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导论》评述

2017-01-28 14:56:05谭莉莉于学勇杭州电子科技大学310018
大众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语义学导论构式

谭莉莉 于学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310018)

《认知语言学导论》评述

谭莉莉 于学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310018)

认知语言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派地位确立开始,经历了30多年的稳步发展,其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向更深层次拓展,各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纷纷涌现,相应的学派著作也层出不穷。Vyvyan Evans和Melanie Green合著的《认知语言学导论》一书自2006年在爱丁堡大学一经出版,就因其全面而详细的综述性理论介绍广受国内外语言学界重视,几乎成为了认知语言学学习和研究的必读本。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共23章,本文将简要介绍其各章框架内容,并对该书进行适当评述。

一、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认知语言学基础

本部分包括4章(第1章—4章):第1章以介绍语言的符号和交际功能,系统性的语言结构和语言学家的任务为开篇。第2章阐释了认知语言学的两项基本共识:概括性共识(描述能够解释人类语言方方面面普遍原则的共识, p. 28)和认知共识(反映一个能与人类大脑和思维相一致的普遍认知原则的共识, p.40- 41),同时还重点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核心观点:认知的体验性。第3章作者从类型学、形式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维度探讨了语言的共性特征并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具体分析了人类语言的个性差异,本章的最后还介绍了Sapir-Whorf假说,强调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第4章作者论述了基于使用的语言观在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语言历时性的演变和儿童的语言习得三方面的解释力,从而向传统的形式语言学提出挑战。

第二部分:认知语义学

本部分包括9章(第5章—13章),涵盖了认知语义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第5章综述了认知语义学的四项原则(概念结构的体验性;语义结构等同于概念结构;语义表征的百科观;语义结构等同于概念化),为第二部分后续的理论介绍做下铺垫。第6章围绕体验观和概念结构展开,首先介绍了Johnson(1987)的意向图式理论,说明了人类的认知体验是概念化的源泉,接着以Talmy的结构意义(图式意义)进一步证实了语义结构反映概念结构,概念结构源于体验性的理论主张(p. 177)。第7章的重点在于阐释语义表征的百科观,不仅对比了语言的词典义和百科义,还介绍Fillmore(1970s, 1989s)的框架语义学和Langacker(1987)的域理论。第8章以范畴化理论为中心继续探讨人类认知的概念系统,肯定了Rosch(1970s)的范畴化研究对认知语义学发展的重要性,并介绍了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第9章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两个亮点: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第10章讨论了Brugman和Lakoff基于范畴化、理想化认知模型及概念隐喻的基本观点而确立的认知词汇语义学理论,以及研究单词意义的散射范畴模型,同时也介绍了Vyvyan Evans和Andrea Tyler提出的用来解释一词多义现象的原则性多义模式。第11章主要介绍了Fauconnier([1985]1994, 1997)的心智空间理论,指出意义构建于所处的语篇之中,语义学和语用学本质上是紧密相连的。第12章围绕概念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展开,虽然该理论来源于概念隐喻理论和心智空间理论,但是概念整合理论强掉整体意义大于部分意义之和,并且通过整合之后产生的新创结构会产生新的意义。第13章是对整个第二部分的总结,将认知语义学与真值语义学和关联理论做对比,作者指出虽然关联理论与认知语言学有相似之处,但其本质还是坚持语言的生成机制,所以仍处于认知语言学的对立面。

第三部分:语法的认知研究

本部分包括9章(第14章—22章)作者首先区分了语法的认知研究和认知语法的区别,后者隶属于前者,不能以偏概全:第14章宏观地介绍了有关语法的认知研究的基本概念,如两项基本原则(语法的象征性和基于用法的性质,p. 476),四种理论研究方法(概念结构系统模型,认知语法,构式语法语法化,p. 480)及一系列语法术语(如语法,语法单位,词类等)。第15章重点介绍了Talmy 的概念结构系统模型和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同时还从语法的角度介绍了范畴化和一词多义现象,并概括了Langacker的网络模型。第16、17、18章则从词类、语法结构、时态、体态、语气和语态等微观角度具体介绍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第19和20章都是围绕构式语法展开,首先第19章分析了构式语法的激活方式。作者从两个惯用表达(let alone构式和What’s X doing Y构式)入手,说明构式义的获得是基于语言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特质,而非源于构式的各个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同时作者还介绍了Paul Kay和Charles Fillmore(1999)的构式语法,在肯定其理论意义的同时也指出其本质上仍关注语言的生成模型。第20章具体介绍了Goldberg(1995)的构式语法,Croft(2001)的激进构式语法和Benjiamin Bergen和Nancy Chang(2005)的体验构式语法,虽然这三种理论在构式的定义和解释方面有所差异,但是它们都坚持语法的象征性和基于使用的语言观。第21章将研究视角从共时转换为历时对语法化进行了分析,重点介绍了Heine,Claudia和Hunnemeyer(1991)的隐喻扩展理论,Traugott和Dasher(2002)的主观推断理论以及Langacker的主观化理论。第22章比较了语法的认知研究,生成语法和功能-类型语法的异同,作者指出虽然三者存有有显著的分歧,但是各自的理论目标都是构建人脑中语言知识的表征。

