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由心生 剧绎人生
——音乐心理剧融入中小学校园的探索性研究

2017-01-28 02:07
黄河之声 2017年16期
关键词:心理剧校园音乐

傅 聪

(北京教育学院音乐系,北京 100009)

音由心生 剧绎人生
——音乐心理剧融入中小学校园的探索性研究

傅 聪

(北京教育学院音乐系,北京 100009)

本文探讨了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将音乐心理剧融入中小学校园的教育价值以及具体应用方式与策略,它作为一种理想的音乐教学载体,对学生在美的感受中健康成长、提高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健全人格和实现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音乐心理剧;校园;教育价值

音乐教育,一直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我国于2001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之一则是提倡学科综合,同时也提及音乐课是基础教育学习阶段的必修课,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地位,为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尤其是面对当前日益凸显的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将学科综合的理念有效地体现于音乐教学中,音乐心理剧作为一种“治育兼并”的新型音乐教学形式引入校园,对创新当前的中小学音乐课堂和适应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校园音乐心理剧的内涵

心理剧由维也纳心理学家雅各布·莫雷诺首创,他最早将心理剧技术应用于团体治疗,也是一种特殊的戏剧化形式,即让当事人通过即时即地的表演,以揭示其内心的冲突和情绪等问题,并在重审中产生新的觉察与感悟。音乐心理剧则他的侄子约瑟夫·莫雷诺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心理剧和音乐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最终形成音乐心理剧的治疗形式。它最突出的特点强调创作性和自发性,能够在任何特定时间进行音乐的即兴创作以支持多种情绪。校园音乐心理剧则是基于心理剧和音乐心理剧的理论为依据,以特殊的戏剧形式与音乐紧密结合,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的冲突、烦恼和困惑,借助角色表演、故事情节、歌舞音乐等综合形式进行演绎,以帮助学生敞开心扉、打开心门,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校园音乐心理剧是一种类似但不同于治疗性的音乐心理剧,在开展中更注重教育价值的挖掘,剧本编排更加注重公开性、平等性、教育性和表演性,与传统的校园心理剧相比,打破了以语言为主的传统表达形式,更加注重音乐性与艺术综合性。

二、音乐心理剧融入校园的教育价值

(一)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音乐心理剧是一种综合艺术的活动形式,无论是艺术表现、舞台风格、剧情设计及其表达方式上都较为直观、生动、引人入胜,符合学生思维品质特点。尤其是青少年,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未充分发展,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导,较大程度依赖于具体的表象事物,面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问题和疑惑不知如何处理,感到孤独和苦闷,音乐心理剧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观察自己,帮助他们了解心理过程中的内在矛盾和外显行为,同时在剧中通过角色扮演、音乐镜像、音乐替身等方法技术将不良情绪与行为进行心理宣泄和排解,从而正确地引导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帮助纾解学习的心理压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心理剧本身高度综合了各类艺术元素,使它成为了一种很好的审美媒介,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参加音乐心理剧的表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每的过程,从而获得美的感受与体验,通过歌唱、演奏、律动、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潜移默化地将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渗透于音乐的审美体验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表演创造能力

自发性与创造性,是音乐心理剧的核心,学生在演出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实践与创造,这也是剧情发展的中的重要“动力”,音乐心理剧作为一种高度的综合的音乐戏剧形式,它与即兴创作表演紧密相连,也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展现,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直觉和感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作意识和能力,是发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校园建设

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过程的展现,音乐心理剧所折射是人性与社会的缩影,通过演剧不仅能够丰富所有参演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同时作为看剧者也能够感同深受来体验自己的情感宣泄,以更为明晰的方式来审视自己的问题。校园音乐心理剧作为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的开展与建设,有助于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形成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校园音乐心理剧实践之探索

校园音乐心理剧的实践,鉴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还有一定的困难,这不仅要考虑到改、变现有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开拓教育者的音乐教育理念。但出于让音乐心理剧能够更好地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服务的美好愿景,笔者基于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的音乐教学,对音乐心理剧融入中小学校园的实践作一些可行性的初步探索:

(一)校园音乐心理剧的应用形式

1、校园音乐心理剧作为课堂选修课的开设

音乐心理剧作为一种新生的教学形式,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小学校园,提高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度和表演热情,在课程开设方面可以设置为音乐选修课,根据学生们的兴趣与爱好,自主地选择该课程,同时,也可以适当融入音乐课堂教学环节中,比如创编和拓展环节的教学。

