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院院办,南京210023)
尊重医德心理规律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
孙秀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院院办,南京210023)
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德教育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遵循个体医德心理规律。个体医德心理结构分为医德认知、医德情感、医德意志、医德行为四部分。医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个体认知活动积极参与,并且受环境影响,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必须根据医德心理发展特点设计活动,营造良好医德氛围,在实习、实践中加强医德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医德教育;道德心理;职业道德
医德的本质是职业道德,是个体道德在医疗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当前,我国医疗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堪忧。医德建设、遵守的状况在经济体制的嬗变中遭遇每况愈下的局面,且社会共睹,引得怨声载道[1]。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医德表现是由良好的医德心理所支配的,而良好医德心理形成有赖于恰当的医德教育,且医德教育只是外部条件,必须通过医德心理内化作用才能奏效[2]。因此,要提高医学生的医德水平,促进医疗行业从业者职业道德水平提升,必须了解医德的心理结构、特点,依据医德心理形成及发展规律,开展医德教育。
1.1 医德心理的结构
1.1.1 医德认知医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医德概念的形成和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的发展。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医德认知是医德心理的基础。由医德认知引发倾向性的医德情感、产生坚韧的医德意志,并转化为持续的医德行为。
1.1.2 医德情感医德情感是个体依据既定的医疗规范、原则,对于医疗客体所产生的主观态度和情绪体验,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医德情感与医德意志、医德认知密切相关。它是由认知所触发,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个体对于客观事件如何判断,如何评价极大影响着其情绪体验。医德情感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它是由情绪体验升华而成。情绪短暂而易变,受环境、情境等外在因素影响很大,可以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而情感则稳定性较强,一般指正面的、积极的、稳定的情绪体验。医者具有高尚的医德情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净化医疗环境,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对于患者而言,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增强对医生的信任感。有利其康复。对于医生而言,则可便于其开展治疗工作,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医德情感对于医生的医疗行为影响极大。医生对于患者的关怀、同情、怜悯之心,使得医生更高效的诊治患者。
经过长期历练,医德情感升华为高尚的医德情操,成为医者发自内心、自觉而稳定的情感操守。医德情操是高级的医德情感,是医德情感与医德操守的融合。著名心理学家麦独孤认为情操是持久的心理成分,是几种情绪以某一事物为对象结合成的一个体系,是情绪最高、最集中的表现。高尚医德情操的特点是医者救助患者时充满关怀、包容、仁爱之心,事事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切治疗以患者为中心,“克己”待之,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医德情操培养对于医疗风气净化乃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1.1.3 医德意志医德意志是医者在执行行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它能促使人们将自己的医德认知、医德情感外化为行为,使人们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言行和情感,克服各种困难障碍,坚持自身认定的行为方式,形成行为习惯。
1.1.4 医德行为医德行为是在一定的医德认知支配下表现出来,在医疗活动中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正面的道德行为。它是医德认知的外化,是医德修养作为评价依据的外在具体表现。医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医者践行良好的医德行为。
医学生的医德行为表现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日常习惯以实践的形式,凝结着道德意识与道德观念,渗透着道德责任感。通过凝结意识、观念和责任感与日常生活习惯,融合于医疗实践,在医学实践的日常行为层面体现医德的心理成分,进而构建医德秩序,使医德得以延续[3]。
1.2 医德心理的特点
1.2.1 医德的形成需要主体积极主动参与按照美国道德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观点的道德判断发展理论,个体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不仅是道德原则、规则的识记,还需要个体智力水平的参与,个体主动的判断与权衡,是个体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医德规范、原则是相对固定的、客观的。而个体对于规范和原则如何采择,如何用其指导行动,则是个体主动参与,主动选择的过程。个体面对具体的医疗情境,利用原则、规范进行医德判断,得出结论从而指导其实践。
1.2.2 受环境影响与环境交互作用人的学习行为发生在认知、行为、环境交互作用中。人们会观察别人的行为并加以模仿,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
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医学生的医德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国际环境上,当前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现代科技发展、经济发展,使得整个地球逐渐成为“地球村”。我们既享受到了全球化带来的便利,同时也需要警惕资本主义趋利价值观、个人主义对于年轻一代思想的侵蚀。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的价值观对于良好医德形成危害很大。就国内环境而言,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变革时期,医生不作为、收取“红包”、过度医疗、防御性医疗等不正之风[4]等负面事件频发,对于医学生医德修养的危害不容小觑。
1.2.3 实践性医德心理的实践性有两层含义:1)医德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具体的医疗行为中。作为人民医生,其医德如何,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观察其具体医疗实践中,是否以患者为中心,充满责任感。2)实践是检验医德水平的唯一标准,检验医德教育成效的唯一标准。在医疗实践中,评价医德水平高低,应对其医德行为进行评估。这样评估才能具有客观性且可操作性。医德教育目的提高医生的医德水平,服务大众。因此必然落实到医疗实践中。
2.1 根据医德心理发展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医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形成的。医学生医德素质的提高与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在医德教育中,应该把握教育对象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教育对象心理发展阶段、发展特点相吻合,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如前文所述,医德心理的形成需要个体思维卷入、智力操作的介入,个体积极主动的对于情境进行认知、判断、内化,因此灌输医德教条无助于医德心理形成。
