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蕾
急诊患者的无缝隙护理的应用价值评定
刘蕾
目的观察急诊重症监护(EICU)患者实施无缝隙护理的临床价值及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急诊重症监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工作评分、APECHAⅡ评分、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护理工作评分及APECHAⅡ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重症监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显著,有效提升护理质量,避免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急诊重症监护;无缝隙护理;医疗纠纷
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收治的患者具有病情危重、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1]。有报道指出[2],良好的护理质量是提高急诊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证,对护理人员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此,本文选择了急诊重症监护患者11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并分别予以不同护理措施,选择最佳的急诊重症监护护理方案,现将实验详情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对象均为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自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42例,患者的年龄为31~72岁,平均年龄为(53.25±4.52)岁。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将110例急诊重症监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患者。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经SPSS 21.0计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实施无缝隙护理干预服务。(1)入院前护理。急诊重症监护室在接到患者入院的通知后,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既往病史、基本信息等资料进行综合性护理评估[3],对患者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予以严密的监测和记录,判定患者是否符合转入EICU的标准[4]。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工作,保证信息转达的及时性,安抚患者家属的紧张情绪,向患者家属讲解转入EICU对控制病情的积极作用,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及风险,取得患者家属的理解和支持,预防和降低医疗纠纷及投诉率。(2)患者在转入EICU后,医护人员需要再次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为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明确抢救小组人员的职责,由2~3名护理人员密切的对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出入液体量等指标进行监测[5],并对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预估,确保一旦发现异常,可以及时采取对症的抢救措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指派专人陪伴和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6],记录单逐项交接,做好交接班前一切准备工作。(3)急诊重症监护患者的病情较为危重,患者往往伴有严重的焦虑、抑郁、恐惧情绪,无法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对此,护理人员需要组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治疗可以达到的预期效果,稳定患者的消极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调整患者情绪,为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依照常规护理内容进行护理[7]。
1.3 观察指标
调查和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期间转运设备、电话询问、生命体征、交接时间等护理工作评分及APECHAⅡ评分。采用科室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护理工作及APECHAⅡ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转运设备、电话询问、生命体征、交接时间等护理工作评分分别为(4.86±0.35)分、(4.96±0.26)分、(4.98±0.31)分和(5.03±0.23)分。对照组患者转运设备、电话询问、生命体征、交接时间等护理工作评分分别为(3.04±0.23)分、(3.54±0.35)分、(4.01±0.21)分和(4.02±0.32)分。观察组各项护理工作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2.228 3,P<0.05;t2=24.153 4,P<0.05;t3=19.212 3,P<0.05;t4=19.007 1,P<0.05)。观察组患者APECHAⅡ评分(16.25±5.26)分低于对照组(21.42±5.64)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971 6,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接受无缝隙护理干预服务期间护理差错发生率1.82%(1/55),投诉率为0%;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期间护理差错发生率12.73%(7/55),投诉率为7.27%(4/55),组间护理差错发生率及投诉率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52 9,P<0.05;χ2=4.150 9,P<0.05)。
观察组患者对本次无缝隙护理干预服务质量的总满意度为96.36%(53/55),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83.64%(46/55),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49 5,P<0.05)。
无缝隙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主张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全程护理,是一种能让患者满意的服务。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8],无缝隙护理的实施,可以为患者提供“全程、连续、无缝隙”的专业化护理服务,保证基础护理的全面落实,符合患者的生理需求等优点。本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结合本次实验内容,本研究选择了110例急诊重症监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予以无缝隙护理和常规护理。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无缝隙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护理差错发生率、患者投诉率、护理质量的总满意度均优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转运设备、电话询问、生命体征、交接时间等护理工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APECHAⅡ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以上数据,足以证明,针对急诊重症监护患者实施无缝隙护理服务,比常规护理所取得的护理效果更具有优越性,预后效果也更为理想,更加符合临床治疗及患者的生理需求。
[1]郭艳枫,邓秋迎,韩隽,等. 《护理质量监控表》在EICU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15):72-73.
[2]纪明军.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9):18-20.
[3]李月霞,卢菲,赵海燕,等. EICU急危重症患者压疮预防及护理[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4):78-79.
[4]罗元元. EICU患者外出检查的风险分析及安全护理[J]. 医药前沿,2016,6(24):261-262.
[5]许雪莲,刘斌. 探讨急诊EICU患者无缝隙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47):230-231.
[6]薛芬,鲁娟娟. 无缝隙康复护理对脑血管病肢体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5):205-206.
[7]王芹,胡元凤,丁萍,等.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提高内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J]. 吉林医学,2014(13):2947-2948.
[8]于舒,杨红云. 急诊-ICU承接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的评价研究[J]. 吉林医学,2016,37(3):705-707.
Evaluation of the Value of Seamless Nursing in Emergency Patients
LIU Lei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Wuxi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023, 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value and feasibility of seamless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EICU).Methods110 cases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f nursing work, APECHA Ⅱ score,nursing quality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The scores of nursing care and APECHA Ⅱ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nursing quality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 ff 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 fi cant (P<0.05).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seamless nursing model in emergency care of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care is signi fi cant, e ff 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to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medical disputes.
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 seamless care; medical disputes
R473
A
1674-9308(2017)06-0147-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7.06.083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 无锡21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