2、校园音乐心理剧作为校园文化活动展演

将校园音乐心理剧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之一,将其纳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范围,选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音乐心理剧,在此基础上进行编排以形成稳定的剧本和表演形式,可为特定场所或特定的节日活动进行展演,并可组织家长与教师参与编写、表演、观看和讨论,促使他们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校园心理剧的开设,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形成健康的校园文化。

3、校园音乐心理剧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园音乐心理剧开展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从设施设备条件、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师资情况,可以将普适性的校园音乐心理剧纳入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从而更好地实现校园音乐心理剧的治育价值。

(二)校园音乐心理剧的实施

校园音乐心理剧与心理剧的内涵有明显区别,但可以借鉴其相关的理论,比如音乐心理剧采用心理剧所涵盖的五个基本元素,分别是:导演、主角、辅角、观众和舞台,导演即老师,更具有校园音乐剧的特点。它的开展流程也在音乐心理剧的实际操作中做了一些改良与优化,主要采取“导入——演出——讨论与分享——反馈”四阶段:

1、导入阶段:音乐心理剧演出前的铺垫,通过运用特定的方法技术,以发现共存的心理问、题、锁定主角。基于音乐心理剧的“剧本”,实际上都是在演出中自发生成的,但进入中小学课堂中则需要遵循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而有所改变,因而可将剧本的种类归为:创编式、借鉴式和生成式。所谓的创编式,则可以采用音乐课本内容或学生所熟悉的音乐、通话故事、舞蹈等题材,在此基础上进行通过改编、配词等手法进行再度创作。比如以人音版第一册《小青蛙找家》为例,可结合图画和歌词进行创编,第一幕:小青蛙独自出门、第二幕:小青蛙迷路遇险情、第三幕:众友齐救助、第四幕:小青蛙与家人团聚;借鉴式剧本则是吸收其他艺术体裁的内容以对照学习和吸取,参照已有的故事情节进行演绎,比如文学故事、童话、寓言是最直接的借鉴来源,比如《小红帽》、《歌唱二小放牛郎》等;生成式则是在演剧过程中的不断生成的原创内容,但难度较高,一般需要师生共同协作完成。

2、演出阶段

校园音乐心理剧的演出可分为引导式和开放式两种形式,根据学生们的认知特点和接受程度进行灵活变化。引导式的演出中教师可以根据剧情需要和学生自身能力和条件以选择和确定角色,开放式的演出中,可以不拘泥于先前的准备和剧本,在明确主题的条件下课根据剧情发展和现场情况进行适当地发挥和即兴改变。根据情节的发展,可选用音乐心理剧特定的不同场景和音乐角色转化、音乐对话、音乐与分裂的自我等多种方法技术。

3、讨论与分享阶段

演出阶段结束后,教师将引导主角、辅角、观众相互间交流,以分享角色扮演感受和观看后的内心感受,并分享他们的经验,在讨论的过程中尽可能遵循不分析、不建议、不发问三个原则,对情节不过多评判,只结合自身实际来谈感受,也可用书面形式进行。

4、评比与反馈阶段

校园音乐心理剧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心理剧的完全结束,为了对其进程和效果进行追踪监测,可以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精选出学生心中的优秀剧目,并对校园音乐心理剧作阶段性的总结,可为进一步改进、完善校园音乐心理剧教学实践作好准备,引导学生将剧中得到的启发、思考和知识经验转化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音乐元素在校园音乐心理剧中的选择与使用

音乐元素是音乐心理剧中运行的“血液”,它能够让参与体验者自然而放松地呈现剧情,在实施环节中所发挥的引导推动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也是音乐心理剧不同于其他心理剧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在音乐心理剧中,对于音乐的选择和使用也是重要的核心环节之一。

