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翊语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 210023)
被遗忘的江南园林之城
——常州
王翊语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 210023)
常州古典园林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因历史原因及城市建设导致古典园林大量被破坏、消失;通过对常州古典园林的调查与研究,统计数量与类型,分析古典园林消失的原因及现存古典园林的保护价值展,以此强调常州古典园林是江南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对常州古典园林的价值探索,使历史园林遗产得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同时保护及延续常州历史文化。
古典园林;常州 ;遗产
Abstract:There are numerous classical gardens with substantial types in Changzhou. The classical gardens are largely destroyed and disappear because of historical reasons and urban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study of classical gardens in Changzhou, and the collection of data and categories, the reasons of why classical gardens disappear and the value of exhibition of the existing classical gardens are analyzed, the paper aims to emphasize that classical gardens in Changzhou are an important part in gardens on Yangtze Delta. It is hoped that by reaching for the value of classical gardens in Changzhou, the garden heritage can be better inherited and promoted. In the meantime, the history of Changzhou can be protected and extended.
Key words:classical gardens; changzhou; heritage
常州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北携长江,景色秀美,人杰地灵。然而提及古典园林,苏州、扬州、南京园林屡屡被称道著述,而常州园林却鲜见于史。尽管如此,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最后一位大家——戈裕良,却是一位地道的常州艺匠,并有着“其堆法尤胜于诸家”[1]的公认。因此,历史上的常州究竟拥有多少园林、什么样的园林,都值得重新探寻,以期更好地了解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为保护现存古典园林找到价值与意义。
常州,至今已有2 5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547年,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札封邑于此地,随后建邑立邦,始称“延陵”,又有别名“龙城”。春秋时,延陵境域不详,界址无考。至南宋始见方志记载境域。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常州辖晋陵、武进、宜兴、无锡四县。据宋咸淳《毗陵志》载,州境东、西长100 km,南北135 km,东与平江府(今苏州)常熟县接界,西与镇江府丹阳县毗连,南接安吉州长与县,北至扬州泰兴县扬子江中流。东南45 km入安吉州,西南90 km入溧阳县,东北17.5 km入江阴县,西北40 km入丹阳县。至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常州辖武进、无锡、宜兴、江阴、靖江五县[2]。
常州府废于1912年,阳湖县并入武进县。新中国成立后,常州市改为省辖市,1983年3月武进、金坛、漂阳3县划入常州市管辖直至今日。
