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鹤 崔姗姗 李艳坤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郑州450046)
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中医思维培养※
梁鹤 崔姗姗 李艳坤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郑州450046)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新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而此课程不仅传授中医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中医思维,启发其应用中医思维方法掌握中医理论精髓,服务临床。具体包括整体系统思维、取象比类思维、辩证思维、中和思维、灵感思维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应将中医思维方法与中医基本理论融合,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法;中医思维
中医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建构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临床诊疗决策的基础[1],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故学习中医应重视中医思维方法的学习,而传授中医学知识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以下简称中基)是新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将对其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医与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体系息息相关,其以哲学思想为指导,思维方式具有抽象性、宏观整体性等特征,这与刚接触中医的学生既往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习惯格格不入。学习中医知识的过程中,若学生不能及时转换思维模式,将影响其接受和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
与此同时,大多数新生在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学习积极性较高,对新理论、新知识充满好奇,时间也存在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性、学习目的的多元性、学习动机的多层次性、学习态度的不稳定性等特点。学习兴趣在此时对学生有较大影响,其为学习过程中最强烈、最现实的心理因素,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之一,影响学习效果。而学习动机的确定,对于学习目的的明确,以及积极地发动和维持学习活动有较大益处。
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中基时,可充分利用其对认知领域里新事物的好奇心,适时展示中医学独特、科学的思维方法,系统、条理分明地传递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激发其学习兴趣,明确其学习动机,提升其学习动力,端正其学习态度,养成其合适的学习方式。为其长期学习中医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对中医思维方式的接受有一个从认识到熟悉,最后到应用的过程。若使其思维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更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基理论传授是中医思维模式培养的起点,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贯穿于中医大学教育始终,且直接延伸到临床实践中。因而,中基理论的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对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并启发其应用中医思维学习、思考、领悟中医学相关知识。
具体而言,在教学活动中,可从介绍中医理论的独特之处入手,使学生对中医思维特点有鲜明认识,帮助学生建立使用新思维方式思考医学问题的意识。接下来在讲授具体知识的过程中,恰当地将中医思维方式和专业知识融合,启发、引导学生应用中医思维方法理解中医知识内涵。具体包括整体系统思维、取象比类思维、辨证思维、中和思维、灵感思维的培养。
2.1 整体系统思维贯穿始终整体系统思维是从整体出发,对系统、要素、层次结构、功能、组织、信息、联系方式、外部环境等进行全面、总体思维,从它们的关系中揭示和把握系统的整体特征和总体规律[2]。中医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环境间存在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基核心内容——中医藏象理论以五脏为中心,机体的整体系统运动变化来阐释人体生命活动。基于此,从绪论的中医整体观开始,引导学生理解事物间的普遍联系性,如可以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提及的蝴蝶效应为例,说明中医整体系统思维的客观合理性。在哲学理论中,举例说明不仅人体自身是一个精密配合、高效运转的整体,且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是共存于宇宙天地间的、分属于不同系统的整体。在藏象学说中,应用具体生活实例、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改变说明系统间脏腑组织的统一性。如以脾为例,饮食口味可反应脾功能的强弱、四肢肌肉的形态及功能得益于脾运化的强健,而暑湿之气较盛的季节可影响脾的功能,个体易出现倦怠、乏力、纳食不馨、脘腹胀满、便溏、泄泻等。同时,脾的功能受到肝疏泄功能的直接调节,与心、肾、肺、胃、小肠、大肠等脏腑存在生理、病理的联系。授课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已学知识,体会由于整体系统思维贯穿中医学始终,中医知识存在内在的联系性与统一性。
2.2 擅长取象比类思维以“天人相应”为指导,取象比类法基于对客观的“象”的观察,确定“类”的概念和特征,然后将要认识的新事物和现象与“类”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比较、类比,推导出其属性。此过程中的“象”着眼于不断运动变化的事物现象,不对世界进行个别和一般、本质和现象的分割,而在主客互动中寻找现象的规律[3]。
中医学常以自然界和社会的事物和现象与人体内的事物和现象相类比,以探索和解释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规律,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问题。中基授课活动中若能善加利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对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如阐释阴阳概念的起源时,可通过日光向背影响下的不同环境、物种所具特征,推广至自然界众多事物可据此分类,进而归纳、推理、抽象出阴阳各自的特性,应用于医学领域,便是“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而不断变化的事物可用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平衡等关系进行阐释,说明自然之理与医理的相通。藏象理论中,如人们观察饮食水谷入于人体,最后变为糟粕排出体外的过程。分析其除解剖发现胃、小肠、大肠直接参与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及运布精微必依赖一种功能。由于脾与胃“以膜相连”,推测此功能之“象”为脾所属。因而《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再如肺与大肠相表里,以“提壶揭盖”类比二者的病理改变以及治疗方法,形象生动、科学合理。病因学说中,以自然界寒冬腊月、水冰地坼、万物收引类比人体受寒后的病理改变,进而推导出寒邪致病特征等。取象比类法因其自然、贴切地阐释了中医基础理论,适合在中基授课活动中广泛应用。且中医“象”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体验、直觉和悟性[4],大量应用举“象”比类方法,对学生主动感悟中医理论内涵有积极意义,同时以为其灵感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3.3 重视辩证思维培养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初就的《黄帝内经》,其理论体系十分注意用辩证的目光对待生命活动,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研究人体和医学问题[5]。而脱胎于《内经》及其他中医经典著作的中医基础理论随处可窥见辩证思维的光芒。
