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鹏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浅谈陕西筝派的技法特点
陈金鹏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古筝,音域宽广,庄重优雅,古典有朝气的弹拨乐器。陕西地区为筝的发源地,可“真秦之声”的筝乐却近于绝响。但在先人前辈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下,我们得以进一步了解学习陕西筝曲的优秀内容。陕西筝曲风格特色鲜明,音律特殊,有着特殊的两个游移变音,左手的按弦也较多地使用大指,曲风细腻,委婉中有悲凉,激昂之中也不少抒情。本文将对陕西筝派的一些技法特点进行探究,结合陕西筝派筝曲的音乐素材、乐曲的风格,分析学习陕西筝派的技法特点,进一步加深对陕西筝曲的认知,以更好地演奏陕西筝曲。
古筝;陕西筝派;筝曲;技法
古筝,中国历史长河中富含中国特色又不断进步的民族乐器。在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更多的人开始选择去追求精神的慰藉,而古筝也在这个社会中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筝起源于古时的秦地,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地区,陕西筝派在这里经历了消失和复兴,同样也成为了现在筝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人们常说的古筝界的“后起之秀”。而创作所用的音乐素材和乐曲创作的风格特点对筝曲的演奏技法有一定的影响。
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这对陕西筝派的形成发展也有着特殊的影响。早期该地区交通不便,地处偏僻位置,与外界的交流沟通也很缺乏,所以当地筝还保持着早期的演奏技法,而后由于种种原因关于筝的传承渐渐衰落。在近代,大量古筝学家名家为了继续发展陕西筝,其汲取榆林当地小曲的说唱形式,再与西安鼓乐、迷胡等乐种结合,在汇集了大量历史著作等精华后再次形成了风格独特,内容丰富的陕西筝派,也使得现今的陕西筝派深入人心。
陕西地区传统丰富的艺术文化来自于生活,源于当地人民的生活实践,是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例如民间戏曲,西安鼓乐,都艺术化地展现了当地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和深切思考,有着不同的喜怒哀乐,是人民情感的真实展现。陕西筝派即以陕西地方戏曲、西安鼓乐等为素材主要来源。在陕西地方戏曲素材中包含有丰富的榆林小曲、迷胡、碗碗腔等主要内容。
在榆林地区有一种传统的介于民歌和曲艺之间的清唱曲音乐形式,称为榆林小曲,是具有陕西地区特色的艺术品种。例如周延甲先生记谱的《小小船》即榆林筝曲,在轻快的曲调中再现出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愉悦心情。
还有流传在陕西、甘肃地区的曲种——迷胡,又被称为曲子戏,情感表现力丰富,早先内容多表现民间生活。周延甲先生的《凄凉曲》即陕西迷胡筝乐,又被称为《老五更》,曲调委婉动人,清凉悲苦。
而碗碗腔就是利用一个类似小碗的打击乐器做伴奏,作为表演皮影戏的唱腔音乐。著名的《秦桑曲》即以碗碗腔为素材,其旋律如泣如诉,细腻动人。
西安鼓乐有行乐和坐乐两种演奏形式,保留着从唐朝到清朝的曲牌,包括“锦上花”、“小桃红”“月儿高”、“西江月”、“柳青娘”、“香山射鼓”等十分丰富。筝曲《香山射鼓》就是由曲云将“柳青娘”、“月儿高”和“香山射鼓”等曲牌进行结合创作而出。筝曲沿用唐代燕乐的音乐曲调,具有浓郁的陕西地区音乐特色。
在风格特色上来说,陕西筝派有着两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特性音——“欢音”和“苦音”。
欢音以“3”和“6”为主要特征,常表现欢快的情绪,但其在陕西筝曲中并不常用或根本就不使用。
苦音又称哭音,常常表现陕西音乐中的悲痛、孤苦之情。它有属于自己基本阶——“5、7、1、2、4”,其中的“4”和“7”指的就是变宫和变徵。灵活运用的“4”和“7”促成了陕西筝派基本的风格特征,其中的“4”有原位和微升“4”之分,“7”有微降7,很少会用到原位7。这一特征也使得陕西筝派可以在筝界快速发展壮大。
在众多陕西筝派的发展因素中,也自然促进了陕西筝派特有的技法的形成。