1、在音乐心理剧中有三种功能音乐的类型,包括情境创设类、情感情绪表达类、剧情过渡切换类:(1)情境创设类一方面是通过音乐对特定场景的渲染和描述,将剧情引入到特定历史时空或特定的环境中。比如《送别》、《让我们荡起双桨》、《外婆的澎湖湾》、《七子之歌》、《东方之珠》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歌曲,能够迅速让人唤起那个时代的回忆。而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音乐来模仿具有海浪、鸟叫、风雨声等特殊音效,或是如关门声、厨房碗碟声、汽车鸣笛声等描述特定生活情境的音效以渲染故事现场情境。(2)情感情绪表达类是音乐心理剧中常用的表现手段,无论是人物内心潜台词还是舞台行动的情绪衬托,或是情感升华的手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音乐心理剧中大多会直面心理问题的矛盾与内心冲突,因此在音乐作品的选择上也有侧重,相比唯美的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的音乐,浪漫主义后期、后现代及当代的音乐素材更多运用与音乐心理剧中,比如选自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中的《念故乡》这一旋律表达一种内心孤独的乡愁情绪,尤其是对背井离乡、外出求学、经历家庭变故的创伤场景等,具有极为震撼人心的效果。此外,通过运用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有调性或无调性的打击乐器如鼓类、金属类、木质类以及音条琴等进行的器乐即兴演奏,引导主角和其他参与者用乐器表达特定情绪,音乐这种非语义性模糊性的表达方式,恰恰能弥补了语言表达的不足,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剧情过渡的切换音乐则不带任何情绪和场景的描述功能,没有明显旋律,节奏节拍相对平稳,特别是音乐心理剧中时常会在过去场景和现在场景进行穿越和切换,这一类型的音乐能够使剧情呈现得更加自然流畅。

2、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音乐心理剧中的运用

在中小学的音乐教材中,民歌和戏曲的比重并不多,但在音乐心理剧中却能够发挥它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民歌之所以流传广泛是因为它来自于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和思想情感,形式上有情歌、儿歌、茶歌、山歌、赶马调、蒙古的长调和短调等等,民歌一般歌词简洁精炼、质朴生动、旋律朴实,音乐情绪和歌词内容通常也是用来深化情感体验,民歌素材在音乐心理剧中的应用,一般可以用于家庭情感、婚恋等问题的情感升华,或是在特定场景的渲染和人物情感情绪的衬托催化,比如在学习东北民歌《摇篮曲》时,很容易唤起童年时母爱的温暖和厚重的情感,河北民歌《小白菜》所带来的丧亲孤苦无依悲凉的情感,则容易用于亲人离故的音乐心理剧场景中,在剧中可以提取主题旋律进行创编,或加入衬词做多声部合唱、重唱或对唱,还可将歌词部分改写成主角规定情境的相关内容进行演唱。

戏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音乐心理剧的一大宝贵资源。无论是大剧种京剧、黄梅戏、评剧等戏曲种类,还是作为地方小剧种的二人转、花鼓戏等,都带有浓郁的地方艺术特色,戏曲艺术最大特点即表演形式丰富,无论念白、舞台动作等所有表演环节都更具音乐性,而且戏曲艺术本身就含天然的演剧成分,因此应用在音乐心理剧上更具一种自然的亲和力。比如《京剧锣鼓经》中鼓点可用于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帮助回忆引起矛盾和冲突的场景比如暴力行为等,这样既能深化角色、配角及音乐心理剧观众体验,又能让受害者处于一种安全无威胁的角色表演状态,这种效果也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企及的。还有京剧唱腔片断《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法庭审判的场景、《沙加浜》中“智斗”处理社会人际矛盾的场景、《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中处理内心情感矛盾的场景等,在使用这些素材是可以更根据原来人物场景进行适当修改和调整,也可移植于解决当下的学习生活矛盾,以便更符合当事人角色的故事情境。类似的素材还有很多,都可以作为潜在的音乐心理剧的艺术资源。

校园音乐心理剧作为一种丰富学生校园音乐生活的新生事物,易于让孩子们接受这把开启心灵的钥匙,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捷径。虽然校园音乐心理剧还在探索之中,在当前的教育教学背景下实施仍有一定困难,但笔者仍希望它的潜在价值和作用能够被发现和挖掘,能够为培养未来优秀的接班人找寻到更优的教育方式。■

[1] [美]约瑟夫•莫雷诺 著,张鸿懿,邓旭阳,王月明 译.音乐治疗和心理剧[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 邓旭阳,桑志芹等.心理剧与情景剧理论与实践[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 张刃.音乐治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4] 蔡亦军.音乐心理剧——演出孩子们的内心世界[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7.

[5] 周国韬.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

猜你喜欢
心理剧校园音乐
教师核心素养在组织与实践校园心理剧中的体现
校园心理剧助力农村初中“临界生”心理强韧性的实践研究
校园心理剧的意义重构与功能优化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