如《内经》理论中蕴含了“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动而不已”的辩证思维,其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解释应用了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规律,总结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故机体的病理之象亦存在动态变化,进而其致病因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等均可发生改变。认识特定阶段疾病的病理本质是中医诊疗的前提和基础。中医辨证擅长把类别和个别、共性和个性、常时和瞬时很好地结合,全面把握[6],体现了中医思维的特征。一年级学生可从简单症状分析开始,到临床复杂病案的综合推理,再到后期PBL教学法的实施,教师不断地应用提问、启发、探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思考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如何辩证地看待疾病的发展演变。
3.4 强调中和思维培养中医学理论中的整体观、阴阳五行学说、辨证论治思想、生命观、发病观、防治思想等,都是在“中和”思想的指导下展开的。如中医理论中重视阴阳平衡、五行制化和胜负、脏腑功能的协调平衡。发病观中以“邪正相博之胜负”,即“失中为病”作为基本观点。诊治疾病时,“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等。其源于儒家的“致中和”思想,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具体的应用。故而在中基授课活动中,应不断提及,并在具体知识传授中顺势提出。3.5为灵感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钱学森指出:“灵感是潜意识,当酝酿成熟,却突然沟通,涌现于意识,成为灵感。”医家的“昭然独明”“慧然独悟”既需具备非逻辑思维的能力和技巧,更需要具备广博深厚的知识,并立足事实,对有关问题锲而不舍地追究深思[5]。具体而言,中医灵感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中医教育中的较高目标。张仲景自言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孙思邈认为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故而,从中基教学开始,应以学生的主动探究式学习为主,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傍人事”为基本要求,不断对知识进行拓展。教师可首先做出表率,即在教学活动中多联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实例进行讲解,也应有目的性的引导学生大量的阅读、学习、思考《中基》课本以外的知识,此间不应排斥西医学知识的恰当应用。
中医学的发展已进入到新的时期,培养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良好的科学素养、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开拓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势在必行,中医教育方法也应相应有所调整。其中,思维方式是中医理论的深层本质,而作为中医学入门课程的中医基础理论,传达的讯息尤为重要。培养中医思维,使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医学理论,不仅要在中基教学中培养中医思维,更要启发学生应用中医思维学好理论、做好临床。中基教学是中医思维培养的“启点”,使学生能够正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迈入中医殿堂,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1]颜德馨.中医辨证思维与临床诊疗决策之优化[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 (5):5.
[2]邢玉瑞.中医思维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8.
[3]刘长林.中医学-象科学的代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3):1-4. [4]邢玉瑞.中医思维方法研究述评[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1-4.
[5]王庆其.《黄帝内经》文化专题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6-7.
[6]刘长林.中医学-象科学的代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3):1-4.
Emphas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eaching of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ANG He,CUI Shanshan,LI Yankun
(Basic Theory of TCM Discipline,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46,China)
The curriculum of the Basic Theo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first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freshmen,and teachers'education concept and teaching method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m.But the teachers of the Basic Theo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ot only teach basic theories and knowledge,more important is to help students build the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spire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way of Chinese medicine thinking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for clinical service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nking includes the training of overall system thinking, analogism thinking,dialectical thinking,neutral thinking and inspiration thinking.In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Basic Theo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e should make the integration of thinking method and the Basic Theo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penetrate all the sides of teaching.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eaching method;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0.3969/j.issn.1672-2779.2017.03.004
1672-2779(2017)-03-0009-03
:李海燕本文校对:郑湘瑞
2016-08-30)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No:〔2014〕-JKGHC-0099】;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省级课题【No:2014SJGLX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