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亮红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浅析高职舞蹈表演专业的困境与建设
曹亮红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下,全国各地艺术学校的舞蹈表演专业从中职走向了高职,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舞蹈表演应用型人才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试从分析高职舞蹈表演专业面临的瓶颈问题入手,重新定位高职舞蹈表演人才的培养目标,寻求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舞蹈表演专业必须寻求自己的发展之路,区别于本科院校和中职的舞蹈表演专业,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打造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双实人才,实现舞蹈艺术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舞蹈表演专业;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舞蹈表演专业是全国各地艺术中专学校中开设较早的专业,也是最基本、最稳定的专业之一。经过几十年的教学积累,几代人的努力和钻研,探索出了相对统一、又各具地方特色的舞蹈表演人才的培养模式,为社会、为国内外一流的艺术院团和艺术高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质的舞蹈人才,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教学文脉,为全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下,全国各地艺术中专学校相继升格为艺术职业学院,舞蹈表演专业也从此从中职走向了高职,成为跨越式的一步。
从中职到高职,对舞蹈表演人才的培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和中职中专相比,“中”与“高”的区别究竟在哪里?高职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实现培养目标呢?十多年来,我们为此而努力奋斗,但残酷的事实不断告诉我们,高职舞蹈怎一个“高”字了得!
高职成立以来,舞蹈表演专业在光鲜的外表下事实不容乐观,教学不尽人意,发展困难重重,教师们的积极心逐渐受损,学生们虽然不愁没有工作,但就业不对口、改行现象屡见不鲜,他们既无法与中职学生的技能相比,也无法与本科的学历相比,在这样的一种夹缝中生存,这个专业如何谈发展和目标?我们不得不去分析,我们究竟遇到了什么瓶颈?究竟是什么原因?
舞蹈表演是专业性非常强的艺术教育,从来就不属于普及教育。舞蹈表演所需要的形体的软开度、柔韧性、协调性、模仿力等都要依据人体骨骼和大脑发育的时间规律,从少儿时期开始勤学苦练,经过长时期循序渐进的肢体改造、技能训练和意识培养,才能达到舞台表演的需要。甚至舞蹈演员的形体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体先天基因因素的影响和决定,后天的训练和改造是受此局限的,因而在选材上对形体要求是相当严格而苛刻的。舞蹈界有种说法叫“七分选材,三分育才”,可见生源质量对于这个专业的重要性,若不是具备形体条件和艺术悟性两方面的好材料,成才是万分困难的!因此,生源条件是这个专业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
然而,高职舞蹈表演专业招的是“三校生”,很多学生没有少儿时期专业训练的背景,18、19周岁才开始压软开度、练功习舞,这严重违背了舞蹈艺术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短短三年时间如何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而且是优于中职舞蹈表演专业的人才,去从事这个舞台表演职业、去满足人们的欣赏眼光呢?从这些年全国大多数高职艺术院校教学的结果看,从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看,出现“高职不如中职”的结局是必然的,也是意料之中的!
近十几年来,社会上的舞蹈表演活动开展得相当丰富,各类专业的、民营的、群文系统的、以及企业的演出、展示、晚会、比赛等等极为普遍、层出不穷,水平越来越高,社会对舞蹈表演人才、尤其对高等舞蹈表演人才的需求量日趋扩大。这些年,舞蹈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招聘会还是红红火火的,就业率都达到99%左右,毕业生的受欢迎程度都说明了社会需求的存在与增长。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用人单位,无论各个专业艺术院团、民营艺术团体,还是群众文化单位、教育培训的相关行业对舞蹈表演人才的专业技能、能力、素质的综合要求也在不断地上升,特别对人才要求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表演型,而转向表演、编创、导演的多技能、复合型发展,而具备多种专业复合能力的舞蹈人才在社会中还是为数不多,这些人才活跃在社会的各个舞台,个人发展前景广阔。
这些对舞蹈表演人才的新要求、新市场,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几十年传承下来的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还能促进专业的发展?是否还能继续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的学生能否在面临的挑战和众多院校毕业生的竞争中发挥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占领广阔的市场舞台?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学生与家长的就业观念在逐年发生改变。与以往不同的是,专业艺术院团已经不再是舞蹈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唯一的目标,市场给了他们非常多样的选择机会,他们渴望在多种多样的表演实践岗位中获得生存的价值和个人的专业价值,也渴望能有更大发挥的自主创业,还有渴望继续深造、完成梦想。因此,他们的年龄、见识与内在的自我认定的欲望已经不满足于一成不变的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很多学生面对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单一重复训练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状态也不能积极主动,毕业后学生就业不对口或迅速改行的现象也日趋增加。如何满足学生的自我追求,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发展的曙光,成为高职舞蹈表演专业的又一个新课题。
高职舞蹈的开办没有经验、没有借鉴,一直沿用传统的、中专模式的舞蹈表演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偏少,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并且受生源专业条件的局限,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已完全与学生年龄不相符合,失去了训练与教学的科学性,教学效果不佳。
另外,舞蹈表演传统的口传身授教学模式,一直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甚至是被迫的学习状态,思维单一,这对中职学生非常行之有效地教学模式,似乎与高职学生的年龄、思想、状态都不相匹配,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不适应、没有耐心、倦怠、丧失自信、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前途迷茫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可见,传统不一定适合,改变势在必行。
面对多重困境,面对舞蹈表演人才的新需求、新形势,舞蹈表演专业要发展必须在现有基础上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积极理清思路,不断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论证和培养模式的探索,加大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力度,才能重获新生!