第一,常州地处苏南,水网发达,地表极易开泉引水,这为古代园林理水提供了天然便利条件;另外,常州所辖宜兴、无锡、江阴等县自产园林石材,取材方便;清康熙年间著名叠石家张然(字陶庵,松江人氏)的《张陶庵传》中提及:“有所假有延陵之石……延陵之石秀以奇,高阳之石朴以雅,安定之石苍以幽,折以肆。”这里所说“延陵之石”就是常州府辖区内所产的园林用石。第二,水运发达,为造园奠定了深厚的经济与运输基础。常州运河,是江南大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当时的常州沿河商业集聚,因此水道纵横,码头密布;《北宋.太平寰记》云:“常州……言地则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举江左之郡,常润冠其首焉。”第三,大运河建成,使南北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历史上的几次大型动乱,北方民族大量迁徙南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永嘉南渡”,这批移民素质较高,绝大部分为皇室贵族、文人学士、官僚地主及富绅,他们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及高素质劳动力,为江南的繁荣起到了深刻的影响;此后,“安史之乱”与“靖康之乱”两次大规模南迁中,大部分中原精英亦将沿河的常州作为目的地,使中原文化与吴地文化得到了融合。
常州的园林历史悠久,根据《咸淳毗陵志》记载,最早的一座私家园林——蒋氏“山亭”可追溯至1 700年前,此亭位于城西,其中“汉封蒋澄为侯,其后有家焉”的描述,可以认为这是典型的宅第园林。此后,隋大业六年(610年),因隋场帝东巡会稽(今绍兴)需路经毗陵,便疏拓运河(京杭运河)建成三闸,毗陵郡的奔牛闸便居其一,隋炀帝听说毗陵郡(即常州)北枕大江,南濒太湖,就连1 000多年前的季札也被受封于此,便十分想再来毗陵一游,再加上大业九年(613年)8月,晋陵人管崇等推刘元进为天子,屯兵毗陵郡造反被镇压,隋炀帝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在常州守城东南(今茶山乡采菱港与大通河之间的城巷村)建造毗陵宫,回廊复阁、飞觞激水、丹碧豪华,方圆十二里的江南豪华离宫。离宫建有凉殿4座:名基、结绮、飞宇、漏影。苑中凿有夏池、环池,建16所后宫为丽光、流英、紫芝、凝华、景瑶、浮彩、舒芳、恣乐、采壁、椒房、明霞、朱明、翠微、层城等,千金回廊复阁,飞觞激水,丹碧绚丽、极尽豪华,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称其“制度仿照洛阳西苑,华丽更超过西苑”[3]。
进入唐朝,常州的手工业和织造业己经相当发达,佛教兴盛,常州兴建寺院之风日盛。其中较著名的有:南齐建元年间,齐高祖萧道成所创建的太平寺(初名建元寺),为常州最古老的寺院之一。于唐乾元年间(756—760年)经法偁和尚改建后,寺院规模为常州之冠,颇负盛名,苏轼曾在此作《太平寺观牡丹》《题常州太平寺檐匐亭》等诗。另有天宁寺,其开山祖师为法融禅师,寺始建于唐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更名“天宁寺”,直至今日享有“东南第一丛林”“一郡梵刹之冠”的美誉。
宋末,元兵的南侵使得常州经济备受摧残,直到明初,随着经济的复苏、发展,常州造园活动亦逐步兴起。著名方志学家李兆洛有记曰:“吾乡明中叶以后,颇有园榭之盛,如吴氏之来鹤庄、兼蔑庄、青山庄”,社会的稳定及文化的繁荣均促进了常州私家园林的发展,出现了文人园林,代表的有近园、陶园、半园、亦园、韵园、杨园、客园、桃园、寄园等,均为明清时期所建,园林虽命名简洁,事实早己颇具园景。散布于城郊内外的园林多达 40余座。此外,常州自古崇文重教,办学始于唐宗年间,书院兴办尤以清时为盛,多融合园林、文化于一体。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常州并不缺乏园林。自汉代以来,常州曾先后有100多座园林问世,这些园林类型全面,特色鲜明,它们包括了皇家园林、寺观园林、官衙园林、书院园林、私家园林、纪念地园林等中国园林的各个种类,精彩纷呈,自成体系。
常州历史多磨难,经历的三次战火对园林产生了毁灭性的破坏,造成了数量的骤减。第一次为元兵屠城,1822年建邑以来的城市物质文明在此战中全部毁于一旦;第二次,清军破城,太平军大败,城市人口锐减一半,物质文明再次受到重创;第三次,日寇占城,烧杀抢掠过程中,物质文明一并受到损毁。
除战火对常州古园林的破坏导致实际现存园林的数量极少外,使大家对常州古典园林不熟悉的另一个原因是经典著作中关于常州古典园林记录的遗漏,著名建筑学家童嶲的经典著作《江南园林志》,收录了江南许多园林,但由于是旅行所经之处的记录,加之未到过常州与镇江,使这样一部连并不在江南之列的扬州都写入的著作,确唯独遗漏了常州与镇江,给后人造成常州与镇江没有园林的误会。
