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文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161005)
在色彩课程教学中强化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朱 文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161005)
本文就色彩课程教学中,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进行了简单的论述。本文试从色彩课程教学中,对色彩的意境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在色彩课程教学中良好情境创设等两个方面又进行了分别的论述。
色彩;意境;主体作用;审美取向
色彩是美术教学中不可取少的一门课程,是学生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色彩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学生的艺术创作提供美的享受,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结构,审美意识及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直接让学生获取色彩理论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审美取向的认知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主宰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本身是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最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色彩艺术教学通过对学生色彩审美的想象、发挥和表达等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提高,培养他们审美情趣来完善整体素质的提高。在色彩教学过程中,实施艺术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就要按照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规律组织学生的审美教育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色彩艺术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取向、审美价值以及审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色彩艺术教学是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色彩艺术的表达是情感的体现也是创作的灵魂,境由心造也是教师传授学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审美意识以及艺术境界在教育教学中的升华。美术教师对色彩艺术作品意境的讲述,使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变化,这样学生在意境情感的体验中才会理解。所以色彩艺术教学中的意境教学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认知抽象色彩所表达的情感入手,使学生对色彩艺术中体现出的独特意境形成自我的表达。把握色彩课程是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前提,其目的就是感受到色彩作品的意境所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达到艺术教学审美教育的功能。
教师在教学中将色彩作品所表达情感,用简单概括的语言来加以表述,主要是让学生深入了解抽象色彩的艺术审美和意境体现,在自我的情感上与其产生共鸣。色彩教学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培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色彩视觉艺术中的美的形式和意境,使他们将色彩融合自已的感情形成审美感受,做出审美判断。只有对色彩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样才会产生对视觉艺术审美的喜爱,才有可能对色彩艺术进行意境美的创造。色彩艺术强调融化物我,创造意境,从教育教学上来看,这是教师为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情感的授课形式。
教师通过教学把色彩作品的性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懂得色彩的表达是画家生命中的一部分,并成为他们艺术创作风格的突出标志。法国画家马蹄斯,他在色彩的运用上基本是以纯色来表达画面的景物,反对把物体进行更细腻的表现。他认为“准确描绘不等于真实”。他主张色彩应该具有独立性,充分发挥色彩表现的价值。马蒂斯说:“我绘画的目的就是要表达一种心境。”如:马蹄斯的作品《开着的窗户》,作者本意是体现一种心境。就在窗台上画了几盆花和一些向上攀爬的藤蔓,蔚蓝的大海和绚丽的天空。画家内心这种意境也正揭示了本人情感世界与自然的融通,同时也增强了色彩画面的视觉美感。
所以,从画家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色彩作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丰富的心灵世界和深厚的艺术内涵。既表达画家内心深处的情感语言,同时提高学生对形式美和自然美的追求,教师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准确生动地表达了色彩中的艺术形象,进而陶冶学生思想情操,提高审美意识。
我们知道色彩艺术的表现是人类情感的本质,那么意境的内涵则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所以艺术教学更多的是将色彩上升到自然与生命的内在本质上来。教师在对画家经历的情感与理性的独立思考进行整理后,将画家独特的个体生命与自然对话的色彩表达,在艺术教育教学中完整地传递给学生,从而来体现色彩教学的内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
意境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是色彩画美学思想的一部分。这是画家审美取向、艺术内涵的升华,是画家毕生追求的。因此色彩画在艺术创作中的意境教学难度是较大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色彩所表现的意境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色彩画独特的艺术美感。把握色彩画的意境是教学的关键。
在色彩课程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来促进和提高学生对色彩的理解,这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尤为重要,同时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审美提供了审美需求,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色彩的艺术之美,为学生设置特定的学习环境。同时,又为他们提供了特定的色彩艺术作品。激发他们审美需求的特定心理,这些对学生艺术综合素养的提高都产生了极为重要作用。审美情趣的提高是离不开审美情境的设置,教师在色彩艺术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形成起到了推进作用。
“个体的审美意识虽然受到生理机制中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总体上说,主要是通过环境的唤醒和熏陶获得的。也就是说,审美意识的生成与发展,受着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讲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在色彩艺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表现是很重要的,培养学生对色彩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也是有必要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把审美能力和审美取向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使色彩审美教育的功能得以实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通过对画家艺术经历的讲述,和画家思想情感的变化,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色彩审美情境中去,达到色彩课程的教育教学目的。教师在色彩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时,强化学生对客观对象的理解、认识和对色彩整体的分析,正确地分析形象的色彩、结构和内部联系,加强色彩的整体观念。教师为了使学生养成整体观念,正确地了解物体的色彩规律,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整体地、比较地、有联系地观察对象的色彩全貌和色彩的本质特征。明确组成物体色彩的基本结构形态,使色彩的明度、纯度、灰度等内在的表达要有必然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色彩课堂上发挥其主体作用。
[1]张志宏孙倍雷.西方美术史[M].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朱志荣. 中国审美理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