首先,根据社会需求调研,明确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客观上出现了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必须实现低技能人才向高技能人才转变,单一技能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学院型人才向开放实践型人才转变。
其次,根据舞蹈教育教学的规律,积极探索特色鲜明的中高职一体化形式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强调技能的实用性和岗位的适应性,从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入手,促使高职学生的培养优于中职教育,同时挖掘、促使优秀拔尖的舞蹈表演人才的涌现。
第三,根据学生条件和后续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力求突破原有的课程体系,改变一成不变的口传身授的被动教学模式,寻求真正意义上因材施教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具有多种技能、创新思维、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使舞蹈表演专业努力突破瓶颈,培养出“实力”与“实用”相结合的双实舞蹈人才。
三年制的高职舞蹈表演专业,因生源参差不齐,难以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再根据舞蹈艺术教育教学规律来看,开设并强化五年一贯制(甚至七年一贯制)成为必然的选择!这是初中起点高职舞蹈为适应舞蹈表演人才培养需要从青少年开始的艺术规律而选择的一个特殊学制,它同时肩负着中专段和高职段两个性质的教学,也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具体形式,相当一段时间将成为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设重点,同时必须坚持中高职一体化之路的研究和探索。
高职舞蹈表演专业通过对全国舞蹈行业人才需求分析,要寻求突破必须明确定位中高职一体化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刻建立“实力”与“实用”的双标准的双实人才的培养理念,改变人才培养方案,完成传统单一型舞蹈表演人才向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舞蹈表演人才的转变。
在理清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课程是教学改革最具体的体现,我们必须深入下去,改课程、改内容、改方法、改手段,才能达到复合型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首先,要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人才,就要开发编创类课程。几年的编创类课程要确立明确的教学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形成即兴舞蹈、编舞技法、作品编创渐进的三部曲教学模式。通过编创类课程的创新理念以点带面影响表演类课程,促进学生对肢体、对舞蹈本体语言的进一步认知和对作品的理解,反过来提升舞蹈表演的层次与诠释作品的能力,形成由表至导、以导促表、表导同步的新的教学模式。
其次,要逐渐改变表演类课程传统的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我教你学”转变到“我导你练”,力求开拓舞蹈学生的表演潜能、编创能力、合作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善学生被动学习状态,让不同类型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追求。
第三,要打破传统的舞蹈表演专业男女分班授课模式,部分课程尝试男女合班,促进不同思维的撞击,促进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
第四,要拓展、开发各类专业选修课,例如:流行舞、现代舞、表演基础、艺术语言、舞蹈赏析、舞蹈教学法等等新课程,培养学生能跳会编、能说会创、能排会导的综合能力,丰富学生的复合型技能和综合素质。
从课堂到工作岗位,学生往往需要很长的实践去适应、去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因为各种的不适应而放弃了专业,多年的培养毁于一旦,不得不说这是教育的失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工作、领悟专业、爱上表演是专业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搭建校内、校外的演出实践、创作竞赛、技能展示等多种多样的实践平台,有目的、有方向地逐步提升学生自演、自编、自导的综合实践能力,提供学生不断自我展示、不断自我感觉、不断激发信心、不断创造梦想的机会与平台,并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和监督,努力形成长效机制,同时紧密联合用人单位、行业、企业等一起做好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反之促进、检验教学效果。
通过不断地的调研与分析,解剖舞蹈表演人才能力结构,改革课程体系,挖掘出适应现代社会行业需求的、符合创新思维理念的新的人才培养规律,重新建立舞蹈表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传统的舞蹈表演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以舞蹈基本功、中国民间舞、舞蹈剧目三门为核心课程,以软度、毯子功、音乐为辅助课程的课程体系,从课程上就远远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我们要以职业为标准,以能力为目标,构成以舞蹈表演传统主干课程为基础技能训练;以舞蹈编创类课程、舞蹈教学法、表演课程等为能力拓展训练;以多种实践平台的实践课程为能力提升训练三个层次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舞蹈表演专业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比较个性、比较特殊的舞蹈表演人才、创作人才或者影视人才等等,这在以往也屡见不鲜,对这些艺术人才的培养应该不拘一格、突破常规,形成一些“以赛促教”、“以演促教”、“学分互换”等等特殊培养办法和相应的激励办法,因材施教,灵活培养,促使多种人才的涌现。人才的培养方案是死的,但培养方法和手段是活的,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摸索规律、突破创新,形成促使学生成才的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使用不忘“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为了一切的学生成才”!只有所有的目标围绕学生成才,只有所有的学生都成才了,高职的舞蹈表演专业才有生存的意义、才有发展的空间、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高职舞蹈表演专业必须寻求自己的发展之路,区别于高校舞蹈表演专业和中职舞蹈表演专业,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打造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双实人才,最终实现舞蹈艺术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曹亮红(1973-),女,浙江宁波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副主任、浙江省高职高专舞蹈表演专业带头人,硕士,副教授、二级导演,主要从事舞蹈表演与舞蹈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