成音响成分基于对比统一的变化感、从而“以声传情”、达成“声情交融”的思路和方法了。学生把上述的思路和方法灵活地运用于演奏实践,进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能在演奏实践中深入地掌握“以声传情”、达到“声情交融”的要领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见,在钢琴演奏中,解明乐曲情感内涵处于“核心”、“灵魂”的地位。只有深入领会、体悟乐曲的情感内涵,方能恰切地选择适用的钢琴演奏技法,并根据曲情的需要而对下键力度、触——离键方式、演奏速度、力量传导方式等各种演奏动作要素进行灵动地调节,从而在旋律片段、音型、和弦以及织体片段内部达成“暗寓在统一当中的适度对比”以及“基于对比的整体统一”,方能恰切地表现出乐曲的情感内涵。而依托多媒体、“微课”等直观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则可以帮助教师生动地诠释钢琴乐曲的情感内涵,并掌握分析乐曲情感内涵、选择并灵动调节演奏技巧的“活法”,真正发展出“以声传情”、“声情交融”的实际能力。■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丁姗姗.中国音乐美学视角下钢琴演奏中“情”与“理”之思辨[J].音乐生活,2012,12.

[3]林菲菲.物动心感,情动声发——试论钢琴演奏中内心感应能力的培养[J].文学教育,2010,09.

黄长美(1967-),男,四川宜宾人,宜宾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助讲,本科,主要研究方向:钢琴教学。

猜你喜欢
乐音织体钢琴演奏
钢琴演奏中的表现力分析
如何区分乐音和噪声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简论中国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织体类型与文化意义
钢琴演奏技巧对于音乐表现的重要作用及训练方法研究
那一刻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学生展现心灵乐音的舞台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布赫宾德的贝多芬阐释对钢琴演奏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