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时代的变迁,常州大部分园林己经颓圮,而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又由于对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缺乏保护意识,而使在明清两代曾有多达数十座私园盛集于斯的常州古城,私家园林到改革开放前后,硕果仅存四家(近园、约园、意园、未园),其中省级文保单位近园(又称挥家花园)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
现存“近园”,曾又名“挥家花园”,是常州明末以来维护较好的私家园林之一。然而,在规模上却由于常州宾馆的占用及其他原因,屡遭蚕食破坏。如今,原本拥有23个院落的近园,仅17号院落得以保存下来,其中西野草堂今为一会所,即现存近园。“约园”,曾是有数百年历史的私家园林,到民国二十年后,改作医院,从此,随着医院的逐步扩大,残存的约园只能是院进园退,虽说是恢复了些许景点,但高楼四起,古风不再;“意园”,如今已经处于半荒废状态,园内部分建筑己毁,内外园墙及魁星阁尚存。至今,在常州很难找到一处保存完整的古典私家园林。目前保存和修复相对较完整的仅有未园,系木商钱遴甫于1920年至1923年所建,占地2 164 m2。园内亭、榭、厅、堂、轩、廊一应俱全,假山与古树点缀其中,景色令人目不暇接,现位于常州市青少年科学艺术宫内[4]。根据现存四座园林建筑现状使用状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
约有500多年历史的陈渡草堂(原私家园林),又名陶园、复园,位于常州荆川公园内,为典型的园中之园。此地为明代抗倭名将唐顺之墓及读书处(即陈渡草堂),今荆川公园为敞开式,陈渡草堂则仍以粉墙及湖池相隔,为独立之园。2005年,草堂依旧修旧,观者皆为之赞叹。此园大体布局、形制均未改动,但几经易主,当年的厨房、浴室、柴房等,今已不再,也难以恢复。但此园依旧是常州一大人文胜景。
另一处公共古典园林“舣舟亭”,位于常州市延陵东路古运河畔的东坡公园内。舣舟亭为当年文豪苏东坡来常州泊舟之处,东坡逝世后,常州人在他泊舟之处建亭纪念,取名“舣舟亭”。舣舟亭始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现在的舣舟亭重修于1982年,修复入口庭园,2003年,常州市政府斥资,动迁园北临街居民数十户,获地1万余平方米,新辟之地,复“抱月堂”“野宿亭”“开旱溪”,立东坡像,筑“大江东去亭”,植东坡喜爱之花木,以竹、梅、海棠、紫薇为主。
常州园林至今己有1 700多年历史,无论是从造园技艺还是造园理论都己有了千百年来丰富的历史积淀。以“自谦内敛”为特征的古典园林,不仅代表了常州的造园理念,更代表了古常州的性格特征,值得向今天的常州人颂扬;而以戈裕良为代表的常州掇山置石技艺除去千年不坏的“钩带法”,还有“黄、湖混堆法”值得我们保护与传承。常州古典私家园林为人们创造了诗情画意般的栖居之地,集“小、巧、秀、 美”于一身,于咫尺之地模仿自然山水构成如画的景观。研究常州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特色,古为今用,作为对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到传承的意识形态,来对现代园林设计进行借鉴和指导,无论是其造园的艺术价值,还是其蕴含的哲理,都值得我们吸取、引鉴和延续下去。
因此,在社会动荡、变迁及城市建设中相继遭到严重破坏的常州古典园林,亟待保护和修复,并应当将其纳入城市文化保护体系,让人们更多地了解独特的常州文化,使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常州传统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1]钱泳撰.履园丛话(卷十二):艺能篇:堆假山[M].北京:中华书局,1979:330.
[2]常州市图书馆.常州古地图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9-11.
[3]盛湘群.常州古典园林概述[J].中国园林,1993(9):10.
[4]王燕.常州古典园林人文内涵解读:以未园为例[J].装饰,2014(5):135.
The Forgotten City of Garden on Yangtze Delta— Changzhou
WANG Yiyu
(School of History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K872
A
王翊语(1983-),女,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东方建筑。E- mail:284749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