在低年级,医学生的课业以学习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为主,这时学生对于医德没有什么概念。笔者建议此时的医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为主。具体实施时可以以见习的形式开展,增强医学生的感性认识,着重培养其对于病患的怜悯之情,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
实施医德情感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责任意识,坚定其专业学习信念。国外医学院校的经验是,在医学生一年级时就让学生进入医院、社区医疗机构进行见习,与患者近距离接触、沟通。
到了高年级,则应注重在医疗实习中,结合医疗实践中引导医学生将所学、所思、所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养成良好医德行为习惯。
2.2 营造良好医德氛围医德行为养成、医德水平提高是系统性的。人生活在社会中,和环境是交互影响的。因此,全方位的营造良好的氛围对于培养医学生医德具有重要作用。
营造氛围可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硬件”中,可以结合各个医学院校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打造主题校园景观。例如,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通过古代医药名家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人优秀医德思想为主题打造了医药长廊、名言碑刻、古风亭苑等校园景观,彰显“仁德、仁术、仁人”的中医传统美德,使得学生漫步校园中身心获得熏陶。
在“软件”方面,可以通过多种活动设计,培养医德。调动学校学生工作组织、社团组织、共青团组织、党支部组织的力量,创造性开展系列校园医药主题文化活动、社团活动、主题实践、党日活动,使医学生在课余生活中,积极参与到医德践行的活动中,促使医德转化。例如组织医学生同优秀的临床医生交流座谈,开展床边教学活动;送医送药下基层、进社区,走进社区义诊,使学生不断提高医德认知,从而形成优良医德作风。例如,南京中医药大学还在校内设立了“朝阳模拟医院”,模拟真实医院场景,开业执医,让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医疗实践。此外,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邀请优秀的医德模范走入校园,与学生开展座谈交流、主题报告、主题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校园中就能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这些方法、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医疗实践中认清自己的道德责任,从而培养高尚的医德情感,增强学生对于医德理论的理解、内化和践行。
2.3 在实习实践中加强医德教育第一要重视榜样力量。选配医德优秀的带教老师。优秀的带教老师本身就是践行优良医德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时跟随带教老师,耳濡目染受老师高尚医德的熏陶,学习、模仿老师的高尚行为,有利于其自身医德素养提高。
第二要将医德元素纳入实习要求以及实践考核。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以及带教老师更加重视医德的培养。具体做法可以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由医学生做出自我鉴定,带教老师根据学生表现做出导师评价,患者做出评价。三方鉴定、评价分数根据一定的比重加权计算,共同构成对于实习生的医德评价。
2.4 改革医德教育教学方法在现实中,作为思想政治课组成部分,医学院校医德的教育由《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实现。一般这类课程会安排在医学教育的低年级,作为基础理论课程来讲授。但是如何将医德规范融入到医疗实践中,让医学生体察患者痛苦,以“父母心”待之,将医德认知转化为医德行为,课程却没有教给他们。这是医德教育中缺失的一环。如果把医德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始终,营造立体式、氛围式的教学,才有可能帮助学生习得行为,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提高医德教育的实效。因此现在有很多学者研究医德的“养成教育”,正是希望可以通过长期影响来提高成效[5]。
枯燥无味的灌输式教学早已被学生所厌弃。对于医德教育而言,灌输几条道德规范、道德准则,并不一定有助于良好医德形成。医德教育应借鉴现代课程教学方法,开展情景式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对于医德场景进行感受和判断。引入PBL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讨论、解决问题,才能促使医德认知向医德行为转化。在PBL教学法中,设置仿真的医疗情境,引导医学生讨论问题,使得医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对于其医德的形成及提高有重要意义。
[1]赵亭,张宗明.加强医德教育,提高中医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2):84-86.
[2]吴亚芬.德育与心理学的融合[J].道德与文明,1995,5.
[3]李伯黍.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赵亭,张宗明.加强医德教育,提高中医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2):84-86.
[5]邹苏.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实施医德养成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0):699.
Following the Moral Psychology Principal and Improving the Medical Moral Education in Medical Students
SUN Xiujuan
(School of Psychology,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China)
The edical ethics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edical education.In order to achieve good results,we must follow the psychological law of individual medical ethics.Individual medical ethics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medical ethics cognition,medical ethics emotion,medical ethics and medical ethics behavior.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thics need to be actively involved in individual cognitive activities,and are affected by the environment.Therefore,it must b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ethic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to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of medical ethics,in practice,to strengthen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medical moral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professional ethics
10.3969/j.issn.1672-2779.2017.03.012
1672-2779(2017)-03-0028-03
:李海燕本文校对:邹苏
2016-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