第四部分:总结

第23章对认知语言学做出整体评价。作者既肯定了认知理论发展至今所取得的学科成就,也指出了该理论的一些不足之处和当前面临的挑战。认知语言学将语言与思维联系在一起,从体验性视角出发,关注概念化的语义表征,整合并发展形式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从而向传统语言学的正统地位提出挑战。但是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流派,认知语言学仍待完善,作者在此总结了三点不足:首先,认知语言学是各种认知理论和研究方法的集合而非独立完整的理论框架,因此该理论内部存有术语重叠的现象。其次,认知语言学的某些理论研究(尤其是认知语义学的一些早期研究)都是基于观察者的直观感受和主观解释,缺乏更为客观精确的实证研究。最后,作者从Newmeye,Chomskyan和Jackendoff的相关理论入手,指出生成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并非水火不容,至少这两个理论在研究语义时都考虑到了人脑对整个外部世界的解释。

二、评述

由Vyvyan Evans和Melanie Green编写的《认知语言学导论》一书具有以下特点:

(1)脉络清晰,可读性强: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开篇之作,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基础。第二、三部分为核心之作,具体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和语法的认知研究的相关理论。第四部分为收官之作,总结认知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和不足。第二、三部章节对认知语义学和语法的认知研究的分类介绍也是详略得当,主体内容各个章节相互联系却各司其职,少有重叠啰嗦。章节分配上同为9章,体现了作者排版的用心。全书每个章节的介绍也是按照“总-分-总”的框架布局,前有概述后有总结,每个子知识点有小标题概述,重点内容用粗体标识,每章结尾提供了相关参考书目以便指导学习者深入学习。

(2)深入浅出,适用性广: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人的认知规律之间关系的语言学流派”(李福印, 2008: 3),国内外的相关理论介绍大多构建于抽象思维的概念化分析上,晦涩难懂。然而,读罢《认知语言学导论》却全然无此感。书中对任何一个理论的介绍都未见专业术语的生硬堆积,也没有运用大量生僻的词汇。例如第六章介绍体验性认知和概念结构时,作者在短短的30页篇幅之中就插入了3个表格,17个图示,并列举了20个实例。每个例子都源自日常生活用语,句法结构简单,最长的句子也不过14个单词。因此即使是入门级的学习者,在理论学习过程中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3)吸收发展,学术研究价值高:《认知语言学导论》虽然是一部综述性教科书,然而作者并不是简单罗列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做自己的学术拓展。比如在第十章中,作者就指出Lakoff(1978)的散射范畴模型将概念高度颗粒化,从而忽视人的心理和客观现实语境对语言形成的作用。同时,Lakoff也未提出任何一个原则性的评介标准来区分词汇的不同意义,从而使得多义词的研究方法缺乏严谨性。(P. 342,356)而原则性多义模式(e.g. Vyvyan Evans, 2004a; Vyvyan Evans, Andrea Tyler 2003)以从身体体验出发建立的四个评判标准为指导却能有效地分析一词多义现象,从而使语义网络的分析更加客观可证(p. 344)。

语言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符号系统,但它的构成要素离不开音、形、义。然而本书对认知语言学核心理论的介绍却完全忽视了人脑音系的形成机制和语音体系下的认知表征。早在Jusczyk(1997)观察分析儿童学习单词的过程中就发现了单词的识别基本上就是“言语感知”的全部内容,学习者通过范畴化将单词细化成更小的音位,从而获得单词义。Pierrehumbert(2003)的研究也表明音位的关键音位的关键特征就是“跨语境相同”从而使得属于同一音位范畴的不同的音呈现出相似性和可交换性。(束定芳,2012)两位学者都从范畴化的角度讨论了音系的形成过程中人脑的认知加工,符合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内涵。赵永刚(2012)将认知音系学划为认知语法的一部分,其研究核心为在于阐释“语素和语音序列之间的各种对应关系”。维基百科在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分类上也加入了认知音系学,并独立于认知语法,成认知语义学、语法的认知研究、认知音系学三足鼎力之势。由此可见,认知音系学的研究已经逐渐发展成熟,最早的的理论萌芽远在《认知语言学导论》出版之前,Vyvyan Evans和Melanie Green却未将认知音系学编入书中,未免有疏漏之嫌。

三、结语

Vyvyan Evans和Melanie Green的《认知语言学导论》一书结构明朗,语言简练,理论充实,学术严谨,逻辑性强。全书不仅涵盖了了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还深入探讨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并融入了自己的学派意识和理论主张,既见树又见林。书中虽尚有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作为一本综述性的认知语言学专著,该书仍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学术指导意义,值得一读。

[1]埃文斯,格林. 认知语言学导论[M]. 爱丁堡大学出版社,2006.

[2]李福印. 认知语言学概论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束定芳. 近10年来国外认知语言学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J]. 外语研究,2012(1): 36-44.

[4]赵永刚. 认知音系学:认知科学与音系理论的交互研究 [J]. 外语教学,2012(1):38-41.

谭莉莉(1991.01- ),籍贯安徽亳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语义学导论构式
条约演化解释:合法性、语义学分析及近似概念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16
评《工程管理导论》(书评)
哈特的语义学
使公民有道德:导论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语言与翻译(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
打造平衡中的适度:一部值得推荐的英语文学教材——评《文学导论》
能动司法与审慎解释——一般性导论
法律方法(2013年1期)2013-10-27 02:26:11
财产权概念的语义学考察
“有一种X叫Y”构式的语义认知考察*——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接口探索
当代修辞学(2012年2期)2012-01-23 06:44:06
西方语言哲学与俄罗斯当代语义学
外语学刊(2011年5期)2011-01-22 05:54:01