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倜
(苏州日报社,江苏苏州215006)
找准群众冷暖的切入点
——如何让“党报热线”重新“热”起来
□周倜
(苏州日报社,江苏苏州215006)
“党报热线”是地方党报获取新闻线索的重要渠道,也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重要工具。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兴起,报纸受到巨大冲击,地方党报的热线不“热”现象日益明显。当前,党报在社会公众心目中仍具重大影响力,对广大弱势群体来讲,电话还是他们最方便的交流工具。因此,找准群众冷暖的切入点,让“党报热线”重新“热”起来,对地方党报增强竞争力、延续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
开设“党报热线”的初衷是为了获取新闻线索,让“党报热线”重新“热”起来,坚守阵地、做好本职的新闻报道工作是关键。为此,要注意打好三张“牌”。
第一张是“温情牌”。求助类线索是“党报热线”的一大内容。新媒体也重视这类内容,但新媒体良莠不齐,影响了受众对此类新闻的信任度。党报凭借多年形成的公信力,加上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操作此类报道具有一定优势。2013年初,江苏《苏州日报》“党报热线”接到太仓市璜泾镇新联村村民钱炳兴的求助电话:他家因伤、因病致贫,生活难以为继。记者调查采写了通讯《钱炳兴的三个新年愿望》。报道刊发时正逢苏州两会召开,记者得到苏州市政协有关领导的支持,在政协会议工商联界分组讨论会现场,请企业家委员们伸出援手,当场获得捐款20.55万元。记者还联系了璜泾镇有关部门,请他们监督好善款的使用,保证每一分钱使用到位。
第二张是“监督牌”。舆论监督类线索也是“党报热线”的重头戏。新媒体同样重视舆论监督,但为了求“快”,多偏重曝光现象。报纸更重视透过现象看本质,探求问题产生的根源,形成舆论监督力量,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太湖冲山村渔民曾上网发帖,举报村里几十户渔民欠缴了不是自家的电费,但一直没有下文。2015年3月,他们向《苏州日报》“党报热线”反映此问题。记者调查了解到,当地为解决渔民上岸居住,以渔民名义建造了150套安置房。其中,30多套被村支书董某某违规出售,这些房子的电费卡仍以渔民名义办理,因而造成了几十户渔民“被欠电费”的情况。监督报道《渔民上岸,安置房缘何“有名无实”?》刊发后,不仅为渔民们解决了所谓欠缴电费的问题,也引起纪检部门的重视。同年7月,苏州市检察院依法对冲山村原村支书董某某以涉嫌滥用职权罪、受贿罪决定逮捕。
第三张是“沟通牌”。为争夺点击率、粉丝数,有的新媒体会利用某些偏激的社会情绪做文章,容易造成舆论导向偏差。而“党报热线”的作用,除了帮扶弱势,开展舆论监督,还在于为群众和党委、政府架起一座“连心桥”,协助和促进政府部门更好开展工作。2015年11月,《苏州日报》“党报热线”接到关于农村木园堂的投诉,木园堂流水席是苏南农村的一种传统习俗,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记者采访后形成报道《木园堂亟需打破监管尴尬》,没有一味空谈和指责政府有关部门不作为,客观指出了监管工作缺乏法律支撑的现实无奈,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考路径。这篇报道既被读者肯定,也获得被监督部门认可,在2015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评选中获评二等奖。
面对新媒体的强大冲击,让“党报热线”重新“热”起来,必须要进行创新突破。近年来,苏州日报社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是通过热线和热线的合作,拓宽“党报热线”的报道面。苏州12345便民服务热线是苏州市政府打造的为民服务平台,每天接到数千个电话。2007年起,《苏州日报》“党报热线”与12345热线开展合作,记者经常在12345热线平台的海量信息中直接搜寻新闻线索。2014年7月起,《苏州日报》“党报热线”又与苏州市委书记信箱合作,市委书记信箱的工作人员定期将热点投诉问题整理后传给记者。通过热线和热线的合作,记者不再被动等电话,而可以主动出击找线索,线索量增加了,也形成了一批有分量的报道。
二是通过跨媒体合作,扩大“党报热线”的传播面。新媒体具有传播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两大特点,而报纸则擅长做深度。“党报热线”与新媒体开展合作,可以明显增强自己的传播影响力。2016年7月,从上海运出的数万吨垃圾偷倒在苏州太湖西山岛上,《苏州日报》“党报热线”获悉后迅速派记者前往采访。记者在偷倒现场通过报纸官方微信及APP平台直播最新情况,回到报社后又在报纸上刊发深度调查及相关评论。这种线上、线下的跨媒体合作很快引起巨大关注,全国几十家媒体齐聚苏城跟踪报道该事件,并引发社会公众对跨区域偷倒垃圾现象的大讨论。
三是从版面内走到版面外,扩展“党报热线”的服务面。在“党报热线”的电话里,弱势求助的内容不少。按以往做法,记者会把这些内容写成新闻报道,呼吁爱心人士解囊相助,但是,能造成多大影响、募集到多少善款、对求助者有多大帮助,效果很难保证。2012年5月,苏州日报社联合苏州市慈善总会成立了“《苏州日报》爱心基金”,这是苏州市首个媒体冠名的爱心基金,联系电话就是“党报热线”电话号码。几年来,这一爱心基金参与举办了“格桑花”爱心酒义卖会、“向阳花”慈善义卖会、“阳光乐龄——协听助力、享幸福人生”项目等公益活动,与社会公益组织、爱心商家等开展合作,主动募集善款,为几十名困难人士解除了燃眉之急。与此同时,报纸通过报道公益活动的全过程,对帮扶弱势的爱心行为进行正面报道,传播社会正能量;另一方面,也向社会公布每笔善款的去向,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2012年,“《苏州日报》爱心基金”系列报道在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评选中获“重大主题创新”二等奖。
让“党报热线”重新“热”起来,提高记者综合素质很重要。
首先,热线记者要有“窗口”意识。当前,我国处在转型阶段,各种矛盾多发、频发,不少人对社会充满怨气。这部分人包括老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相当一部分人不会使用新媒体或没条件上网,电话还是他们最便捷的交流工具。他们常把“党报热线”当成情绪发泄口。接到这些电话,热线记者应认真倾听,善意劝解,不能因反映的内容新闻价值不大,就采取不耐烦、不客气的敷衍态度。“党报热线”是党报的“窗口”,某种程度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用不恰当的态度对待来电群众,会加深他们的偏见,更会使党报失去读者和市场。
第二,热线记者应有一双“火眼金睛”。弱势群体向“党报热线”反映不平事、麻烦事,就是希望党报介入后,借助党报的地位和力量促进问题得到解决。但是,不少利益问题错综复杂,是非黑白很难分清。记者采访报道时千万不能被正义感蒙蔽双眼,而应保持理性,明辨曲直,注意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甚至有的题材当舍则舍。否则,不仅会影响党报自身的公信力,甚至会给党和政府的工作添乱。
第三,热线记者要有“以小见大”的眼光。热线内容很多是平凡小事,单一看没什么意思,但把同一类事件集中起来,则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和新闻价值。冬季是煤气中毒高发期,上版面一般是条“豆腐干”式的小稿子。直排式燃气热水器因存在安全隐患,早就被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但2010年冬,苏州日报社“党报热线”多次接到这种热水器引发的煤气中毒事件的反映。《苏州日报》策划了系列报道“围剿夺命热水器”,呼吁市民举报身边的“隐形杀手”,还联合厂家进行问题热水器“以旧换新”活动,超过150名市民报名参加活动。这组系列报道被评为2010年度的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二等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
(编辑: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