在弹奏陕西筝派筝曲时,我们经常能看到在某些音符的上方有一个汉字标注的“大”字,这里表示需用左手大指按弦,这是陕西筝派特有的演奏技法。譬如在《秦桑曲》中根据谱例在“3”上标注的“大”字,演奏时要在常规的左手三指按弦指法按出“”后保持按弦,在右手弹出“3”时用左手大指按弦上滑至“4”音,按弦时的力度和时间要与其他三指保持均衡,手腕与手指要保持放松,这种大指按弦的演奏技法在古筝指法技巧中十分具有代表性。
声腔化是陕西筝派筝曲特殊的音乐性体现,在陕西筝派筝曲中经常可以听到利用二度滑音表达的淋漓尽致的陕西地区方言特色。譬如陕西筝派中的“苦音”音腔,就像一个伤心的人在沉声诉说,有时泣不成声,语速低缓,有时又激动愤慨,充满感染力,通过带有装饰性揉弦的滑音恰恰可以很好地表达出曲子中需要的哀愁情绪。在《秦桑曲》中可以看到“以韵补声”,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伤情人的哭诉,这样不仅体现出陕西筝派的声腔化,发挥出陕西筝派筝曲别具一格的韵味,也提高了传统的滑音弹奏技巧。
陕西筝派中颤音的表现手法极为丰富,可分为轻颤和重颤:细腻的轻颤一般用来润色右手音韵,情感温润悠长;重颤音吟弦时要重压琴弦,使乐曲情感表现更为淋漓尽致。
还有许多配合滑音的揉弦、颤音,要结合乐曲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技巧上的处理,进一步诠释出“以韵补声”。总之,要体现出陕西筝派筝曲独有的韵味,左手适宜的揉弦、颤音和滑音的结合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指快速托劈的演奏技法是为了体现出秦声的慷慨激昂、豪迈直爽。大指需要快速、有力的连续托劈,一般在弹奏时有单音托劈和双音托劈之分。单音托劈要通过大指的小关节进行快速、灵活的托劈,譬如在《秦桑曲》中通过右手大指清脆、灵活的托劈,结合左手细腻的颤音和滑音处理,表现出哀怨、凄凉的情绪;双音的托劈需要大指快速、有力的托劈两根弦,上面的音起到衬托作用,下面的音需要结合左手按出上滑音,两个音相互衬托,在烘托情绪的同时也给旋律增添了陕西地区方言的味道。同是在《秦桑曲》中出现的相同旋律和前面单音托劈的旋律相比,情绪显得迫切、悲愤许多。
据史料有记载:“秦筝多撮弦”,即为撮和摇的结合,这种技法在陕西筝派筝曲中使用较多,大指和中指一起弹出铿锵有力的八度,紧接摇指,就像豪迈的陕西方言,这一指法取自河南筝派的扎桩摇指法。撮摇不仅可以加强音头,增加乐句的层次感,使乐曲更具张力,还起到延长时值的作用,在使得情感充分表达的同时流畅的连接起后面的旋律。在有些陕西筝派的筝曲中还会用到配合着食指的三指撮摇,极具坚定感的柱式和弦可以绵延不断的描绘出辉煌壮丽的画面,强有力的乐句将乐曲情绪推至高潮。
勾摇的演奏方法是在演奏摇指时先用中指弹低八度,然后紧接大指摇,筝曲《秦桑曲》是由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春思》中的“秦桑”一词而来,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位思念丈夫的女子,日夜盼望她的丈夫能够早日回家团聚的感人故事。开头慢板部分曲调委婉,情感丰富,经常会用到勾摇的演奏技法来润色旋律。
随着“秦筝”学会的发展壮大,陕西筝派的作品在不断的发展中不仅立足于传统,还追逐着时代的脚步,不断摸索、创新,继承传统,发展新的技法等内容。如《云裳诉》等左右手要灵活地在不同音区快速进行复调性的多声部演奏,扩充了筝的表现力。
陕西筝派以独特的技法特点,以及秦文化为奠基,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之外,不断创新出新的技法,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也受到了现代人的喜爱,它走出了属于自己特色的路。笔者希望通过分析陕西筝派的技法特点,提高对于陕西筝曲的演奏能力。笔者坚信陕西筝派作为一支后起之秀,以其优秀独特的技法特点,一定能不断发展,被更多的人喜爱,创作出越来越优秀的作品。■
[1]陆小璐.陕西“秦派民乐”的创作与地域文化的关联分析[J].交响,2013,03.
[2]张倩.陕西筝曲的创作与发展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0,4.
[3]卜晋雯.陕西筝派筝曲风格特徵及技术、技巧、技艺的运用[J].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0,5.
[4]李宜洺.承“歌呼呜呜”兴陕西筝派-周延甲“声腔化”筝乐的追求及启示[J].乐府新声,2009,12.
[5]陆小璐.陕西“秦派民乐”的创作与地域文化的关联分析[J].交响,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